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视界第二节:《易》学与五行学说
请有缘的朋友订阅本专辑,并把我精心制作的这档节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听得到。
前一节,我讲了“《易》学与阴阳学说”,今天我继续讲:《易》学与五行学说。
中国古人创立的五行学说,晚于阴阳学说。而且五行学说的创立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
五行学说的形成,最初是从认识物质世界开始,是从生活中,对具体物质的认知,提炼出物质 按特性分类的 认知层面。最初,古人认识物质,是从水、土、木开始,然后开始使用火,就有了水、火、木、土四种物质分类的认识。到了冶铜的时代,人们开始认识物质类别的“金”,于是有了对“五行”较为完整的认识。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物质要素的盛衰、变化,大自然产生变化,人的身体及 社会环境 也会产生变化。它影响到宇宙万物的生长循环,也影响到人。
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把物质分类的五种有形之质,提升到无形的“气”的认识,到达“道”的层面,进入到物质本性的类似“空性”的能量本性。故,大家今天学《易》,接触到的五行学说,已经是宇宙万物本性的“道”的层面,五行已经是对宇宙能量本性的理解。
五行学说的思想,把世界分为五种有形之质和相应的五种无形之气,这也是中国古人根据《易》学的“易道”,把“器”与“道”进行结合的学说,也只有在东方这片特殊大地生存的中国人,才具备这个哲学的大智慧,并用这个大智慧认识宇宙世界。中国的古人,认识了五行的能量场的特性,并且“悟”出了宇宙能量场的规律。因此,五行学说实际上是古人对宇宙能量场的认识学说,是朴素、可推演宇宙万物在“能量场”中发展变化的宇宙“场论”。故,已不能简单的从物质分类的所谓“科学”来理解五行,应从宇宙“场论”理解五行,从哲学“道”的层面理解五行学说。
中国古人根据宇宙特性和运化规律,将宇宙归纳为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和循环。并将五行,与仁义礼智信(五常)相联系,得出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如下:
金主“义”,其性刚,其质烈,凡具肃杀、收敛的事物均属金。金曰“从革”,从为顺从,是金气柔和特性的一面,革为变革,是金气刚强特性的一面。
木主“仁”,其性直,其质和,凡具生长、升发的事物均属木。木曰“曲直”,有能屈能伸的特征。直为伸,伸体现阳刚之性,曲为屈,屈还其阴柔之质。
水主“智”,其性聪,其质善,凡具寒凉、滋润、向下的事物均属水。水曰“润下”,润为湿润,下为向下,水体现出的是“太阴”的至柔之性。
火主“礼”,其性急,其质恭,凡具有温热、升腾性质的事物均属火。火曰“炎上”,炎为热,上为向上,具驱寒之功,锻炼金属之能,体现出的是“太阳”的至刚之性。
土主“信”,其性重,其质厚,凡具承载、生化、受纳性质的事物均属土。土曰“稼穑”,稼为播种,穑为收获,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土具有生长、化育万物的作用,其义引申为具有承载、化育、成就、长养的特性。所以土载四方,并为万物之母。
五行的五种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相克,指的是五行元素之“气”的相生相克。在五行系统里,五行生克还存在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也是五行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循环运动的持续性和保持动态平衡的内在原因。
五行系统内部存在两种自行调节的机制,一种是“生”的功能起主要作用的“制化”调节机制,一种是“克”的功能起主要作用的“胜复”调节机制。
五行的“制化”调节机制如下:
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生克调节木,使土不至衰竭。
火能克金,但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通过生克调节火,使金不至衰竭。
土能克水,但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通过生克调节土,使水不至衰竭。
金能克木,但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通过生克调节金,使木不至衰竭。
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通过生克调节水,使火不至衰竭。
“制化”调节机制是一种“弱调节”机制,也就是说,是强度较弱的调节,是五行系统处在正常情况下的自行调节。
五行的“胜复”调节机制如下:
“胜”指“胜气”,意思就是某行(比如火)之气太强、太过,导致对自己所克的行(比如金)之气的过度克制,在局部就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五行系统处在反常情况。“胜气”一旦出现,五行系统内在的强调节机制就会自行启动,一种相反的力量就会立刻出现,即出现所谓的“复气”。“胜气”有多重,“复气”就有多重;“胜气”略轻,“复气”也略轻,达到平衡。
五行系统的“胜复”调节机制具体如下:如,火气太盛、火的“胜气”出现,会过度的克金,使金气偏衰;金气衰则不能制木,木气就会偏盛,木的“胜气”就会出现,加剧木气制土,使土气偏衰,减弱土气制水的作用;这样水气就会偏盛,水的“胜气”就会出现,水的“胜气”会加剧水气制火,于是火气太盛的状态就被压制住了,系统恢复正常。在这过程中,火、木、水三次“胜气”出现,导致系统的“复气”产生并运行,最终“修复”了系统的反常状态,五行系统又恢复了正常。
反之,如火气不足,则不能克金,使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气衰,木气衰则不能制土,使土气偏盛,土气偏盛则加强制水,使水气衰,水气衰则不能制火,使火气得到加强,于是火气不足的局部失衡得到纠正,五行系统的反常状态得到“修复”,系统恢复正常。
五行学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为阴阳五行学说。
在阴阳学说里,阳气动到极点称为太阳(即老阳),阴气静到极点称为太阴(即老阴);阳气刚刚开始被称为少阳,阴气刚刚开始被称为少阴。在八卦卦象里,太阳为火,太阴为水,少阳为木,少阴为金,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合称四象,并分主四方,少阳(木)主东,少阴(金)主西,太阳(火)主南,太阴(水)主北,金木水火四气相冲结为土,土主中央。因此,阴阳四象的变化可以产生五行。这样,阴阳学说与五行也就联系在一起了。
现代偏向于西方“科学论”的学者,往往用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里详尽的元素分类,与五行学说进行对照,以此来论证五行学说的不合理、不科学。这种对照、比较,实际上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把物质分类的五种有形之质,提升到无形的“气”的认识,到达“道”的层面,进入到物质本性的类似“空性”的能量本性。故,大家今天学《易》,接触到的五行学说,已经是宇宙万物本性的“道”的层面,五行已经是对宇宙能量本性的理解。
五行学说的思想,到达了“道”的层面,已经是哲学的思维层面。五行学说把世界分为五种有形之质和相应的五种无形之气,这也是中国古人根据《易》学的“易道”,把“器”与“道”进行结合的学说,是“易道”对宇宙能量场规律的总结,也只有在东方这片特殊大地生存的中国人,才具备这个哲学的大智慧,并用这个大智慧认识宇宙世界。中国的古人,认识了五行的能量场的特性,并且“悟”出了宇宙能量场的规律。因此,五行学说,就是古人对宇宙能量场的认识学说,是朴素、可推演宇宙万物在“能量场”中发展变化的宇宙“场论”。故,已不能简单的从物质分类的所谓“科学”来理解五行,应从宇宙“场论”来理解五行,从哲学“道”的层面理解五行学说。
五行的提出,应该在炎帝的中后期,早于黄帝的时期。到黄帝的时期,五行理论就已臻于成熟。到我们这个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最早有记载五行的,就是商周时代的《国语》。在《国语》里,五行的次序排列为:金木水火土,著名的《本草纲目》同样用这个次序排列,而不按生克的次序。
中国的哲学,讲“生生之谓道”,讲事物的制约。于是,五行一出现,就有了相生相克的认识。
此外,时间轴线里,季节的五行变化,给人的感受特别深刻,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春天万物萌生,夏天日照如火,季夏日火收敛,秋天草木凋零,冬天寒风萧瑟,五行的特征最为明显。在不同的季节里,五行的影响力不同,所处状态也不同,故,季节的五行影响力很大,这就是时空推移对五行的影响。故,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古人还给四季加了一个季,属土的季夏,放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当令的季节,当令的五行最旺,比如:春天木旺,夏天火旺,季夏土旺,秋天金旺,冬天水旺。
除了时空的影响,五行力量本身有着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这种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就是反生、反克。看起来是生,由于量的变化而变为克;或者看起来是克,由于量的变化而得到了生的结果。
反生、反克,是五行平衡理论的辩证法。宋代的徐大升论述了反生、反克的规律,给后世的人们从量变到质变正确认识五行生克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方向。徐大升的论述相当精辟,后代的人们反复诵读他的论述,一直流传到今日,现在我就为大家诵读一遍他的论述: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弱遇木,必被倾陷;木弱遇金,必被砍斫。
强金得水,方锉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反生、反克的理论,在五行平衡的推断过程中经常被使用,是用四柱法推断人的命局,以及在事物成败的推断中,正确判断五行宜忌的的重要依据。
五行学说,是《易》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在《周易》预测术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周易》预测术的理论认为,宇宙空间里五行的能量场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变化,它影响到宇宙万物的生长循环,也影响到人。随着宇宙中五行能量场的变化,大自然产生变化,空间的能量辐射场在起着影响作用,环境在作用于人事,人的身体以及正在进行的事情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在预测事物发展结果时,宇宙空间能量场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正因为五行学说是《易》学的重要理论组成,故,五行学说派生出的“数术”的分支,都被认为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其中,在卦占术方面,有梅花易数、纳甲筮法。在生存环境、居住方面,有堪舆术,也就是风水的理论。风水的阴宅理论认为,阴宅,也就是墓,会吸收天地间五行力量的精华,再辐射到空间,影响到阴宅(也就是墓)的至亲的后人,这些理论都有待进一步论证,不能一概斥之为迷信。
下一节,讲《周易》的特点,让大家知道《周易》是什么。
谢谢大家的收听。
原创作品,版权保护,禁止盗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