【沟通硬技能】 《非暴力沟通》:提升沟通技能,收获完美关系

【沟通硬技能】 《非暴力沟通》:提升沟通技能,收获完美关系

00:00
24:58

领读导言

 

日常的语言沟通是否存在暴力

 

当听到这个书名时,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非暴力沟通?难道沟通会产生暴力吗?沟通不应该是平等对话、互相协商吗?如果产生了暴力,那还怎么沟通?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暴力沟通随处可见,我们的话语中总是夹杂着暴力沟通,比如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师对学生:“这道题都会错,你怎么不去死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你是懒癌嘛?”

……

这些都属于暴力沟通。暴力沟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者会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都感觉非常的痛苦、不幸福。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沟通现象,恰好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将主要了解:

看似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语言暴力的;

在暴力沟通的背后,暗藏着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日常沟通模式

 

 

关于作者

 

“非暴力沟通”既是书名,也是一种沟通理论,它的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

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他在工作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这套理论不仅对个人问题有作用,甚至在国际层面的冲突,也能巧妙化解。

有一次卢森堡被邀请去巴勒斯坦做一场演讲,大家知道美国跟巴勒斯坦那是矛盾重重。结果他一上台,很多巴勒斯坦的人就开始骂卢森堡,让他滚出巴勒斯坦。结果他不紧不慢,开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跟台下的人交流,后来在演讲结束,台下巴勒斯坦人邀请他去家里做客。

可见,这种沟通方式蕴含着多么巨大的能量。

 

 

关于本书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爱的语言”,大家知道早年印度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就是我不用暴力,你可以暴力,但我不合作。这种沟通方式就是借用圣雄甘地的理论基础发明的。我们许多人的沟通,都是不经过大脑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我们很容易伤害到别人,尤其是最亲的人,给他们带来痛苦,幸好有了这本书——

它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故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看似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语言暴力的

为什么好好的语言会演变成暴力行为呢?书里总结了四个原因,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什么叫道德评判,这本质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看一个人衣服脏了,就说,你是个不爱干净的人。

看别人经济遇到了麻烦,就说他是个穷人。

看别人考研失败了,就说他是个loser.

一贴标签就是道德评判。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它会阻止你和别人平和的交流。所以,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只说事儿,多去描述事实,而不要总是乱贴标签。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衣服脏了,你的表达就是:你看你的衣服脏了。不能乱贴标签。你看一个同事总是迟到,你要是领导应该说,小李,过去一周你有三天迟到了,是有什么事儿吗?你不能上来就说,你怎么这么喜欢迟到?

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你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请一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开始道德评判了。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老评价别人,知认识人不评人,是个好习惯。知乎上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XXX。这个是很讨厌的,你换位想想,你怎么评价你自己,你自己都评价不完全,然后人家用三两句话把你评价了,这种沟通,一旦面对面,冲突就来了。

 

第二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叫:和他人比较。我们的话语里,动不动就容易和别人攀比,比如我们夸别人的时候,会说,他真棒,我都没做到;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会说,他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平等,交流一定是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两个人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就像两个运动员赛跑一样,只有通过力量上的对抗,才能解决掉攀比的问题。而力量上的对抗,当然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第三点是回避责任这一点在家庭生活里很常见。

有一次,在与家长和老师讨论回避责任所带来的危险时,一位女士气愤地说:“但有些事,你确实不得不做,不管你是否喜欢!我认为,告诉孩子有些事他们也不得不做,并没有什么不对。”卢森堡很诧异,请她举例说明什么事她“不得不”做,她有点不屑地回答:“这太容易了!今晚离开这里后,我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累得像一条狗。因为这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告诉她,听到她长期做自己讨厌的事情,我很难过。我希望非暴力沟通能帮她找到解决办法。

三个星期后,她的两个儿子参加了一个研讨班,这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怎么看母亲的决定。大儿子叹道:“马歇尔,我刚和自己说,‘感谢上帝!’”看到我困惑的表情,他解释说:“也许她终于可以不在吃饭时发牢骚了!”

所以你看,你不做就不做,比起做饭,孩子看见你发牢骚更难受。

再比如有些老师发现自己不得不评级,还有些学生不得不考研,大家知道这样的不得不本质上就是逃脱责任。所以作者建议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是因为我想……”

结果老师说,我选择评级,是因为我想保住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叫做强人所难。强人所难是怎么让交流变成暴力的呢?大家肯定说过这样的句式:你应该,你不应该……这些都是。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你应该这个时候学习,你应该怎么学习,不应该玩儿ipad。你越强迫他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就越容易进行暴力沟通。

在暴力沟通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我自己在看完这些话的时候会感觉,天啊,我经常跟别人暴力沟通,而且还没意识到。

其实暴力不仅仅是语言,暴力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本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就在讲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暴力减少的历史,暴力就留存在我们基因里,有时候,在作者看来,暴力可能是无处不在的,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都可能会是引发暴力的罪魁祸首。所以,你如果只是简单地掌握了一门说话技巧,那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换句话说,一个对世界充满恶意的人,看什么都不会顺眼,就像一个怀着这种仇恨心态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经常陷入暴力沟通了。

沟通只是一种表达的结果,很多时候,当一个人老是陷入暴力冲突当中,问题的关键有可能不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说说,对自己的看法是怎样引起暴力冲突的

 

有时候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暴力冲突。比如,你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工作比较细致优秀的人,忽然有一天你做错了一件事,让公司失去了很多钱,你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想到领导骂你,你肯定会非常自责:“我真是个废物,我真傻,这真的。我怎么这个事儿都做不好。”

其实理性分析,没有人可以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谁又能永远不犯错呢?但你说自己傻,自己是一个废物,这个标签一帖,你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冷酷的、苛刻的,重要的是,暴力的。

 

一个人总对自己这样,那么对朋友,下属都容易这样。很多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往往容易造成两个结果,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疯。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如何引起暴力的。

 

这里有个很大的话题,就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觉得两种都有,但取决于你相信什么。卢森堡博士看来,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认为人的本性是丑陋的,可恶的,那么你自然会用相对应的暴力方式去应对。这时候你就会陷入暴力当中。而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那么你就会用相对应的温柔的方式去应对。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你自己就是生命的镜子。

 

 

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日常沟通模式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跟我们小时候的环境有关系。所以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十分难转变,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方法,还要通过后天的训练。现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组织都在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美国的作家协会的交流,有一个哥们特别有意思,他发言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就写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所以首先我们先声明,这四条虽然简单,但改变下来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大量的时间修炼和训练。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可以通过这四个要素,长时间、不断提醒自己,做改变,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向着有爱的方向发展。

 

我们先说观察,一定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就是观察,客观的事情,评论不一样,评论多半包含着批评。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个要长时间练习,我们来看看这些话语: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我认为“无缘无故”是评论。此外,我认为说哥哥发脾气了也是评论。他也可能是感到害怕、悲伤或别的。

2.“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观察

3.“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观察

4.“我父亲是个好人。”我认为“好人”是评论。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在过去的25年中,父亲将他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5.“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认为“太长了”是评论。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迈克在办公室工作了60小时以上。”

6.“亨利很霸道。”我认为“很霸道”是评论。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亨利在他姐姐换电视节目频道时,撞了她一下。”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观察

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经常又是评论,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

所以大家有时间多去训练一下,观察和评论一定要分开。这样多加练习,人就会变得客观很多。

 

第二条是感受

感受一定要和想法区分: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书里有一些建立感受的词汇表。要多去使用,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老公总是回家很晚,你别老骂他,应该表达感受:你总是十二点才到家,我感觉自己很没有安全感,很孤独。这个就没有暴力感觉。

关于感受的词汇量,我们也要丰富一下,我在这一章里,给大家截了两张图,大家可以看看:


第三个要素“需要”和第四个要素“请求”,指的是我先分辨出我需要什么,然后再向你提出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请求简单来说,就是要请求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我们当上课的时候,有时候特别喜欢问学生,你懂了吗?这样的请求反馈不好,应该问,我讲清楚了吗?这样就亲切一些。

这里有个例子:

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噜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这个时候,反馈很重要,她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

注意: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你看,很亲切的一段对话。

当然你也有可能会遇到你需要他反馈的时候,他说“难道我是聋子?”或者“不要在我这里卖弄你的沟通技巧”。为了避免这种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我们的目的——我只是想了解我是否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表示尊重就好。

 

总结练习

我们根据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简单来练习一下,比如我们看到老张,把一份商业机密文件随手放在了会议室,你应该怎么说,你肯定十分生气,记住别骂人。很多人特别喜欢骂人,你长不长记性?你这样是想让我死吗?这样没用。我们看怎么非暴力沟通。

我看见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观察),这个我就担心不太安全,(担心不安全——感受),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需要),我的意思清楚了吗?(请求)。”这一套下来,人和人的关系就平等了很多。

当然,非暴力沟通告诉你的永远不是不要表达你的愤怒,相反,你应该表达,尤其是有些人就是来伤害你的,这个时候,你该骂骂,该抽他抽他。但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它只是告诉你一种让你不会伤害别人的沟通方式。

书里有很多题目,如果可能你们也可以买回来做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