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福建中医药大学谢子善
一、脑肿瘤
1、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病理】分为Ⅰ—Ⅳ级,Ⅰ、Ⅱ为良性,Ⅲ、Ⅳ为恶性,Ⅱ级可发生钙化(树枝状)
【影像学表现】
Ⅰ级呈低密度,边界清,占位轻,无或轻度强化。
Ⅱ-Ⅳ级多呈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可有斑点状、条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瘤周水肿,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壁结节强化。
2、脑膜瘤:
【临床病理】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黏连,少数肿瘤位于脑室内
【影像学表现】
CT:⑴为脑外肿瘤 ⑵多发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等 ⑶血供丰富,脑膜动脉供血 ⑷常有钙化 ⑸骨质增生或破坏 ⑹瘤周水肿轻或无
MRI:⑴平扫T1呈等或稍高信号,T2等或高信号;⑵增强呈均匀一致性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脑膜尾征”,有特征性;⑶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窦)的压迫程度及静脉(窦)内有无瘤栓。
3、垂体瘤(首选MRI)
【临床病理】直径10mm以下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影像学表现】必须动态增强
4、听神经瘤(看一看)
【临床病理】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鞘膜
【影像学表现】
CT:①平扫,表现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高密度肿块,偶见钙化或出血,瘤周轻至中度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骨窗观察内耳道呈锥形扩大;②增强CT,肿块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表现与CT相似,增强MRI还可检出和诊断内耳道内3mm的微小肿瘤。
5、颅咽管瘤(看一看)
【临床与病理】多位于鞍上。囊性多见。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为鞍上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实性者可呈等或高密度。可见钙化。增强: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者为均一强化。
MRI:平扫: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增强: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6、脑转移瘤(看一看)
【临床与病理】多为肺癌,也见于乳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绒癌、睾丸癌、黑色素瘤等。中老年人多发。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也可为略高密度或囊性,囊内可有结节。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增强:病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平扫:多数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胃肠道肿瘤、分泌粘蛋白转移瘤富含细胞成分,核浆比例高的转移瘤在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为均一结节状和/或环状强化。
二、脑外伤
1、脑挫裂伤(n.):脑挫伤病理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和脑肿胀,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伤,两者常合并存在,故统称脑挫裂伤。
2、硬膜外血肿(n.):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由于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梭形。(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
3、硬膜下血肿(n.):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4、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
⑴儿童脑外伤常见,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⑵CT示脑沟、脑池高密度影
⑶CT敏感性、特异性高于MRI
⑷蛛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检查敏感性随发病时间延长而下降。
5、弥漫性轴索损伤(特点):
⑴弥漫性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⑵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
⑶多发点状出血。
三、脑血管疾病
1、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
2、脑梗死:病理上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和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梗死(n.):系深部髓质动脉闭塞所致。缺血灶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中老年常见。CT平扫,发病24小时后,可见脑深部的片状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
3、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常见原因。
CT:I型无血栓型、Ⅱ型部分血栓型、Ⅲ型完全血栓型
4、颅内血管畸形:分为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和大脑大静脉瘤,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
四、先天性畸形:
Chiari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可合并延髓和第四脑室下移、脊髓空洞症和幕上脑积水等。
五、脊髓病变:
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脊膜瘤)、硬膜外肿瘤(转移瘤)。
来啦,来啦
T1WI,最后那个是英文字母I,而不是1234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