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了三阴三阳和开阖枢的理论,其实就是一句话,懂阴阳才懂《内经》。这一讲,我们就来讲一下,懂《内经》才懂《伤寒论》。
也就是说,把开阖枢的位置及功能确定后,就明白了其表里的关系。比如,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不开,少阴就得启动能量,来助太阳之开。
关于这个,一定要明白发烧的例子,感冒初起,就是太阳膀胱体表受寒,脖子就僵硬,头就疼,少阴肾则出来救体表,“肾主栗”,所以人刚感冒会打寒颤。再寒,心和肾就要合力一起帮忙了,把寒邪向外赶,赶的过程产生的能量就会形成高烧。
人体的正气就是少阴心肾,少阴肾火是真阳,少阴心火是真阴,此两火,是用来支撑生命活力的,虽用而不能过分彰显。其中,心,就像永动机,肾,就像油箱,心肾必须同治,才能心肾相交。心加油,人就出汗,只要一出汗,体表就宣开了,烧也就退了。
所以,人能高烧,说明心肾还有劲儿,没劲儿的话,就是低烧。高烧的可怕在于:高热老不退的话,少阴心肾就有衰竭的那一天,少阴心肾衰竭了,身体就崩盘了.
所以对治高烧,一是不必急着退烧,要给生命自愈以机会;有些人,在美国一般孩子不烧到38.5℃以上是不用药的,可是中国的妈妈急得够呛,低烧就开始用药,其实对孩子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二是退烧一定要六经辨证,辩证准确后,一般一二剂就能治愈。这个表里理论对治疗学非常重要。
咱们再说阳明与太阴相表里,阳明是胃和大肠,作为腔体,能收能放是个大问题,都由阳明所主,你要想储存能量首先是要胃好,大肠好。阳明胃足了,吃的多了全靠太阴的运化;太阴肺气足了,大肠才能更好地运化。在治疗学上,比如阳明胃火太盛,人就消谷善饥,吃得多,饿得快,这时太阴脾就得调适运化;阳明大肠燥火过盛,就会大便干燥,太阴肺就要清润以肃降。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是三焦和胆,主气化;厥阴是心包和肝,主输布和代谢。没有气化、输布和代谢,生命就是僵死的、无活力的。少阳过度和不及,气化就过强或过弱。厥阴过度或不及,输布和代谢就过强或过弱。
其实,一切又都是人生的比喻。只收不放,只阖不开,就是贪;不知变通、枢转,就是傻。而贪和傻,又都是生命的过度与不及。就好比人的小气、拘谨,首先是身体气血的小气与拘谨。所以,别老问人的性情能改变吗?只要能改变气血,性情就能改变。
三阴三阳若没有弄懂,就懂不了《伤寒论》。其实《伤寒论》里的所谓六经,不过就是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从阳到阴的转换是靠少阳来完成的,而从阴到阳的转换是靠厥阴来完成的,这就是少阳和厥阴同为枢纽的意义。
“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通草、细辛、大枣等把重点放在厥阴的血虚寒凝上,但光补血、祛寒还不够,必须通阳而养阳,才能持久,所以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已趋向太阳,可以解决阳虚寒凝的问题,如此,人之将死也会四肢冰冷,我们平常也会出现四肢冰冷,如果能辩证理解,也就能全方位解决四肢厥逆冰冷,人体便从厥逆之冰冷重新温暖如春。
一说到辨证,很多人都知道病在厥阴的话,是病已深入,四肢厥逆冰冷通常也是人之将死前的一个现象,但不知厥阴也是枢纽,好的中医如果抓住了这时也是气机转折的要点,还是有机会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的。
这,就是开阖枢于生命的意义。
咱们还是以少阴与太阳这一对儿表里说说吧。比如说有个人腰受寒了,腰痛,腰,是不是太阳层面?是。腰,又属于肾。好,那我们是治太阳层面还是治肾呢?在这里,既要看到太阳受寒的层面,也要看到肾的层面,更要看到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层面,此处太阳为膀胱,少阴为心、肾。
《伤寒论》里真有一个极简单的方子,可以同时解决太阳与少阴的表里问题,这个方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老师能用中医治癫痫吗
曲黎敏 回复 @悠南cfh: 太能了
传承华夏五千年/天天讲道不厌烦/道法自然浅入深/曲直是非笑中谈/黎民百姓皆转变/敏而好学志圣贤/前两天突然来了一点灵感,忙了几天的活,终于有时间给他写出来了,赠曲老师,传天道曲黎敏
曲黎敏 回复 @天好_jl: 有才!
嘿嘿😬😬
曲老师!我从事中医几年了!但是您给了我在中医使命这条路的第二条生命!拜服!
曲黎敏 回复 @新月守一: 太好了,有机会再听听线下脉诊课,会救一方百姓!
对于以前一个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反复听反复听终于听出来门道了,有种窃喜的感觉,真佩服您学问,大医俩字真太适合您。
曲老师好,听了老师的课,大号便不下来是肺经虚引起的,我按了大鱼际 太渊 列缺 孔最等肺经上的穴位后10分钟,就痛快的大便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吃十年药啊!感恩感恩有您!!!
曲黎敏 回复 @龙中和:
老师,我真是糊涂,没听这两节课之前,总以为厥阴是病到最里层,没想到是枢纽,真是豁然开朗。谢谢老师!
曲黎敏 回复 @挂在树上的跳伞员:
老师您好,反复听我好像听明白点了,就是人得病时是从阳到阴的过程,人体病愈是从阴到阳的过程,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曲黎敏 回复 @人间四月天_LHJ:
曲老师,我懂了六经辩证了
怎样把字变大
曲黎敏 回复 @1325034zdmu: 已经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