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平天下之道

7.平天下之道

00:00
13:59

齐宣王好乐孟子鼓励他与民同乐,仁政治国仁政很难吗?心中有百姓,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安邦定国。
一起来感受,圣贤劝导君王爱民、与民同乐的度世苦心!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我们接着讲梁惠王下章,从孟子跟梁惠王也好、齐宣王也好,一段一段的对话里面,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孟子要劝这一些诸侯怎么样对百姓施行仁政,怎么样为百姓设想,不要走入那种霸道、征伐的道路,那种苦心啊,我们从一段段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子。

我们接着往下看。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是齐国的臣。他见了孟子说,“暴见于王”,说我面见我的君齐宣王。“王语暴以好乐”,齐宣王跟我说他好于音乐。“暴未有以对也”,我不知道好乐跟治国有没有什么关系,好乐能不能治国呢?好乐能不能跟先圣先王一样能够成就王道呢?我也不懂,所以我没有回答。曰:好乐,何如?那么庄暴就问孟子说,我的王说他好乐,那好乐可不可以治国呀?还是好乐能不能成就王道?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说:“好乐当然好啊!如果他真的很好乐,而且愿意把好乐的心推广给百姓的话,那么“齐国其庶几乎!”“庶几”的意义是差不多。差不多什么呢?差不多可以成就王道。如果王那么好乐而又愿意让百姓能够同乐的话,那齐国差不多就要成就王道了。

他日见于王曰,有一天,孟子就有机缘碰到了齐宣王,他就跟齐宣王说。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宣王您曾经跟庄暴说过你好乐,有这样的事情吗?

王变乎色,曰。变乎色,他变了脸,因为他怪这个庄暴多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我好乐是好乐,可是我好的不是先王的那些雅乐,我好的只是世俗的那些乐而已,就像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很多很流俗的音乐。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我们了解,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希望劝一个王能够起来施行仁政,所以对于所有王的这些偏好或者是习气也没有一一地加以指责,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他甚至会借他的喜好来循循善诱。以下这段就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循循善诱,他说他好乐,那我看能不能用好乐来诱使他能够来行王道。“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那么齐国几乎可以成就王道了!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你说你好的是今乐,可是我要告诉你,现在的乐还是乐,古代的乐还是乐。不过这个说的是有一点差异,乐有可以引人向上的,也有可以激励士气的,也有会可以令人非常安静的,也有可以让人非常流荡、淫荡的,这些都有的。乐是有不同,但是孟子为了要循循善诱,所以就先这样说。现在的乐跟古代的乐一样啊,反正你喜好的都是乐,可以成就王道的。

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那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一个人在那边喜欢乐器,那么跟很多人一起来共享乐器,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快乐呢?曰:不若与人。那当然是跟很多人一起的时候更快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那跟少数的人一起享受音乐,跟很多数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哪一个快乐呢?曰:不若与众。那跟越多的人在一块显然是更快乐的。

臣请为王言乐,其实乐(yuè)这个字跟乐()这个字古代是同字,因为乐()就是乐(yuè),乐(yuè)就是乐(),乐(yuè)就是为了乐()嘛,为了心情能够愉悦快乐嘛。所以从内而言是乐(),从外而言是乐(yuè),其实是都是一样的东西。“臣请为王言乐”我来为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乐,你好乐可以治国。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王您在这里好乐,您在这里“鼓乐于此”,在这里奏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百姓听到皇宫里面有钟鼓之声。“管籥之音”,“管”跟“”都是管状的乐器。听到你演奏这些笛子、笙这类的乐器。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就是皱着眉头很忧愁的样子,然后告诉大家说。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你看看我们的王就这么好于玩乐、玩乐器,使我们这么样地痛苦。怎样痛苦呢?父子离散不能相见,兄弟妻子也都离散了。为什么呢?因为都当难民了嘛。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如果有一天你在这里田猎,百姓听到王的车马之音在这边打猎。看到你的车队,羽旄这么样地美,“旄”就是旌旗,挂满了羽毛的旌旗。那么样壮盛、那么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大家都痛心疾首地说。吾王之好田猎,你看,我们的王那么好打仗。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为什么让我们生活这么穷困呢?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我们父子都离散了,兄弟妻子也离散了。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没有别的道理,为什么大家对你这么样痛心疾首、批评这么多呢?因为你一个人乐,在皇宫里面乐,没有把你的乐想想说百姓应该跟我享受同样的快乐呀。你没有跟百姓同样的快乐,百姓享受不到,当然就要批评你。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换个情况说,有一天你施行仁政了,跟百姓同乐了,那么王一样在皇宫里面鼓乐,在那一边奏着乐器,享受着乐队。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那么百姓听到王的皇宫里面有古筝、有乐器的声音,都非常高兴地“而相告曰”,告诉大家说,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我的王一定是没有生病,身体非常健康,不然哪里能够在那边奏乐呢?对不对?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那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王的车马的声音,浩浩荡荡过来了,看到你的队伍非常壮盛,然后都非常欣喜地告诉大家说。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我们的王一定是身体很健康,不然哪里能够出来打猎呢?就是为他的王身体健康而感到非常地高兴。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没有别的道理,道理就在于王享受了快乐,百姓也都能享受得到快乐,就表示国泰民安的意思。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说齐宣王,如果你好乐,没关系,你好什么都没关系,让所有百姓都能够享受到跟你一样的那种满足,那就可以成就你的王道了。

这纯粹是孟子对于齐宣王的循循善诱,从刚刚这一段各位就可以看得到,孟子是在为人民谋福利还是在做诸侯的马前卒啊?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我常常听到人家说“孔孟根本就是诸侯的马前卒”,我实在是不知道他们根据什么?但是孔孟的学说一篇一篇、一章一章我这样仔细地看,能够像孔子、孟子一样在诸侯的面前侃侃而谈、循循善诱,也不怕去抵触他、顶撞他。有时候硬一点,有时候用软手段,无非就是要让他的王能够做一些加惠百姓的事情,能够施行他的仁政,能够爱护他的百姓,无非都是做这一些事情。可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批评?然后你仔细看看要批评的话,都是断章取义的居多。

再往下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齐宣王问说,我听说文王那个牧场。“囿”就是长很多树木、草、花,还养很多动物,然后让王私人享受的林场。文王的林场“方七十里”,见方有七十里,简直像一个国家那么大。“有诸?”有这个事情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说在书里面确实有这么说的。曰:若是其大乎?那岂不是太大了吗?曰:民犹以为小也。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太小了。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齐宣王就不懂了。说文王七十里百姓认为小,我的猎场只有四十里,百姓却认为很大,这是为什么?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这个就是道理的所在,文王的猎场虽然见方有七十里这么大,可是“刍荛者往焉”,这个采草的人,“”就是草的,然后“”就是柴火的。不论你是要割什么草、采什么药,还是要去砍柴,那一些最卑贱的人都可以去的。是文王私人的猎场,可是最卑贱的人都可以去。“雉兔者往焉”,那个抓野兔的、捕野兽的,也都可以去那边。“与民同之”所以文王的囿场、他的猎场虽然是有七十里,可是是跟百姓共享的,谁都可以进去。所以百姓认为小,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对不对?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孟子说,我要到你们齐国来,到你们边境旁的时候,我就要先问你们,进了你们这个国境有什么重要的戒律、禁令。不然一进来的话不知道禁令,然后触犯禁令不是被杀了吗?所以我问了你们的禁令然后我才敢进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我听说你们的这个郊关里面,有四十见方的一个猎场。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里面的麋鹿不能杀,那是给我们的王杀的,我们的王才可以打猎。如果你们这些平凡百姓敢在里面打猎的话,那就跟杀人罪一样要砍头的。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那么说来,这四十里见方虽然比文王还要小,可是就像一个好大好大的陷阱在这个国家正中央。谁都不能去,只有我的王可以在里面享受。所以百姓认为很大,那个囿四十里未免也太大了,你可能要走好几天也绕不出去嘛,是不是?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么这一段就是在说一个仁政的根本,仁政的根本就是“与民同之”。你想要什么,就让百姓有什么;你不想要什么,就别让他们有什么。就这么一回事情而已呀!你看看像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就问到一个林场、猎场到底多大的问题,一有机会孟子都得要循循善诱一番,让王自己去想“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为我的子民着想,还是为我一个人着想?”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容_xe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 吉平2010

    能同理他人,就照顾他人感受。

  • 摩羯同学读经典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与民同乐,仁政之本

  • 静心养面99

    以孔孟之道劝王有利无害,利民利国利己,不为王用任然得圣贤美名。

  • 韩智兵

    以孔孟之道劝王有利无害,利民利国利己,不为王用任然得圣贤美名。

  • 地天泰004

    羡慕有这样的好老师呀

  • 林容_xe

    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

  • 张九川9

    齐宣王是个真实的人

  • 张九川9

    孟子周游列国,以三寸不烂之舌小心翼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伺候这些小祖宗们。

  • 内奥塔

    历史上有诸多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描绘,例如《道德经》里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路不拾遗与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桃花源记》的武陵桃花源,建国初期的“人民公社 ”都是宣传民众压抑私人欲望,满足集体社会的公众需求; 君主需要王道治国,仁政爱民,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准,消除私有财产制...请问老师 为何这些乌托邦制度不能在现实社会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