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视听艺术的娇子宠儿

9.视听艺术的娇子宠儿

00:00
15:36

你好,我是冯钢,欢迎收听我的课程《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第9讲。


上一讲我讲到了各人文学科对莎士比亚青睐有加。莎士比亚自带大IP气质,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这一讲我们将看见莎士比亚这个大IP,是如何体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中。


你还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吗?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和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抒情与浪漫。可是你能想象吗?有一天你在电影院看这个故事,突然发现,剧中人穿的不是文艺复兴时期高30厘米的手工缝制的方头鞋,而是穿着旱冰鞋遛跶,还开着意大利著名的“阿尔法-罗密欧”牌轿车。是不是很穿越啊?


莎士比亚最早出版的是叙事诗,所以跟他有关的绘画最早是叙事诗的插图。

对画家们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素材。有学者认为,1709年莎士比亚戏剧集里出现了插图,表现的是莎剧场景。现存唯一一幅以伊丽莎白时代演出情景为题材的画作,画的就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一个场景,是1595年一个叫亨利·佩查姆的人画的。光是插图,影响有限,进得了书房,上不了画廊,于是油画家们登场了,有的描绘莎剧场景,有的描绘莎剧演员。1745年,“英国绘画之父”贺加斯以名演员大卫·盖里克为模特儿,画了他扮演的理查三世。这是莎士比亚绘画中最重要的作品。贺加斯是最早以莎士比亚为题材的画家。盖里克扮演了很多莎剧中的角色,是这个时期莎士比亚绘画的核心。他与当时的著名画家关系密切,据说以他为模特儿的绘画作品就超过了170幅。


当时英国绘画在欧洲算是比较落后的,直到1768年才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成立不久,一些一流画家和文人提议建立“莎士比亚画廊”,以振兴英国绘画。首任院长雷诺兹联合30多位杰出画家,创作了167幅莎士比亚戏剧题材的作品,对普及莎士比亚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莎剧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有一批非常热爱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画家。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杰出画家布莱克被《麦克白》的台词:“于是悲悯借用了刚出生的赤裸婴儿的形象”所打动,画了一幅画,就叫《悲悯》。画面具有超现实的感觉,这也是布莱克诗歌和绘画的特点。画面上方是一个骑马的男人,马的身体很长,长得变了形,他捧着一个小小的婴儿,关切地看着下方躺着的忧伤的女人。德拉克洛瓦是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我们比较熟悉他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莎剧里面,他画得最多的是《哈姆莱特》,有一幅据说画的就是他本人。这算不算贩卖私货呢?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画派——“拉斐尔前派”,因为他们推崇拉斐尔以前的绘画。他们有一个《不朽人物清单》,排在第一的是耶稣基督,第二就是莎士比亚和另外一个人,画家们有很多作品都取材于莎士比亚。


20世纪,西方画坛画风巨变,新画派层出不穷,题材广泛丰富。莎士比亚绘画逐渐淡出。但在我们中国,有一种艺术形式在表达莎剧方面可以说一枝独秀。那就是连环画。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连环画可以说是他们小时候的最爱,小时候你也喜欢看连环画吗?很多人就是通过连环画完成了文学艺术的启蒙。20世纪80年代,光是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莎剧连环画就有差不多300万册。1989年10月,北京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莎士比亚名剧连环画》系列,包括24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大型莎剧连环画,也填补了莎剧绘画的空白。中国人传播莎剧有中国人的绝活。


在音乐领域里,莎士比亚也是宠儿。他的剧本不仅有关于音乐的妙论,而莎剧本身就是诗剧,经常出现音乐和歌唱,需要谱曲和伴奏。崇拜莎士比亚的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说:“这里一切都是为了音乐而写的。”


截止20世纪70年代初期,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都被谱写成了乐曲或歌曲,比较成功的绝大部分出自19世纪。喜剧最多,其次是悲剧和传奇剧,历史剧最少。我们可以从数字、形式和作曲家几个方面感受莎剧的巨大力量。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特别喜欢《暴风雨》,为它创作了39首乐曲、160余首歌曲。多年前有人统计过,已经出版或演出的音乐作品已有5000多种,光是音乐辞书里提到的就有800余种;《亨利八世》里侍女们唱的那首歌就有74位音乐家为它谱曲,《哈姆莱特》有68首乐曲和38首歌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有50首乐曲和11首歌曲,《皆大欢喜》有34首乐曲和268首歌曲。


莎士比亚音乐几乎包括了各种形式,有序曲、组曲、幻想曲、钢琴曲、交响诗、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听上去像不像一个大型演奏会的节目单呢?此外还有大量为芭蕾舞、歌剧、电影谱写的乐曲。作曲家们好像特别钟爱序曲,序曲是莎剧音乐中最多的,最有名的是柏辽兹的《李尔王》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当时才17岁,差不多算高二学生吧,这就叫天才。


为莎士比亚谱过曲的作曲家列出来就是一部音乐史:我们所熟悉的最伟大的音乐家就有巴赫、海顿、贝多芬、门德尔松、柏辽兹、李斯特、理查·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舒曼、德彪西、罗西尼、瓦格纳、柏辽兹、威尔第等,在音乐史上也是千古一人吧。


歌剧是典型的高雅艺术。莎剧歌剧题材的数量最多,喜剧和悲剧都是仅有一部没有改成歌剧。莎剧非常适合改编成歌剧,甚至只需要直接照搬,如剧中大量的独白就适合咏叹调的改编。第一部莎士比亚歌剧是1696年改编的《雅典的泰门》,而作者竟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看来这是一个被皇帝耽误了作曲家。到20世纪70年代,比较著名的莎士比亚歌剧就有200多部,也是喜剧改编的最多,《暴风雨》31个版本,《罗密欧与朱丽叶》24个,《仲夏夜之梦》14个。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了。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大众娱乐时代。莎剧的改编有了新的手段,更能够进入大众文化。100多年来,跟莎剧有关的电影近百部,有的直接改编,有的借鉴或模仿,有的任意组合。比如我们熟悉的《教父》第三集就借鉴了《李尔王》,《狮子王》则借鉴了《哈姆莱特》。


这一讲的开头,我提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那是1986年拍摄的,1996年好莱坞的版本《罗密欧+朱丽叶》更加疯狂。说不定你已经看过了。


这个电影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莎士比亚原作。20世纪是反叛的世纪,颠覆是它的标配。我举一个例子吧,罗密欧与朱丽叶见的第一面是在哪里?厕所!想不到吧,哎,我都不好意思往下讲了。罗密欧在男厕所洗了把脸,发现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正透过那里的鱼缸往这边偷窥!谁的眼睛?朱丽叶的!莎士比亚笔下那么纯洁的朱丽叶,竟然在厕所偷窥!而且还开始了爱情。天哪,莎士比亚写得那么纯真的爱情,竟然源于厕所里的鱼缸。莎婶可忍,莎叔不可忍。


电影诞生才四年,还在默片时代,莎剧电影就出现了。第一部是1899年的《约翰王》,只有90秒。在伦敦的河边,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如此而已。这场戏在莎剧里是没有的。整个默片时代,一共拍摄了莎剧电影111部。最出名的是1913年拍摄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霸屏模式由此开启。

默片当然没有声音。然而,莎剧很大的一个魅力就是它的语言,作品的深远意义大多就存在于对话之中。1928年进入有声电影时代,观众很快就听到了莎士比亚的对白。第一部莎士比亚有声电影是1929年拍摄的《驯悍记》,但并不成功。真正在艺术和商业上获得成功的是1944年的《亨利五世》、1948年的《哈姆莱特》和1955年的《理查三世》,都是非常经典的莎剧电影,初次显示了莎剧在银幕上的真正潜力,是莎士比亚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这三部片子的编导演都是劳伦斯·奥利弗,他还兼制片。奥利弗是莎士比亚电影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导演兼演员。他的形象、气质和演技秒杀当今无数大腕儿,三次获奥斯卡奖,三次获奥斯卡奖提名,还获得了贵族头衔。他的第二任妻子费雯·丽,也是两届奥斯卡奖影后。


20世纪60至70年代莎士比亚戏剧被搬上银幕不下13次。著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午夜钟声》,把五部莎剧中的有关场景和素材凑在一起,称之为“可爱英格兰的挽歌”,非常动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莎士比亚银幕改编本之一。


20世纪90年代是莎士比亚电影的黄金时代,光是英国和美国就出产了近20部。1996年,英国导演朗克莱茵的《理查三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里面的人物对应着希特勒、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二战著名人物。理查三世坐的军用吉普车,而不是骑着战马。


1992年,英国和俄罗斯的动画制作者联合制作了一套莎士比亚动画剧,包括11个剧本,每个故事约25分钟,是最大规模的莎剧动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配音全部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知名演员完成,皇莎的演员个个都是戏骨,深得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


近年来,中国电影家也把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电影,比如2006年同一年上演的冯小刚的电影《夜宴》和胡雪桦的《喜马拉雅王子》都是《哈姆莱特》的中国版。冯小刚说要塑造另一个哈姆雷特,这没有问题,但他竟然敢说是与莎士比亚“做一次爱”,这就是不自量力了,轻浮而且猖狂。200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号称国产宫廷剧的巅峰,虽然与莎剧没有关系,但它的台词就很有莎士比亚的风格。


好啦,这一讲里,我们看到了几大艺术领域里的大师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借鉴和改编,看到了不一样的莎士比亚。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何与莎士比亚对接,并产出丰硕的果实呢?下一讲,我们将看到这一场最美的相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