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儿子中,嫡子包括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最有资格继承皇位。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政变未遂,被赶下台,魏王李泰按次序应该继任太子。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魏王李泰被赶出京城,似乎是最不被看好的晋王李治成为新的太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唐的皇位继承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来梳理一下晋王李治成为皇位继承人背后的政治力量。
我们先看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那天,发生了什么:“其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旧唐书》)
从这段记载看,当时是谁决定了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呢?根本不是别人,就是唐太宗自己。但是他担心舆论——毕竟按照次序应该轮到魏王李泰。但是从他留下的参加最终决策的人员就可以看出,他已经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了。显然,李治自己就在现场,而魏王李泰此时反而被软禁了。三位参与决策的大臣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或许有人会说,这很合理啊,他们三个分别代表了外戚、政府和军队。但是实际上,这三个人当中,真正有话语权的就是长孙无忌和李勣两个人。长孙无忌作为贞观第一权臣,长期影响朝政,而房玄龄此时老迈,而且一直更多的是代表行政团队,政治立场不明显。而李勣,当然代表了军队。就像唐太宗自己说的那样,“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随着开国武将的逐渐凋零,加上唐太宗晚年诛杀了候君集和张亮两位具有军事领导能力的凌烟阁功臣,剩下的唐军将领中,没有人可以跟李勣相提并论。不论是战功、资历、权位,李勣无疑是对军队影响最大的将领。
但是李勣还有另外一层身份——他是晋王李治的长史(僚佐长),长期教导辅佐晋王李治。他留下参加最终决策,已经说明了唐太宗的意愿,他要立晋王李治。有人说,此时李治只不过16岁的少年,为什么唐太宗这么大胆居然敢立他为太子。其实这是后见之明。此时唐太宗仅仅45岁,真是壮年,根本没想到自己再过几年就去世了。而且,古人的年龄和我们现在的年龄,感受是不同的。唐太宗率军跟随李渊进入长安那年,不过20岁。率领唐军主力跟王世充、窦建德决战时,不过是23、4的青年,发动玄武门政变那边也不过28岁。所以李治16岁,第一不算年幼,第二唐太宗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掌握大权。很多人说是长孙无忌想掌权,所以扶持年轻的李治。这是完全错误的臆想。最有意愿想立年轻的李治的是,第一是唐太宗——他可以继续掌握大权而不用担心一个强势的皇储;第二是李勣——他是晋王李治的师傅,扶持自己的府主即位是人生的又一次辉煌。反倒是长孙无忌,在这里面,利益不大。他本就是第一权臣。而且不论是魏王李泰,还是晋王李治,都是他妹妹的儿子,跟他的关系一样近。事实证明,晋王李治即位为皇帝后,长孙无忌虽然短期掌权,最后还是被赶出了权力中心,而李勣却一直得到李治的信任,死后哀荣备至,享受了超高规格的政治礼遇。
从打倒太子李承乾集团和魏王李泰集团的过程中,虽然官方史书很多隐晦,我们还是能看到长孙无忌和李勣的身影。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李承乾集团的核心成员,我们前面分析过了,李承乾的核心成员包括魏征、杜正伦、侯君集等;魏王李泰的支持者中有杜楚客、房遗爱、薛万彻等人。太宗死的前一年,薛万彻被副将举报说对太宗不满,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彻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把薛万彻流放外地。在立李治为皇太子后,唐太宗稍后又有想法,想换吴王李恪,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出身高贵,但是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这时,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让唐太宗打消了易储的主意。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父为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常从太宗征讨,累除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参加玄武门政变,功居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拜尚书右仆射。贞观七年,册拜司空。十六年,册拜司徒。十七年,令图画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疾笃,引无忌及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受遗令辅政。
下一节我们重点谈谈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也就是小说中的徐茂公。小说中是个智慧的人物,在现实中也是一代人杰。
终于等到更新了给孙老师点赞👍
邙洛山 回复 @lily_WcA:
今天能多更新一些么?期待啊
邙洛山 回复 @青冰先生: 喜马掌握节奏,多支持多转发多交流
唐太宗是个戏精+1
唐太宗的继位与传位都是血腥、混乱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英雄不提当年勇。
孙老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在太宗欲立李治为太子之前,从史书记载来看,长孙无忌有没有“站队”李治呢?
邙洛山 回复 @听友260418898: 那倒没有明确记载,长孙无忌还是跟着太宗走吧
李泰:620-652;李治:628-683,所以李泰比李治大8岁。
李勣的碑不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咸阳礼泉昭陵博物馆,上书“李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
邙洛山 回复 @bobtrong: 对
孙老师讲得平和娓娓道来 严谨 客观 理性之中有人性的分析
老皇帝都爱立少子, 秦始皇 汉武帝 杨坚 李世民 ,对自己太自信了,认为自己可以干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