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探险队的队员们,你们好呀!最近的持续低温,相信北方的同学们早就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堆了无数个雪人了吧?而南方的小伙伴们呢?该不会还穿着短袖逛花市呢吧?
哈哈哈,咱中国疆土辽阔的,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是永恒的话题。其中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就莫过于刚刚咱提到的南北之间的差异了。像为什么北方有暖气,南方却只能靠抖~~生热?豆花究竟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冬至应该吃汤圆还是饺子等等等等。
大到地形、气候,小到穿衣、饮食,南北之间的各式差异,无不被人们拿来品评调侃,甚至发展为唇枪舌战,那你知道,这场激烈的“南北之争”背后,谁才是真正的“元凶”吗?
造成这场南北之争的根源,来,依旧跟着我抬头,望向1.5亿千米外的太阳,没错,又是它。
纬度地带性示意,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我们在秋的那一期节目中,就已经知道了,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能量,然而,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并不均衡。在低纬度地区,太阳能量较集中,而在高纬度地区,能量分散,因而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球接收到太阳的能量逐渐减少。这种规律就被称为纬度地带性。
正是这种纬度地带性,为中国南北差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巨大,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纬度跨越了接近50度,这样的超大跨度也造就了南北之间巨大的温度差异。1月份,在祖国北端的大兴安岭,平均气温低到零下30℃,而同一时期,最南端南沙群岛平均气温却达到了25-26℃,丝毫没有冬天的感觉。
根据这种温度的差异,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划出9条温度带,这奠定了中国南北差异的基础;图为中国东部气候带划分,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除了温度的差异之外,南北的降水也大不相同。
中国东部是浩瀚的太平洋,而西部则是广阔的欧亚大陆,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太平洋上的水汽就从东南向西北进入中国,越往西、越往北,水汽也就越少。
此外,西南边高耸的青藏高原,造就了一个“抽风机”,进一步将太平洋水汽向陆地上抽吸,使得东南部地区更加湿润,中国南北降水的差异又被进一步拉大。
中国东部年均降水量分布变化示意,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多达800-1600毫米。充足的降水赐予了南方众多河流湖泊,尤其是在地势较低的长三角地区,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均会有6千米的河流,而相比之下,北方的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河流长度,连长三角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从南向北,年平均温度逐渐降低,年降水量也逐渐降低,在某一个区域,年平均温度会保持在0℃左右,同时,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也基本在800毫米左右,更巧的是,这个区域内还有一条山脉和一条河流,形成了中国南北天然的分界线,这就是我们之前节目中专门研究过的秦岭-淮河。
大家还记得晏子使楚的故事吧,晏子曾经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水热条件,导致南北植物之间的不同。
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年均温度在零下2℃以下,漫长的冬季可以长达240天。这里的落叶松等植物,具有非常强大的根系,即使在沼泽化、冻土化的土壤中,也能够扎根繁衍,还能有效的利用夏季短暂的阳光,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快速生长,形成广阔的森林。
阿尔山天池,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到了华北地区,秋冬仍旧寒冷干燥。因此不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或者更加柔软的草本植物,都选择在秋冬季节通过落叶等形式保存能量,等到来年的春天再重新抽枝发芽。
而一旦跨越过秦岭-淮河一线,进入到了湿热的亚热带。年均温度就上升至16到20℃,降水量也飙升到了1000到2000毫米。充足的降水与舒适的温度,让植物们不用再通过落叶来度过寒冬,可以保持四季常青。
在祖国最南端的热带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热带植物也进入“疯吃猛长”的状态,形成繁茂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植物为了抢占空间,形成巨大的叶子来承接阳光,有的树木像榕树等甚至还直接让枝条落地生根,抢占土地,这种根就叫气生根,也就是在空气中生长的根。
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除了植物,动物们也深受南北气候差异的影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披上厚重的皮毛成为哺乳动物的御寒首选。此外,通过增大身体的体积,可以相对减少身体的热量散失。因此东北哺乳动物体型通常比它们在南方的亲戚更大,比如东北虎的体重,就几乎是华南虎的两倍。
嬉戏打闹的东北虎,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秦岭-淮河以南常绿的森林,则为动物提供了稳定的家园,以及一年到头都不断供的食物。因此,这里生物种类繁多,尤其像我们的近亲,四肢灵活、头脑发达的灵长类动物,更是在这大片大片的山林中快活地生存繁衍。
太阳能量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南北温度、降水等气候的不同,气候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南北动植物的面貌。而当人类开始出现,并学会了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产生了南北的差异。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之争就此拉开序幕。
民以食为天,这生活方式的差异,首先就体现在了农业生产上。
东北有着咱们著名的“黑土地”,由于环境湿冷,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容易被降解,因而土地格外肥沃。虽然这里夏季短暂,但利用这肥得能出油的土地,配合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黑土地上种出了品质极佳的稻米,从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仅黑龙江一个省生产的粮食就占到了全国商品粮的六分之一。
而华北平原,整体较为干旱,喜温耐旱的作物:小麦,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这儿的小麦产量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58%以上。北方居民的主食也被面食所统治,不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生日聚会,一顿饺子几乎打遍天下。面食种类之丰富更是超越了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单是馒头花卷,就有成千上万种造型。此外它还可以是烙饼、烧饼、煎饼、炸酱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油条、麻花、包子等等等等。
渭南澄城县的花馍,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温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加充足,这里的居民们因地制宜,在丘陵地区种植茶叶、油菜等经济作物,平原之上则遍布了大量水稻。相比北方的面食,以稻米为主的南方地区,一碗米饭或一碗粥,才是餐桌上的主流。而白白糯糯的糯米,也能做出花样百出的各类食物,比如年糕、粽子、米粉、潮汕的粿品等等。
潮汕红桃粿,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南北方人在饮食习惯上也有着差异。东北地区冬季室外气温往往达到零下十几度,成了一座天然冰箱,水果、鱼、冰棍一切皆可冰冻。加上北方整体气候干燥,食物保存时间较长,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数斤的食材。粗粝的环境下,简单、粗暴、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成为北方饮食的首选。因而北方人的餐桌上,大块头的猪牛羊肉等做成的“硬菜”那是必不可少。
抚远市冻鱼,摄影师@王寰
在南方,这样的豪迈可能就吃不开了。湿润的环境不利于食材的保存,而源源不断的物产供应也让南方的居民们不需要一次购买太多的食材。江河湖海中的鱼、虾、蟹或是莲藕、竹笋等还带着水气的食材组合成鲜味的主体。而三餐中,带绿叶的蔬菜更是必不可少。
就算是吃辣,南北都不同。相比于火辣辣的辣椒,北方人更常吃的是大葱及大蒜,通过其中的辛辣味道,提升面食的味觉体验;而在湿热的西南地区,人们则通过辣椒和花椒的使用,达到祛湿杀菌的效果,无意间也成就了麻辣的味觉盛宴。
吃的不同,住的当然也不一样。
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务。住房的墙体会更加厚实,墙体内部也有厚厚的保温层,就连窗户,都要用多层的玻璃,一次将寒风与低温挡在屋外。而在南方,就没有这样的需求了,不仅不用厚重的墙体,门窗通常也会更大,以达到通风的效果。
山西碛口古镇窑洞,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屋顶也各有不同,南方多雨,因此倾斜的屋顶成了房屋的标配;而在年均降水量仅有500毫米的华北地区,人们不用过于担忧屋顶积水,因而多采用平顶,在收获的季节,屋顶之上还可用于晾晒粮食。
甚至在建筑物的颜色上,南北也产生了明显差异。北方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多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如朱红色的墙体、蓝色的琉璃瓦,在冬季漫天的飞雪里更加耀眼。而青山绿水,花草艳丽的南方,建筑则多采用淡雅的颜色,白白的墙壁与墨色的屋顶,掩映在江南的烟雨里,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筑多采用白墙黛瓦,是南方建筑用色的典型代表,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当建筑聚集成群,南方多水的特性让临水而建的房屋形成了优美的曲线。北方的平原之上没有过多的地形限制,为了获取更多光照,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齐排列,形成横平竖直的街道。
饮食、建筑之外,其他的像方言、戏曲甚至人的性格倾向、体质、面貌,南北之间几乎方方面面都有着种种差异。人们也热衷于创造各种各样“南X北Y”的句式,像说到气候,有南涝北旱;交通,有南船北马;物产,有南橘北枳;性格,有南婉北爽;武功,有南拳北腿等等等等。
但与此同时,南方与北方之间也在逐渐融合。
古代,人们用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今天,高速公路、高铁、飞机,选择更多,速度也更快。南北的差异也在这来来往往中日渐消失。甭管南方北方,有了现代农业,吃米吃面都不是问题;故宫的雪景不再是北京人的专属福利,上了高铁,4个半小时就可以从上海到北京;想吃荔枝?没问题,有了冷链运输,别说是北方,就是北极,也能让你吃到新鲜的。
京沪高铁列车驶出北京南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所以说,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其实都是同一个大中国,它们千差万别,却又交织融合。不同而和、和而不同,这正是中国的南北差异和南北融合,教给我们的智慧。
又是更新二集啊!
芊紫芊紫 回复 @大蕊蕊0: 急急如律令
你喜欢哪个公主👸🏻?
1385954wvyc 回复 @lisa8hair: 第三个啦
~
我想吃巧克力🍫,你
Jim_Choi 回复 @牛肉干_18: f郭德纲大部分都法国人🇫🇷看。
好
我是北方河南省平顶山市
1500089hurz 回复 @1500089hurz: 你表达方式不对
''''
怪不得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要高,原来是天气冷,要储存更多热量的原因。
A园园美甲美睫1514556 回复 @九路阿哥: 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