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2 | 暗藏玄机的《楞严经》经名

楞严经02 | 暗藏玄机的《楞严经》经名

00:00
14:14

123-楞严经02  暗藏玄机的《楞严经》经名


一、知识点


1.印度佛法:


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佛教兴起时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黄心川先生曾在印度哲学通史中谈到,印度的佛教虽然在13 世纪初就消亡了,但佛教的各种学说在亚洲其他各国仍在发生影响。当然这些国家接受和传播佛教都有它们的社会原因,是由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所决定的。19 世纪后半叶,印度的佛教徒也和其他教徒一样掀起了复兴运动,他们修复了佛教圣地,组织了“大菩提会”,创立了佛教大学和研究机构,出版了巴利文三藏,并且组织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二千五百年的隆重大会和各种国际性的佛教会议。


2.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


传达摩西来,初到东土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中国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一直即以大乘佛教为主。汉传佛教也事实上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展与承传者,并弘扬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传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时候传入西藏,形成藏传佛教。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3.藏传佛教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创立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逐步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


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本名罗桑扎巴,他父亲名为鲁布木格和母亲名为香萨阿切。宗喀巴年满三岁时,正值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贝多杰(1340-1383)赴北京途经宗喀地方,他随父母拜见噶玛巴活佛,噶玛巴授予宗喀巴近事戒,赐名贡嘎宁布。年满7岁时在噶当派寺庙夏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年16岁(1372)他到卫藏地区学经,1373年他到智贡寺,在噶举派上师智贡仁波切座前学习。然后,他到贡唐学医,由那里去往第瓦坚寺,这是一座噶当派寺庙,也是顿珠仁钦上师曾在西藏研读佛学的寺院,宗喀巴在此求学有其特殊意义。他在该寺专门学习《慈氏五部》;两年之后(1375),宗喀巴赴萨迦寺拜高僧仁达瓦·雄努洛追(1349-1412)为师,系统学习《俱舍论》和《入中论》,仁达瓦对宗喀巴的佛学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自22岁(1378)开始奔波于萨迦、贡塘、桑浦等佛学研修中心,参与各种辩论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27岁时(1383)在雅隆南杰寺,在慈成仁钦座前受了比丘戒。宗喀巴自30岁(1388)开始著书立说,相继撰写《波罗蜜多注释·善说金鬘》(1389年成书)、《菩提道次第广论》(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广论》(1406年成书)、《中观广释》(1408年成书)等传世经典,构建了显密相结合的佛学体系,确立中观应承派在藏传佛教中的传承和权威,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1374-1440)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卡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卓日沃齐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宗喀巴以甘丹寺为基地,改革藏传佛教弊端,尤其倡导出家人严守佛教戒律。宗喀巴早在31岁时就以振兴佛教戒律为己任,头戴持律者的黄色僧帽,作为严守佛教戒律的标志。针对当时不少僧人轻视佛教教义教规,不注重“三藏”学习,只注重大师口诀,弃显宗而专修密宗等现象,他提倡出家人遵循先显后密次第,并要求僧人驻寺过纯粹的宗教生活,严禁娶妻生子参与世俗生活。最终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立宗之本,中观应成派为思想见地,并综合各派学说,亲自修行实践为得道,建立了新的佛学体系,遂形成格鲁派,即善规派。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比如近代高僧元音大师的人言经讲义,这个被大家称为是人言独步,是在人言经研究当中地位很高的一部奖励。


2、这部经翻译过来以后,当然流传就极广,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对他的研究,以注书、讲义等等的形式出现。


3、钱千亿的疏解猛抄堪称是人言经集结中的佼佼者,通过这样一部书,各家的对人言经的解说,你都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治能言经。在上一讲当中,我简短地为您讲述了历来对人言经的评价,那么我想这也已经足够说明人言经是一部地位非常崇高,影响非常大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同时我也为您介绍了这部经的译者、传译者、正义者和笔受者。那么在这一讲里,我还要为您讲述一些这部经翻译以前的一些故事。




关于人言经的来历,佛教史上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也好,或者说法也好,比如说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在研读法华经,在开宗立派的时候,他曾经碰到过一位凡生,也就是来自印度或者西域的这么一位僧人。这位繁生听到智者大师的奖金以后,就对智者大师说,您这个奖金和天族的人言意志相符,所以你的奖金和人言金的经历是很符合的。那么智者大师听到以后非常的欣喜,就向西方叩拜,希望能够有机会读到人年经,没想到这一拜整整拜了 18 年,而智者大师依然没有缘分独到冷眼睛,那么这样的传说当然也是强调冷言经的稀有难得。那么我们在上一讲为您讲到过这部经是有来自印度的僧人巴拉密地有这位僧人口诵出来,这位僧人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僧人,他第一次东来的时候,来到东土的时候,他身上就藏着人烟禁,但是当时他就被边界的这些看守的官员给拦住了,以后对他进行搜查,查出了他随身带的这部冷眼镜,就禁止他出境。




巴拉密帝于是更发了大愿,他想把人烟经传到中途来,利益中土众生,它采取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方法,希望能够把人言经顺利的带出边关,而不被发现。他怎么办的?他用非常薄非常细的捐来抄写经文,然后把自己的肩膀用刀给划开一个口子,把经文藏在里边,等这个伤口好了以后,那么这个经文就长在里头了吗?再申请出国。




这样过关的时候,关口上的官员当然就搜查不到,于是他才得以携带冷言经航海东来巴拉密的是走海路来的,他就到达了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广州。到达广州的时候,正好是房龙我们讲到过的这位菩萨界弟子比授记录下来的这个人,他正好被贬在广州,他就请巴拉密地大师住在自子寺,也就是光孝寺。这样机缘到了,姻缘具足了,巴拉密地才重新剖开自己的胳膊,拿出经书,并且还把这个经文给送出来,把它翻译出来,巴拉密的这位繁生或者印度僧人的愿力和功德是非常大的。当然从今天冷言经的篇幅来看,是非常大的,一共有十卷人言经的篇幅,在我们要讲的佛教十三经当中,和法华经差不多。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那怎么可能这样一些捐上抄得下这么大的一部经典,如果抄下了,这个捐的厚度也很厚啊,怎么可能缝在胳膊里呢?这些我想大家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上面我给您介绍的这个故事,在佛教史上历代流传,无非是要标举出巴拉密地的愿力和功德。




这部经翻译过来以后,当然流传就极广,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对他的研究,以注书、讲义等等的形式出现。唐宗业一出以来,楞严经受到了各宗各派的重视和推崇,他历代关于他的研究著作数量之多,大概只有金刚经、法华经等等极少数的经典可以相比。从唐到明,历代著书就有 50 多家,其中特别重要的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千亿,他有疏解猛抄,有这么一部著书,钱千亿是花了大工夫的,钱千亿的疏解猛抄堪称是人言经集结中的佼佼者,通过这样一部书,各家的对人言经的解说,你都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近代高僧元音大师的人言经讲义,这个被大家称为是人言独步,是在人言经研究当中地位很高的一部奖励,是元音大师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今天很多人读冷烟经,还是要通过这两部著书的。现代的学者赖永海先生和杨维忠先生合作翻译了人言经,出版了一部书叫人言经艺著,那么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我们在讲解人言经的时候,要经常参考这两位教授的意注的。同时,刘路敏先生也对任延津的研究做出了非常好的贡献,这部经流传那么广,当然他也很早就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也一直有传承。同时在很早的时候,我们估计大概在唐朝,这部人言经的一部分就曾经被翻译成藏文。




而到了清代的时候,张家呼图克图,也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之一,张家呼图克图就组织人把完整的人眼睛翻译成了藏文,并且刊行了汗、满、蒙、藏四种文字合璧的首人眼睛。所以这部经在藏地,在日本都受到重视。历代的皇家或者历代的冷眼睛的研究者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非常非常地有意思。什么观点?他们认为这部经的题目我们前面讲过,人言经是简称,它完整的精灵叫大佛顶,如来秘英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人严禁。这个晶体本身就蕴含着冷眼睛的宗旨和他的非常深刻的佛理。我前面为大家提到的刘路敏先生对这个晶体做了非常好的解说。刘如敏先生总结以前各代高僧对这个晶体的研究,他指出大佛顶就是指心自信,也就是任颜金所讲的常驻真心性尽明体,也就是如来藏经。佛顶本身就是佛生 32 项当中的鉴定项。我们前面在讲其他佛经的时候,好几次地提到佛有 32 项,佛鼎就是其中的一项。而在这里同时又是一个比喻,用佛鼎来比喻人言经所讲的佛法是无上至妙,最盛鼎法是最高级的一种佛法,那么这个佛法它的要义就是经文中讲到一切众生无死以来,生死相许,皆有不知常驻真心性进民体。用足妄想,思想不争,故有轮转。




所以讲一切众生都有常驻真心性尽身体,你只要对此产生觉悟,你就可以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就是大佛鼎所要讲的鼎法。大佛鼎这三个字就揭示了这部经。人言经的正题表明常驻真心性进民体是人烟精的根本宗旨,或者说鼎法之所在。那么基大佛顶以后精灵里讲的如来命英修正了义,祝菩萨万行守人言又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正是说明了人言经始终修正的总纲。如来秘音讲的是诸佛的阴心绝症的狰狞,也就是卢来障妙真如行。修正了义是什么意思?官行为修解物为证。而出义是指元修诸菩萨,万行是指分正诸圣五十五菩萨位等等这样的修行阶位。




蜀人年,梵文叫蜀南干吗?它的意思就是坚固,究竟坚固是指一种大坚固的一种定,是如来藏心本绝妙的,也称为佛性,也称为波惹,也称为狮子猴,也称为金刚三妹,是究竟坚固的意思。所以这部经的精灵就蕴含了这部经所要传达的佛法最核心的一些要义。大佛顶如来秘英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受人年金。当然,在以后的主讲当中,我还会结合经文对这些概念做进一步的降度。好,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楞严经》。


在上一讲当中,我简短的为您讲述了历来对《楞严经》的评价,那么我想这也已经足够说明《楞严经》是一部地位非常崇高、影响非常大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同时我也为您介绍了这部经的译者、转译者、证义者和笔受者。那么在这一讲里,我还要为您讲述一些这部经翻译以前的一些故事。

关于《楞严经》的来历,佛教史上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也好,或者说法也好,比如说,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在研读《法华经》,在开宗立派的时候,他曾经碰到过一位梵僧,也就是来自于印度或者西域的这么一位僧人。


这位梵僧听到智者大师的讲经以后,就对智者大师说,说您讲经和天竺的楞严意旨相符,所以你的讲经和《楞严经》的经义是很符合的。那么智者大师听到以后非常的欣喜,就像西方叩拜,希望能够有机会读到《楞严经》。


没想到这一拜整整拜了十八年,而智者大师依然没有缘分读到《楞严经》。那么这样的传说当然也是强调《楞严经》的稀有难得。

那么我们在上一讲为您讲到过,这部经是有来自印度的僧人般剌密谛,由这位僧人口颂出来。这位僧人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僧人。


他第一次东来的时候,来到东土的时候,他身上就藏着《楞严经》。但是当时他就被边界的这些看守的官员给拦住了,拦住了以后对他进行搜查,查出了他随身带的这部《楞严经》,就禁止他出境。


般剌密谛于是更发了大愿,他想把《楞严经》传到中土,来利益中土众生,他采取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方法,希望能够把《楞严经》顺利的带出边关而不被发现。

他怎么办的呢?他用非常薄非常细的绢来抄写经文,然后把自己的肩膀用刀给划开一个口子,把经文藏在里边,等伤口好了以后,那么经文就长在里头了吗?在申请出国这样过关的时候,关口上的官员当然就搜查不到,于是他才得以携带《楞严经》行海东来,般剌密谛是走海路来的,他就到达了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广州。


到达广州的时候,正好是房融,我们讲到过的这位菩萨戒弟子笔受,记录下来的这个人,他正好被贬在广州,他就请般剌密谛大师住在制止寺,也就是光孝寺。

这样,机缘到了,因缘具足了,般剌密谛才重新剖开自己的胳膊,拿出经书,并且还把经文给颂出来,把它翻译出来。般剌密谛这位梵僧或者印度僧人的愿力和功德是非常大的。


当然从今天《楞严经》的篇幅来看是非常大的。一共有十卷,《楞严经》的篇幅,在我们要讲的佛教十三经当中和《法华经》差不多。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怎么可能这样一些卷上抄的下这么大的一部经典,如果抄下了,绢的厚度也很厚,怎么可能缝在胳膊里?


这些我想大家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上面我给您介绍的故事,在佛教史上历代流传,无非是要标举出般剌密谛的愿力和功德。

这部经翻译过来以后,当然流传就极广,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对它的研究,以著书讲义等等的形式出现。唐中叶以初以来,《楞严经》受到了各宗各派的重视和推崇。它历代关于它的研究着作数量之多,大概只有《金刚经》、《法华经》等等极少数的经典可以相比。


从唐到明历代注疏就有五十多家,其中特别重要的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谦益,他有疏解蒙抄,有这么一部注疏,钱谦益是花了大功夫的,钱谦益的疏解蒙抄,堪称是《楞严经》集解中的佼佼者

通过这样一部书,各家的对《楞严经》的解说,你都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近代高僧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被大家称为是楞严独步,是在《楞严经》研究当中地位很高的一部讲义,是圆瑛大师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写成的。


今天很多人读《楞严经》,还是要通过这两部著述的现代的学者,赖永海先生和杨维忠先生合作翻译《楞严经》,出版了一部书,叫《楞严经译注》,那么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我们在讲解《楞严经》的时候,要经常参考这两位教授的译注的,同时,刘鹿鸣先生也对《楞严经》的研究做出了非常好的贡献。

这部经流传广,那么当然它也很早就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也一直有传承。

同时在很早的时候,我们估计大概在唐朝这部《楞严经》的一部分,就曾经被翻译成藏文。


而到了清代的时候,章嘉呼图克图,也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呼图克图就组织人把完整的《楞严经》翻译成了藏文,并且刊行了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璧的《首楞严经》,所以这部经在藏地,在日本都受到重视。


历代的注家,或者历代的《楞严经》的研究者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什么观点呢?他们认为这部经的题目,我们前面讲过,《楞严经》是简称,它完整的经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这个经题本身就蕴含着《楞严经》的宗旨,和它的非常深刻的佛理。我前面为大家提到的刘鹿鸣先生,对这个经题做了非常好的解说。


刘鹿鸣先生总结,以前各代高僧对这个经题的研究,他指出大佛顶,就是之心自性,也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如来藏经


佛顶,本身就是佛生三十二相当中的相,我们前面在讲其它佛经的时候,好几次的提到佛有三十二相,佛顶就是其中的一相。而在这里,同时又是一个比喻,用佛顶来比喻《楞严经》所讲的佛法是无上,至妙、最盛顶法,是最高级的一种佛法。

那么佛法它的要义就是经文中讲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以讲一切众生都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只要对此产生觉悟,你就可以成就无上菩提。大佛顶所要讲的顶法,大佛顶这三个字就揭示了这部经《楞严经》的正题,表明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楞严经》的根本宗旨,或者说顶法之所在。

那么继大佛顶以后,经名里讲的“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又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正是说明了《楞严经》始终修正的总纲。如来密因讲的是诸佛的因行,觉证的真因,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心。修正了义是什么意思呢?观行为修,解悟为证,而了义是指圆修,诸菩萨万行,是指分证诸圣五十五菩萨等等这样的修行阶位。


首楞严,梵文叫surangama,它的意思就是坚固,究竟坚固,是指一种大定,坚固的一种定。是如来藏心,本觉妙定,也称为佛性,也称为般若,也称为狮子吼,也称为金刚三昧,是究竟坚固的意思。


所以这部经的经名,就蕴含了这部经所要传达的佛法最核心的一些要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当然,在以后的主讲当中,我还会结合经文,对这些概念做进一步的讲读。

好,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归去来兮兮兮1

    非常感谢钱老师做这个节目,每集听很多遍,等待更新。祝福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让我们多听听竼音本意。

  • 亮子老李

    大佛顶首楞严经

  • 阿尔法龟

    感恩钱师!

  • 心如止水r

    常住真心,心静明体

  • 1739205exoh

    钱老师,您讲的比谁都好 ,我们不是研究经文的,还没到那种地步 ,我们只是想听经的原意 ,什么版本多少 ?梵文怎么念 ?不是我们百姓考虑的范围

    我真的不是玄武 回复 @1739205exoh: 不知来处 怎知实意 你不想了解 不代表别人不想

  • 听友451596446

    非常感谢钱老师的讲解,收益匪浅!感恩!一有空,第一时间先听钱老师讲解!感恩感恩!

  • 老头子_s3

    这个字幕是谁搞的太他妈扯蛋了错得简直了,能不能认真搞个?

  • 13606256sft

    一直喜欢听钱老师的课。

  • 1730815sqfu

    修正,是修行正道。解悟为证,是悟道印证。不知能不能作这样的理解,供指正。

    Clark_5u 回复 @1730815sqfu: 修证了义,非修正了义

  • 冲哥学强

    🙏这两个正,证没有听懂。

    幻琴斋主人 回复 @冲哥学强: 把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通过修行改正过来,称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