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文学科的肥田沃土

8.人文学科的肥田沃土

00:00
15:44

你好,我是冯钢,欢迎收听我的课程《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第8讲。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莎学”,人们对他五体投地推崇备至,包括科学领域的伟人,如物理学家霍金也从莎士比亚那里找到了灵感,他有一篇文章纪念自己60年的生涯,题目叫《果壳里的六十年》,来自《哈姆莱特》的一句著名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一句对霍金来说,真是太贴切了。另一个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比较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的不同的创造模式。


不仅文学批评关心莎士比亚,其它人文科学也与他纠缠不清,比如:心理学、法学、地理学、政治学、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是各路大神小神蹭热点的网红。2016年7月在英国举行了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大会的论文所涉及到研究范围包括:性别、政治、翻译、改编、表演、版本学、地理学、比较文学、网络时代、音乐、电影、电视等,听到这一长串名称,不知你昏过去没有?这在作家研究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各门派的高手们都拿他来呼风唤雨,阐述、证明、发展自己的理论。可怜的莎士比亚,有时像个木偶一样,任人拖来拖去。


先说心理学吧。奥地利人弗洛伊德,你听说过吗?20世纪初的心理学领域绝对的大神,他首创了“精神分析理论”,通过精神病患者的自由联想,挖掘出深埋在患者心理最底层的动机或欲望,也就是所谓潜意识的欲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20世纪心理学最具革命性的发展,对文学研究也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弗洛伊德可以说是一位“业余莎学大师”,他的精神分析学从诞生之初,就与莎士比亚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人甚至认为,《圣经》对弗洛伊德的影响也赶不上莎士比亚。弗洛伊德对莎学有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关于《哈姆莱特》的讨论,这个剧本是精神分析批评关注最多的莎剧。这个我放在讲《哈姆莱特》的时候来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代表作是《梦的解析》,有的人将它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他把梦看着是一种精神现象,对揭示人类心灵之谜具有充分的价值。《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一场一开始,罗密欧就做了一个梦,那时他还不知道朱丽叶“死”了,这里的死当然是要打引号的。罗密欧在梦里心情舒适,精神高昂,像要飞起来似的;可是他梦见他死了,朱丽叶来看他了;然后朱丽叶吻他,他又复活了,并且成了君王。我们知道实际情况是,朱丽叶假死,但罗密欧以为她真的死了,就服毒自杀了,醒来后的朱丽叶发现罗密欧死了,就用罗密欧的匕首自杀了。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批评家霍兰德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分析了这个梦。它表明了罗密欧的“被动性”,其实他并不愿做这个梦。他那么爱朱丽叶,为什么又不愿意做样一个美好的梦呢?如果是你,恐怕你高兴还来不及呢。他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君王呢?如果是因为君王有权力,那他要权力来干什么呢?一步一步地分析下去,可以解答很多问题。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一试,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心理学跟文学沾边好像还情有可原,文学必然要写人的心理,莎士比亚又是这方面的大师。但是在美国法律界,也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大师来蹭流量了,而且声势还挺浩大的。


说起来,莎士比亚还真是跟法律有关系呢。他一生有个所谓的“失去的七年”,从1585年到1592年之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到哪里去了呢?有的人说他在斯特拉福德镇的某个律师事务所上班。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莎剧涉及法律最多,里面有不少严厉的审判,最著名的就是《威尼斯商人》法庭那一场。这个你应该熟悉,我们的中学课本关于莎士比亚就只选了这一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展了一个“法律与文学”运动,领军人物有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耶鲁大学教授卡恩等人,他俩还担任过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手。在这方面,波斯纳的代表作是《法律与文学》,卡恩的代表作是《审判李尔王:权力与爱》,国内翻译的是《当法律遇见爱》,听上去像一个肥皂剧。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两位大神都在研究莎剧中的法学,说明他的作品里一定有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想。


前面我们讲《李尔王》的故事起源于李尔退位前要三分国土,要求也很简单,三个女儿向他表达爱就可以得到一份,他最爱也最爱他的小女儿不愿表达爱,就被剥夺了土地;而得到了土地的两个女儿却把他赶出了家门,发生了大悲剧。卡恩认为如果从《李尔王》中爱的线索入手,就会发现,李尔王面临的问题,就算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走正当程序也无法解决。国土一旦赠与,他就再也要不回来了,随着国土一起失去的是女儿的爱,那爱原本就不存在,只是李尔不知道罢了。我们生活在法律的制度下,梦想一个超越现实状态的爱是不现实的。这样,卡恩就对李尔的悲剧提供了新的解释,也让我们意识到法律和爱的局限。


莎士比亚的写作在当时首先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把戏票卖出去,有的纯粹就是闹剧,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理论的出现,学者们一看到莎剧就恨不得扑上去,喜欢的一个熊抱,不喜欢的一个耳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女权主义。女权还要主义,听上去就有点威风凛凛了。


那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哪个剧本被女权主义批评家刷了屏呢?


1593年,莎士比亚写作了他的第二个喜剧《驯悍记》,笑点很低。意大利一富人家有两个女儿,姐姐叫凯瑟琳娜。她一出场就号称要用三只脚的凳子打破男人的鼻头,还要涂成花脸让人嘲笑。人家责备她,她果真就把人打得头破血流。男人见了她跑得比兔子它爹还快。一不高兴,她连自己的妹妹都要绑起来打。家里的人愁坏了,这汹涌的洪水怎么泼得出去啊!盼星星盼月亮,她父亲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接盘侠——彼特鲁乔,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富、婆!呵呵,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凯瑟琳就是一枚富二代,洗脸水都是香奈儿5号。彼特鲁乔大喜,明知山有母老虎,偏向母老虎的钱包行。

彼特鲁乔向凯瑟琳娜的父亲表示,这个礼拜天肯定要结婚。于是,驯妻大战开始了。婚礼如期举行。彼特鲁乔的机会也来了,他先是迟迟不到,弄得凯瑟琳娜失声痛哭。凯瑟琳娜的哭声就是彼特鲁乔黎明的钟声。终于新郎官穿得破破烂烂地出现了,一点面子也不给;婚礼中不是把牧师打倒,就是把酒洒在别人的脸上,故意出洋相,让凯瑟丽娜在众人面前难堪,进一步摧残她的尊严。新婚后,故意让她挨饿,不让她休息,高声叫骂,还狡猾地打着爱的旗号;裁缝拿来新做的衣帽,彼特鲁乔故意挑三拣四,不让她穿,还大骂裁缝欺负凯瑟琳娜。回家的路上,彼特鲁乔把太阳说成月亮,把老头说成姑娘,当凯瑟丽娜试图纠正他时,他便要挟她:“我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要是说我错了,我就不到你父亲家里去”。凯瑟琳娜只好马上请求原谅,说自己弄错了。结尾的时候,三个男人打赌谁的妻子最贤惠,结果只有凯瑟琳娜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还当众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为什么要顺从丈夫的大道理,她说:“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一个女人对待她的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衷心恭顺。为了表示我的顺从,只要我的丈夫吩咐我,我就可以向他下跪,让他因此而心中快慰。”完全就是英国版的三从四德。


几百年来人们就在笑声中过去了,可是一到二十世纪,人们发现不对啊,这个剧本太恶劣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头母老虎变成了一只小羊羔,一个将军变成了一个奴隶,还有比这更贬低女性人格的吗?


为什么到了20世纪的认识会出现这样的大逆转呢?那就要从风靡一时的女权主义说起。女权主义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四个字:男女平等。


女权运动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而且几乎就是从阅读和研究文学开始的。批评家们发现文学里有大量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要摆脱男权视点,用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批评文学中的“厌女现象”。恰好,据说莎士比亚就有“厌女症”,这个“厌”可不是“美艳”的“艳”,而是讨厌的“厌”。这个剧本就是实锤啊。

原来只是为了逗观众发笑的闹剧,在女权主义眼里,可以说处处中枪,而且都是打在心口上的。激进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尔有一本书叫《女太监》,女权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本来是积极主动的,但他们被男人“阉割”了,各方面的生活都受到了压抑。可以说《驯悍记》刚好而且很具体地表现了这一过程。凯瑟琳娜。一开始凯瑟琳娜是“悍妇”,彼特鲁乔对她进行了惩罚和改造,最后把她驯服成听话的妻子,还劝告其他两位妻子服从丈夫,这就被“阉割”。这是男人的轻喜剧,女人的大悲剧。凯瑟琳娜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凶悍,是对男性的挑战,因此,彼特鲁乔必须出来代表男性驯服她。男权制的核心就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并将其合理化,彼特鲁乔的行为是绝对重要而且正确的。


对女性的歧视可以说深深地植根于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圣经·创世纪》里就说过:“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思想源头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也说:“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之一。女权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比如。它使美国和欧洲女性的就业率大幅度上升。

好啦,这一讲讲了各人文学科对莎士比亚青睐有加,他的剧作给他们提供了灵感、思路和研究方向。但是,不仅是人文学科,其他艺术门类也对莎士比亚大抛媚眼。下一讲,我们将要看听到莎士比亚在其他艺术门类里的风生水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