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哪种人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吃,是穷人还是富人?
对,是穷人。如果你回答是“富人”的话,可能你不太了解穷人的生活。
确实,现在绝对意义上的穷人已经很少了。往前推四五十年,那时候一个家庭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大家吃饱肚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不能容忍浪费粮食,哪怕很撑了,他们也要把剩饭都吃完。
事实上,越穷的人、越穷的家庭、越穷的国家,越会把大比例的收入用于购买食物。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用于购买食物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指标来描述这种现象,叫“恩格尔系数”,就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来的。
恩格尔通过研究统计资料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比较通行的国际标准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就是贫穷;50%-60%,属于温饱;40%-50%,是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就是富足;20%以下,就是极其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人均是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这是历史上中国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30%,由“3字头”时代迈入“2字头”时代。
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再创历史新低,是28.4%,比2017年又下降0.9个百分点。
中国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0%以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富足的阶段?我觉得还远远不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这里不展开。
其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怎么样呢?
美国农业部2017年有一份统计数据,美国是8.3%、新加坡8.8%、英国11.9%,这三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最小,中国的香港地区15.3%、台湾地区16.1%、大陆24.8%(这个数字跟我们的统计有出入);巴西、南非、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7.3%、24.7%、32.8%、37.3%;非洲国家恩格尔系数最大,尼日利亚59.9%、肯尼亚56.3%、喀麦隆47.6%。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最贫穷的国家也大体能维持温饱了。全世界总的来说,应该不存在大规模的粮食短缺问题。
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也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比如一个家庭今年买房了,恩格尔系数可能也会突然大幅下降,这不能表明你家突然暴富了。
第二,用恩格尔系数进行不同地区比较的时候,要注意口径。比如,城市和农村就会有差别。农村居民可以吃自己种的菜和粮食,购买的比例就会小一些,就是出去购买,价格也会比城市低一些。所以,要考虑城市家庭恩格尔系数被高估,而农村恩格尔系数被低估的问题。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广东的恩格尔系数一直相对较高,可能与广东人爱好美食有关。又比如,有些比较富裕的家庭,对美食比较有追求,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可能比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更高。
在中国与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对应的,是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8年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中国政府已经宣布,2020年可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数亿人脱离了贫困状态,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讲到贫困的问题,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研究贫困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我看了其中两位合著的一本书《贫穷的本质》,书里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作者到印度、印尼、肯尼亚等地方,调研贫困地区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确实有非常多的启发,比如贫困人口在获取资讯、贷款、教育、医疗、政策等方面的劣势。但是看完这书,觉得不太过瘾,感觉作者并没有给出可行的应对贫穷的方法。
如果这些经济学家增加对中国的调研,应该可以让他们的研究大大地前进一步。当然,我对这三位获奖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不太了解,也许他们已经在对中国减贫情况进行研究。
最后,我要申明一下,我们这里说的是贫困问题。现在有些上班族也特别爱吃、特别能吃,肚子里都有一张美食地图,恨不能每个月都吃到月光。你的恩格尔系数高,不代表贫穷。你们就是太幸福了~
本期内容由知识智囊团罗淑锦提供
感觉是收入少才显得支出比例大吧
改成每天6分钟还差不多。
外国人吃是为了活,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吃。恩格尔系数差这么点
无稽之谈
我觉得国外的人一辈子也搞不懂中国
最穷在广东,最富也在广东
穷人吃好也没事
物价和收入才是关键
看过贫穷的本质,确实有不过瘾的感觉
标题起的,太扎眼,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