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真5分钟 | 年底复盘:2019年,淘宝运营哪里变了?

贾真5分钟 | 年底复盘:2019年,淘宝运营哪里变了?

00:00
07:34

你好,欢迎收听贾真5分钟,实战出真知,我是贾真。


我在线下讲课的时候,都会提到,说我们现在招人,人事和财务岗位,我们都希望找有经验的人。


但是淘宝运营这个岗位,我们反而不愿意找有经验的,原因是人事财务的工作方法,基本很少有变化,经验会带来帮助。


但是淘宝运营岗位变化太快了,很多的时候,经验带来的反而是束缚和局限性。


当然,如果一个淘宝运营,能够与时俱进,打破经验的束缚,那肯定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去探讨的,就是2019年,淘宝运营哪里变了?


年底复盘:2019年,淘宝运营哪里变了?.jpg


如上脑图,我们认为2019年淘宝变化比较大的,是四点:


人群运营,替代了品类运营。

千人千面,替代了下架时间。

词的权重,替代了宝贝权重。

“逛”的场景,补充了“买”的场景。



1

人群运营,替代了品类运营


在09年“柠檬绿茶”时代的淘宝,卖家运营的思路是百货超市模式,但是阿里当时是“大百货”,“柠檬绿茶”等是小百货。


阿里怕培养出竞争对手,所以调整搜索算法权重,增加了主营类目权重,然后就进入了淘宝的第二个阶段,“麦包包”、“小也香水”这些只经营一个品类的店铺。


对于阿里这个平台来讲,卖家单品类运营意味着“安全”,用户离不开阿里,但是也有缺点,就是“ uv 价值“提升不上来。


在早期的淘宝,流量红利掩盖了“ uv 价值“的弊端,所以这个设计,比较适合当时早期的淘宝。


到现在为止,流量红利已经结束,所以阿里提高销售额要考虑来提高“ uv 价值“,但是单一品类,就制约了 uv 价值的提高,所以阿里就慢慢放开了“主营类目权重”的限制。


那阿里现在就不怕放开限制,“小百货”就会重新对阿里大平台产生竞争吗?


不怕,因为阿里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个电商平台了,阿里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公司,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其他小平台就算流量追的上,消化流量的能力,也比别人先进5-10年。


那作为我们一个小的淘宝卖家,我们要做的思维改变,就是要从专注品类,变成专注人群。


从小的方面,就算你还是只有一个品类的货源,也可以从一个单品只服务一个人群开始。


从大的方面,要考虑从整合供应链入手,整店的商品围绕着一个人群布局。



2

千人千面,替代了下架时间


国际上用一个名词,基尼系数(0-1范围),来衡量国民收入差距,越接近0越平均,越接近1越不均。


当然,越是贫富差距大,这个国家的稳定性就差,同样,阿里作为一个生态,他在设置算法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系数,来维持平台的稳定性。


在早期的淘宝,稳定基尼系数的方法,是通过下架时间的轮播,每个宝贝都有机会排在前面,这就像吃“大锅饭”,虽然也按照谁干活多,谁先吃,但是干活少的人多排一会,也能排上。


而现在,稳定基尼系数的方法,变成了“千人千面”,不再是一锅饭所有人吃,而是分成了 n 多小份,用不同的方法来排队,有按照力气大小的,有按照技术好坏的,你可以选择按照你的特长,去排你的队,吃完为止。


这样一来,那些偷懒,就想靠排队吃饭的人,就真的吃不上饭了。


换句话说,早期的淘宝上下架时间算法,是用养“淘宝乞丐”的方法稳定基尼系数,你不够好,也给你点饭吃。


但是现在的搜索算饭,是从“行行出状元”的角度稳定基尼系数,先分出来 n 多个饭碗,你自己选适合自己的。


说的直白点,如果你现在产品满大街都是,运营又不如别人,还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没有找到自己能吃的那碗饭,那么你就是这个时代的“淘宝乞丐”,很难再有饭吃。


线下的商业,你做和别人一样的餐厅,能有饭吃,原因是没办法赢家通吃。


而线上的商业,你做的都和别人一样,那么你吃掉绝大多数市场,要么你被别人吃掉绝大多数市场,这是2019年很多淘宝卖家都很难的核心原因,不改变,只能等“死”。



3

词的权重,替代的宝贝权重


早期的淘宝用户,和现在拼多多的用户有点像:


3线以下的城市,或者是50岁以上的“妈妈”


淘宝这个平台,现在更多的是努力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物质越丰富,需求也就越个性化,这是趋势。


那么3线以下的城市,或者“妈妈”这个人群,不想要多样化的产品吗?


不,他们也想要。


但是,如果在绝对的低价面前,其他比如款式什么的需求,都不重要了。


如果一个平台,低价是用户的最大需求,那么就只考虑宝贝权重就可以了,就想早期的淘宝和现在的拼多多。


但是,如果用户的需求开始有款式的多样化,那么平台就需要想办法,区别开“韩版”和“日式”这两个词的区别了。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操作宝贝,已经从只关注销量,变成了要关注“词”的权重,你只要细心点仔细去看,会发现每个宝贝最终的引流词的方向,都是和你产品属性或者风格高相关,而不再是这个词本身的流量大小。


所以,我们前面给大家写的一篇文字,叫“死磕一个词”,从一个最相关的词入手,先只覆盖相关词扩展词,慢慢的随着宝贝销量增加,不断的增加其他相关词,从这个单品的属性和特色入手,拿到这个宝贝能拿到的,最多的相关词流量。



4

“逛”的场景,补充了“买”的场景


这个话题,我们反复说了好多次,最早期的淘宝,基于搜索的主要购物渠道,只能满足用户主动“买”的需求,2019年不管是新增加什么电商渠道,内容,直播,短视频,其实只是做了“买”这个场景下的补充,让用户发现自己没发现的,但是一直有的“潜在需求”。


所以,在内容,直播和短视频的推动下,之前不适合电商的很多产品,焕发了生机。


比如创新性的小单品


也让很多原本只能需要才买的产品,丰富了购物场景,爆发出第二春。


比如食品,女装,珠宝等等


在这个变化下,我们卖家也需要打开自己原有的认知范围,拿到一个产品,先思考最适合它的购物场景是“买”,还是“逛”,然后再匹配最适合这个场景购买的渠道,用这个新的渠道思维,来运营这个单品,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考虑关键词和销量。


好了,我们今天贾真5分钟,就分享这么多,其实大部分内容,前面都分享过,这一篇我们只是做一个集合,把2019年已经变化的,单独都列出来,让大家做思维和认知的扩展。当然,我的内容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辩证的思考和吸收。


贾真5分钟,每周一、三,五,和贾真一起,拥抱电商变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77769xivg

    讲得真好,解答了心头疑问

    贾真108将 回复 @1577769xi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