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选书《剧变》04-危机当前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2月选书《剧变》04-危机当前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00:00
16:39

书腾鉴书,第一时间为你解读最精彩的外文新书。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蔡书腾。今天继续为你解读戴蒙德的《剧变》一书。这一集,我们来看看一个北欧国家——芬兰的故事。


在联合国每年公布的幸福感调查报告中,芬兰一直都是名列前五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曾经也经历过不少苦难,甚至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这场危机的核心,便是如何处理好它与最强大的邻国——俄国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芬兰是如何妥善度过这场危机的。


自古以来,芬兰就一直是瑞典和俄国的争夺对象。大部分时候,芬兰都是处于瑞典的控制之下,直到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一战即将结束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芬兰趁机宣布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芬兰对苏联很恐惧。两国意识形态不同,而且芬兰人难以忘记最后一代沙皇治下的俄国对芬兰的压迫。最让芬兰人紧张的是,苏联在它与芬兰国界线以东的一些荒无人烟的区域建设机场和铁路,这些铁路中有一条直达芬兰,终点是没有设置边界的森林中央,除了为入侵芬兰做铺垫,很难想到它还能有什么别的用处。


而另一方面,由于芬兰在独立后的内战里借助德国的力量打败了国内的共*主义势力,加上两国的边境距离苏联重要城市列宁格勒只有30英里远,所以苏联也对芬兰持怀疑态度。


1939年10月,因担心德国会对苏联发动攻击,苏联迫切地想把自己的边界尽可能向西推进,于是它对临近的四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芬兰发出最后通牒。


对于前三个国家,苏联提出的要求是在其境内设立军事基地,苏军有自由出入这些基地的权力。这三个小国家被迫答应了,次年6月,它们就被苏联吞并了。苏联对芬兰提出的要求有两项,一是苏芬两国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必须要撤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二是允许苏联在芬兰南部海岸靠近首度赫尔辛基的地方建立海军基地,并要求芬兰割让位于芬兰湾的一些小岛。


芬兰同意做出一些让步,但远远没有达到苏联的要求。芬兰的一位将军深知敌强我弱,他敦促芬兰政府做出更大让步,但是芬兰内部各方势力拒绝做出进一步妥协。


芬兰人同仇敌忾、拒绝妥协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斯*林的真实目的是要侵占整个芬兰。如果芬兰放弃了卡累利阿地峡的陆地防线,苏联经由陆路大举入侵芬兰将会变得轻而易举。芬兰人拒绝妥协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他们对斯*林的误判:芬兰人认为斯*林只是虚张声势。第三个原因是,他们相信传统友国会在芬兰需要的时候提供防卫上的帮助。


193911月,苏联对芬兰发动进攻。这场战争被称为冬季战争。战争爆发时,苏芬双方军力悬殊,苏联人口1.7亿,芬兰人口仅为370万。苏联侵略的芬兰的军队有50万人,芬兰军队只有12万人。苏联还有数以千计的坦克、战机以及现代火炮,芬兰仅有一些步枪和机关枪,而且弹药储备十分有限。


让苏联和其他国家意想不到的是,芬兰守住了自己的防线。苏军驾驶机动车辆和坦克沿着道路挺进,分成小组的芬兰士兵则是用雪橇翻越重重雪山,切断苏联纵队,随后逐一进行歼灭。


当然,芬兰军队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其反坦克战队伤亡率高达70%


可是,芬兰军队的不屈不挠仅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一些时间。随着春天临近,冰雪消融,苏联最终还是会发挥自己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芬兰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送来的志愿兵、装备和军队上。可惜,它的希望基本落空了。瑞典、德国、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等潜在盟友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伸出援手。


19402月底,当筋疲力尽的芬兰军队终于准备与苏联和谈时,英国和法国却敦促芬兰顶住压力、继续抵抗。当时的法国总理向芬兰发去紧急电报,称他将在三月底之前向芬兰派去5万援兵。芬兰轻信了这一承诺,继续作战了一周,在此其期间又有数千名芬兰士兵失去了生命。


后来才知道,那个法国总理只是在自欺欺人,他说那些话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芬兰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派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商议和谈事宜。苏联这时候提出的条件比最初提出的条件苛刻得多,它要求芬兰割让整个卡累利阿省,还有苏芬边界沿线往北的其他领土,并且要求将赫尔辛基附近的一个港口作为苏联的海军基地。


为什么苏联军队没有继续推进并占领整个芬兰呢?一个原因是,平均每消灭1名芬兰士兵,需要牺牲8名苏联士兵的生命。芬兰人的激烈抗争,让苏联觉得继续推进的代价太大了,而此时他们需要养精蓄锐迎接德国的袭击。


另一个原因是,和芬兰作战的时间越长,英法介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将会把苏联拖入与两国的战争中。


可能有人会认为,芬兰应该一开始就答应苏联那些不算太苛刻的要求,这样就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 90年代公开的档案显示,倘若苏联在一开始就如愿以偿,一定会充分利用它所得到的领土优势,打开芬兰防线的缺口,从而达到占领整个芬兰的目的。正是芬兰人的誓死抵抗,才让苏联放弃了征服整个芬兰的念头。


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于1941年爆发后,芬兰人意识到,要在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否则必然会被其中一方所吞并。尽管芬兰人并不赞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主义,但他们判断德国胜利的概率更大一些,加上他们很想收回被苏联所占领的卡累利阿省,因此选择与德国结为暂时的同盟。


19416月,芬兰的军队迅速地重新占领了原先属于他们的西卡累利阿,并且试图越过原有边界,把位于苏联境内的东卡累利阿也纳入版图。这一举动自然争议很大,不过芬兰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他们拒绝了德国提出的两个请求,一是围捕芬兰的犹太人,二是和德国合作,分别从南北两端进攻列宁格勒。芬兰对第二个要求的拒绝实际上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列宁格勒。


占领了卡累利阿后,芬兰军队停止了向东推进。二战快结束时,苏联开始了反攻,它对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但战局很快陷入停滞,主要原因是斯*林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比英美联军更快到达柏林。趁此机会,芬兰领导人立刻飞往苏联首都寻求和谈,并与苏联签订了新的条约。这一次,苏联提出的领土要求几乎和1941年提出的一模一样:第二次夺走了西卡累利阿,还有芬兰南部海岸的一个海军基地。苏联还提出了一项新的领土要求,获得芬兰在北冰洋的港口和镍矿山。


停战条约要求芬兰“对被指控为战犯的人员展开逮捕行动”。这里的芬兰战犯指的就是苏芬战争期间芬兰政府的领导者。如果芬兰不起诉自己国家的领导人,那么苏联就会亲自动手,并很可能判处他们死刑。因此,芬兰被迫做出在外人看来极不光彩的事情,它通过了一部追溯法,宣布芬兰政府领导者在战时采取的保卫芬兰的政策是非法的。


芬兰法庭裁定,其战时总统、总理、外交部部长、另外四位部长以及芬兰驻柏林大使获罪入狱。之后,这些领导者在舒适的特殊监狱刑满获释,大多数被重新任命为政府高层。除此以外,停战条约还要求芬兰支付巨额的赔款,并与苏联开展更多的贸易往来。


二战结束后,芬兰出台了全新的战后政策。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作“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是因芬兰的两位总统而得名的,这两位总统制定并且不遗余力地实施这一路线长达35年之久。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扭转了芬兰在30年代实施的忽视苏联的灾难性政策。芬兰面对的痛苦现实是:1.它是一个弱小的国家;2.它不能对西方盟友的援手有任何幻想;3.它必须理解苏联的想法,并且时时放在心上,因此必须与苏联各级政府官员保持密切对话;4.它必须向苏联证明自己可以信守承诺、履行协议,从而获得苏联的信任。


巴锡基维总统对苏联比较了解,他认为,斯*林在处理与芬兰关系时的主要动机无关意识形态,而是关乎战略和地缘政治因素。如果苏联觉得自己的前线并未受到威胁,那么芬兰也会比较安全。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两位总统都与斯*林以及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关系。


正因芬兰坚定不移地奉行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在过去70年里对芬兰较为友好,比如减少了芬兰需要支付的战争赔款,并在支付时间上给予了宽限。1955年,苏联海军从芬兰的海军基地撤离,还从距离赫尔辛基仅10英里的地方撤走了自己的炮兵部队。芬兰逐渐扩大与西方的贸易合作,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来往密切,并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这些事情上,苏联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芬兰的每一步外交行动都如履薄冰。例如,在与欧共体签订协议的同时,芬兰还与东欧共*主义国家签署了一些协议,为苏联提供最惠国待遇,并且承诺芬兰给予欧共体伙伴国的所有贸易减让,苏联也同样享有。1973年,芬兰和欧共体展开谈判之时,芬兰总统吉科宁亲自拜访了苏联领导人,以个人名义保证芬兰和欧共体的关系绝不会影响到芬兰和苏联的关系,随后,为了确保承诺得以执行,芬兰议会通过了紧急法令,推迟了原定在第二年召开的总统选举,将吉科宁的任期延长了4年。


芬兰的谨慎行事换来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增长,在仅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昔日穷困的芬兰一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富裕国家。


许多对芬兰历史不太了解的人,给芬兰的对外政策取了一个贬义的代名词,叫做“芬兰化”。它的内涵是:在一种可悲的状态下,一个弱小的国家屈服于强大的邻国,对自己的主权自由做出可耻的,令人尴尬的让步。


对此最有说服力的反驳可能来自于吉科宁总统的话,他曾说: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并非是绝对的……无需屈服于历史必然性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芬兰对苏联实行的外交政策并没有使它成为对方的卫星国,相反,芬兰成功地在和西方加强联系的同时,与苏联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用我们的危机框架总结一下,你会发现,芬兰在解决国家危机时明显体现出了7项元素的作用,分别是:愿意承担责任、划清界限、强大的国家认同、诚实的自我评估、应对国家失败的耐心以及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经历过战争的芬兰,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至亲以及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实很容易落入自我怜悯与仇恨的陷阱,进而破坏与苏联的关系。但是,芬兰人直面痛苦的现实,做出了诚实的自我评估,并且最终承担起责任,努力搞好和苏联的关系。


再比如,如果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芬兰可能早就沦为苏联的一部分。芬兰人的国家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优美、独特又高深的芬兰语,源于以芬兰语创作的口传史诗《卡勒瓦拉》,以及在沙俄统治下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独立自治历史。


芬兰也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在特定情况下的灵活性。比如,面对苏联的担忧和敏感,芬兰通过追溯法,对自己国家的战时领导者进行审判,议会通过紧急法令推迟原定的总统选举,等等。


虽然受到固执者或无知者的诟病,但这其实是牺牲部分原则来获取最不可侵犯的政治独立。可以说,芬兰人出色地“在几个糟糕的选项里选择了最不糟糕的一项。”


当然另外一方面,芬兰明显缺乏三项有助于化解危机的因素,分别是:来自盟友的援助、可供借鉴的榜样以及不受地缘政治约束的自由。


关于芬兰解决国家危机的案例,我们就讲到这里。前面我们讲述的日本和芬兰面对的都是典型的外部危机,下一集,我们打算分析一个典型的国家内部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一场可怕的大屠杀与一个集*政权的出现。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