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文字力度| 人人胸中有, 个个笔下无

第7课 文字力度| 人人胸中有, 个个笔下无

00:00
11:52

第7课 文字力度| 人人胸中有 个个笔下无


真情感情,我手写我心。马尚田21堂四维写作私教课,专注人格养成。大家好!我是马尚田,崇尚的尚,田园的田,崇尚田园。

今天开始第7讲了。开始四维写作的讲解。

四维写作简明技法就是我这么多年的写作经验总结,有前人的智慧,也有一家之言,我写作实践中的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四维写作,是指写作一篇文章可以遵循的四个书写维度,也可以用于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作为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分别是:文字力度,情感纯度,生命厚度和思想深度。这四个维度,在一篇文章中不要求同时具备,但若能“四维”兼而有之,必属上上之作。


四维写作和五官六感是什么关系?总体上,四维是偏理性提升的,五官六感是偏实务操作的。

五官六感是四维写作的实用工具。四维写作,就是书写者调动五官六感,建构起四面体的金字塔,这四个面分别是,文字力度、情感纯度、生命厚度和思想深度。

首先要明确,一篇文章构成的要素是什么。看上去,是一堆文字。文字的有机排列组合,才叫文章,乱堆乱放不叫文章。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文章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一是结构组织,一是遣词造句。这三个方面不能互相替代,然而密切相关,文章就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主要的,可是它必须靠严密的结构组织和正确恰当的词句表现出来。”

其实,这说的是,一篇好文章,要有好的文字,好的逻辑,好的思想,事实上,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不容易看见的要素,也需要拎出来,比如情感,生命体验,甚至是精气神。

好比一只生动活泼的百灵鸟,跳跃在枝头,你不能说,百灵鸟是头、身子、尾巴组成的,也不能单单注意到,很多属于百灵鸟特质的特征,从它的颜色判断它生否健康,从叫声看是否愉悦,从动作看,它是在嬉戏光阴还是正在求偶,确保你写的这只百灵鸟是活灵活现的。而这样的判断,无不融入观察者的情感和生命体验或者专业知识。

而四维写作,就是对这一现象的高度概括,文字力度,就专指那些显而易见的要素,遣词造句、炼字炼句、章法、修辞、文采、表现手法之类,至于情感纯度、生命厚度和思想深度,就要探讨那些不容易看见的写作要素,但这些因素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甚至将在更深的层面影响了一篇文章的写作和质地。

此前,我们强调的是通感写作,我们要调动全部的感觉来创作,20多种感觉系统,有作用于身体的,有作用的情感的,有作用于思想的。这是四维写作的基础,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四维写作分类的生理根据。

今天先说说文字力度。

周兴嗣《千字文》,最是神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最神奇的是,一千个字,没一个重样,文采斐然,但,这背后有个故事,很值得一说。


语言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就在于出色的语言文字驾驭技巧。文字力度,是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直接关系作品的观感。

汉语言文字很神奇,常用汉字几千个,却何止千万种组合,可以表达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变成浩如烟海的典籍。

《千字文》的作者是梁武帝时代官拜散骑员外郎的周兴嗣。历来在正史上的记载,就这样一笔带过,但据私家笔记的野史记载,内容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周兴嗣同梁武帝本来便是文字之交的朋友,在萧齐时代,还在朝廷上有过同僚之谊。到了梁武帝当了皇帝,那就变成君臣的关系。由朋友变君臣,说是关系不错,其实,伴君如伴虎,反是最糟糕的事。周兴嗣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一怒之下,想杀他或很严厉地处分他,到底还是于心不忍,只好下令把他先关起来再说。但梁武帝又说了一句话,你不是文才很好吗?你能在一夜之间,把一千个不同的字,写一篇好文章,就赦你无罪。因此,周兴嗣就在一夜之间,挖空心思,写了这篇《千字文》。文章写好了,可是在一夜之间,头发、眉毛、胡子也都白了!你想啊,用千个不同的中文字,一夜之间,写出有关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的文章,等于写了一篇非常精简的“中国文化纲领要点”。梁武帝本人,才华文学都自命不凡,看了周兴嗣一夜之间所写的《千字文》,也不能不佩服。周兴嗣因此得到宽恕,而且还特加赏赐。

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这是文字力度的最佳写照。这背后,是技巧,是才华,也是勤奋和坚持。

从职业生涯来说,我跟文字打交道二十多年。长时间写媒体评论,我感觉到,写作是有手感的。越写越顺,这是千真万确的。就像卖油翁所说的,无他,但手熟尔。没什么秘密可言,就是手熟而已。手熟之后,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驾轻就熟。

周兴嗣为写一篇文章一夜之间白头,我是相信的,这叫殚精竭虑。我在央广写《老马价值观》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写文章。很明显,那几年白头发长得快。熬夜其实熬心血。熬夜久了,脑供血不足,就变得迟钝。但是,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捷径可走,你想啊,以周兴嗣那么大得才华,还得写一晚上才写出好文章,才华不如周先生,那更得勤奋。尤其原先,我写新闻媒体观察那会,我把十多条新闻打通,找到一个关键词,然后,给它写成一篇文章,能行吗?事实上行。只要你用功。后来,我一整本书《保卫财富》,都是用这种手法写就的。

我记得当时,我把这几条得标题写好,然后,打印出来。就在那对着看,相面。反复推敲。坐着不成,那就走动起来。反反复复第推敲,然后豁然贯通,一个词或者一个理论就冒出来,把所有新闻都打通了。

多事一议,就是多个新闻事件,合并同类项,归纳为一个关键词。以一个“关键词”统帅全篇,做新闻大整合,扫瞄、疏理各媒体热点,加以勾连,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就事论理,深入拓展。这个关键词,即是文眼。

比如《金融如水》一篇,六个新闻事件,能用一个新闻关键词来概括吗?1、楼市恐慌;2、最新收入数据;3、余额宝存废之争;4、重度污染;5、吃空饷问题;6、大奖物归原主。

能,四个字,“金融如水”就是了。这六条新闻分别对应的,是金融的“潮水效应”“引水效应”“洪水效应”“污水效应”“漏水效应”“蓄水效应”。

当年,我们创立这种模式的时候,是独创,至今,这么做的人也不多。为什么?太烧脑。

读书多了,你就会形成语感,写作写多了,就会形成手感。我再说一种我常用得手法“古今同构”。

古今中外,上下勾连。这种谈今说古类的表达大多很受欢迎,比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袁腾飞《两宋风云》,高晓松《晓说》。

在新闻学上,对新闻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一种是,能跟当下发生联系的事实就是新闻。等于说,旧闻如果能和今天联系起来就是新闻。

我写过中国古代十大商帮,这样评述晋商的“汇通天下”:

千里之外,凭区区一纸汇票,万两白银即刻提取,这是什么水平?汇通天下,相当于古代金融业的“互联网”,着实了得。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山西票号史上,没出现一例有据可查的误兑错兑。想想现在,常发生用户存款不翼而飞的事,我们的银行机构能不为之汗颜吗?

古今对照,中西比较,由古及今,或者由今及古,只要事情类似,性质相同,完全可以大胆联想大胆穿越。

这一讲,就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