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外部技巧:停连——避免“说错话”

朗诵外部技巧:停连——避免“说错话”

00:00
08:36
古时候有个由于停连造成的一个笑话:

一位吝啬的富人准备请一位私塾先生教其子女读书。当问及伙食标准时,私塾先生写下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富人将其理解为“无鸡鸭也可 (抱歉,不该停我给停了),无鱼肉也可(抱歉,不该停我给停了),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便请了这位先生。但教书第一天,当私塾先生看到席上只有一碟蔬菜时便勃然大怒,拿着条子说,明明说好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你怎么不守诺言呢?!
通过这个笑话可以看出,停连的不同完全可以造成意思的改变,所以在朗读时不是随意就可以停连的。

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语言中的停连不单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也是显示文章语意、表达感情的需要。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帮助判断各个句子之间的停连关系以及停连长短。其次,使用同样标点符号的句子之间,也不等于停连关系就是一样的,应该根据作品内容,将意思关联近的句子抱成团。第三,还应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出发,合理地调整表达时的停与连。

停连的作用:
1、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
2、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3、可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4、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可以分为很多种,这里介绍常用的五种:
1.区分性停顿
区分性停顿有两种较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区分语法关系的;另一种是突出强调感情色彩的。
(1)区分语法关系.
由于停顿位置不当,曾有人把“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读成了“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听者莫名其妙。其实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2)突出感情色彩.
我们完全可以在听得懂的情况下,运用区分性停顿,使思想更明晰,感情色彩更丰富。
例如:剧烈的疼痛∧使得他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为了强调“疼痛”在其后停顿一下。)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
——《难以想象的抉择》

2.呼应性停顿
呼应性停顿是在有呼有应的句子中体现呼应关系的停顿。对这种停顿的句子在朗读前一定要弄清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谁是“呼”,谁是“应”;一个句子里有几个“呼”,几个“应”;是先“呼”后“应”,还是先“应”后“呼”等等。例如:
现在播放∧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在这里“播放”是“呼”,“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应”。
呼应性停顿,有逐层呼应,即大呼应套小呼应;也有一呼几应、几呼一应的情况。再如:

B.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了几天电工。
这是个一呼几应的句子,“他”是一呼,后三个短语都是应。

3、并列性停顿
并列性停顿,是指作品里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里“母亲” 、“儿子”是并列关系,“要走什么样的路” 、“为什么”也成并列关系。这样处理,有利于形成并列的感觉,使语义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奏感。

4、强调性停顿
为了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而在其前边或后边、乃至于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所强调的词句突现出来。例如:
自古称作天堑qiàn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为了强调“征服”而在其前停顿一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为了强调“只有”,所以在只有的后面停顿一下。)

5、心理性停顿心理性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需要对作品准确理解、整体把握才能做到。例如:

她吓昏了,转身向着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莫泊桑《项链》
( 句中停顿表现玛蒂尔德因心情极度紧张而造成生理上血流、呼吸的滞碍和语言上的唇舌不灵。)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 “放学了”之后有较长停顿,表现韩麦尔先生因祖国沦陷而致的沉痛心情。“走吧”之前稍顿一下,表现此时的悲伤与不舍之情。)

二、连接
连接分为直连和曲连两种。
1.直连(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例如:
A.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B.你的为人不如他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这三个排比之间就应该连起来读,中间不要间断。

2、曲连。曲连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紧扣的感觉。(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