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千年的制度背后体现古人的智慧

【历史】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千年的制度背后体现古人的智慧

00:00
05:55

我们常常能在新闻上看到,大型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有些企业家只有一个孩子,比较容易处理。如果是大家族,孩子多,时不时闹一出豪门争产大戏,吃瓜群众看得热闹,对企业的伤害却着实不小。继承人的事儿,确实是个大问题,小到影响一家企业,大到影响一个国家。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就很值得研究研究。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那会儿,还不叫皇帝,只有王。商王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就是哥哥当王,去世以后,弟弟即位,以此类推。这种继承制度现在也有,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几十年来换了好几位,可他们却都是老国王伊本·沙特的儿子,是典型的兄终弟及。不过,商王朝从后期开始,王位继承也慢慢向“父死子继”的方式转变。根据统计,在盘庚之后的商王当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占42%, “父死子继”的继承则占58%商朝的王位继承,逐渐以“父死子继”为主了。


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嫡长子变成最具有合法性的继承人。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妻,或者通俗点儿说就是大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做嫡长子。正妻生的其他儿子,那就是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小妾生的儿子,属于庶出,地位比正妻生的儿子差了一等。你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贾环,都是贾政的儿子,但是贾宝玉是正妻王夫人生的,身份高贵,贾环是小妾赵姨娘生的,地位比起贾宝玉差远了。


说回到王位继承。老国王死了以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如果嫡长子死得早,那就由嫡二子继承,以此类推,总之就是轮不到庶出的儿子,除非国王的大老婆没有生儿子,那小妾生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确立以后,非常稳固,西周除了开国君主周武王之外的其他11位国君,90%都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后来的东周,也有将近80%的王位是嫡长子继承的。


西周东周八百年,它们确立的这套继承制度,被历代奉行,影响无比巨大。那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继承方式呢?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情感,远远超过兄弟之间,所以,“父死子继”必然会取代“兄终弟及”。


其次,嫡长子继承制能让皇位交接的过程比较稳定。因为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可能并不大,老大死了,老二即位,老二死了,老三即位,过不了几年,王位就得交接一次,很容易引起政局动荡。父子之间年龄差得比较大,就避免了频繁的皇位交接。还有,皇帝一般有很多个儿子,儿子多了,势必要争抢皇位。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继位顺序,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宫廷内耗。


可惜,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安排,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只有五分之二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承制登上皇帝宝座的,大多数皇帝还是用了别的手段。拿唐朝来说吧,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他之后的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都不是嫡长子,却都继承了皇位。那些皇位交接中真正的嫡长子,除了唐玄宗的哥哥,其他人都不得好死。有人统计,唐朝十九次皇位交接中,依靠嫡长子制度安安稳稳上位的只有四位,真正具备嫡长子身份的只有唐顺宗一个。


再比如说元朝,那就更混乱了,从忽必烈建立大元到末代皇帝元顺帝,短短97年,经历了11位皇帝,其中的皇位继承,包括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子继等多种形式。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皇帝在位的时候不立太子了,就是嫡长子也没用。而是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生前悄悄写两份谕旨,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自己随身携带。皇上驾崩以后,把谕旨拿出来核对,才能知道哪个皇子是继承人。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当中,多的是残酷的宫廷斗争,父子相残、兄弟搏杀、母子反目成仇、权臣甚至太监左右继承大权,历朝历代都有。怪不得古代皇帝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压力大呀!好了,关于古代皇位继承的事儿,我们就聊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


本期内容由知识智囊团贺彦军提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唯爱丶沉吟

    哦(´-ω-`)

  • 楼外楼L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