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22 | 佛教中国化做了哪些改变

梵网经22 | 佛教中国化做了哪些改变

00:00
16:20

106-梵网经22  佛教中国化做了哪些改变


一、知识点


1.香花供养:


香花供养,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ng huā gòng yǎng,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出自《金刚经》。


2.法界:


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3.婆罗门:


“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


来自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等,对中国文化起着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婆罗门教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当时道教并未兴起,婆罗门教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教义,道经中充斥着关于梵的论述,三清的形成也与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关,道教仪轨也有明显的婆罗门色彩。《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位于《道藏》之首的位置。《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皆是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佛弟子,你不管到哪里,哪怕是到山里边、树林里边、旷野里边,你见到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教化他们。


2、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佛子你当然应该生起大悲心,经常去做这些教化众生的事情。但是要儒法,如果若谈越贵人家,一切重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中前高作上座。


3、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棒,佛节之声,如三百谋吃生,千刀万剐打拍其身,登武友谊。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繁忙景。今天这一讲开始,我们首先要讲的是 48 清界里边的第 44 条不供养经典界。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常因一心受辞,送大臣戒律,佛弟子都应该一心受辞诵读大臣敬率,剥皮为止,赤血为墨,以水为水,西谷为笔,书写佛界,这个当然是一种比喻。佛经里经常有佛的指,应该把自己的皮剥下来作为纸,把自己的血刺出来作为沫,用自己的骨髓作为调和沫的水,把自己的骨头折断来做成笔,以这样的一种发行来书写佛界。木皮谷子涓殊诸帛亦音兮。书此当然也可以用这些世俗常见的这种纸涓或者这个竹笔来书写。




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香囊,成金绿卷。你应该用这种镶着七宝,这里的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玻璃,也就是水晶、砗磲、赤珠、玛瑙这种珍宝。当然到底什么算气宝,在不同的佛经里有不同的说法,反正你应该用各种各样的珍宝,还有非常昂贵的香花、香酒纸,香料熏香所有这种宝物来做成金镶金囊,来放这些金眷。




我的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就收藏有一块瑰宝,是唐代的金香,确实非常的庄严华丽,按照佛教的说法,得见者就有大福报,我也非常有幸地见到过,若不如法,供养者犯亲狗罪。如果你不是用这样的发心,这样的态度去供养经典,你就犯了亲垢罪。第 45 条叫不化众生景,荆门是这样的,佛弟子常起大悲心,路与一切诚意,宅社见一切众生,因畅言儒等众生,尽应受三规十戒。佛弟子,你应该常常地怀疑大悲心,不管你到哪里,到了哪座城市,哪个房子里,你看到一切,终生都应该高声地讲,你们这些众生应该赶紧接受三皈依,接受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因心念口言辱,是畜生发菩提心。如果你看到的都是那些牲畜,那些动物,你就应该心里念,嘴里说什么呢?你们是畜生,你们要发菩提心。而菩萨路,一切处,山林川野,皆是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佛弟子,你不管到哪里,哪怕是到山里边、树林里边、旷野里边,你见到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教化他们,劝说他们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清国罪。如果佛弟子不发心去教化众生,本身就违戒了,犯了亲垢罪。




第 46 条说法不如法界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佛子你当然应该生起大悲心,经常去做这些教化众生的事情。但是要儒法,如果若谈越贵人家,一切重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中前高作上座。你如果到失主的这些人家去这些贵人家里,乃至在任何到任何的这个众生家里,你不可以站着对白衣,对世俗人说法。




你应该在白衣纵前,在世俗人前面高坐,在高出他们的座位上,在上面坐着法师比丘,不得地利为世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作香花供养,视众听者下坐。法师出家人不可以站在地上为这些世俗人说法的。如果要说法,法师应该高座,并且有香花供养,周围要有香花。




四众,听者四众。那么咱们都知道,佛教里边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在下面坐着,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似火。婆罗门就好比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这样。在这方面,你看佛陀,他的心胸是很宽广的。在这里他举了四火婆罗门。按说婆罗门是外道,但是在古代印度婆罗门信众当中有这么一派,他供奉火,在他们里边是有宗教意义,有象征义的。这一派的婆罗门修行非常刻苦,而且非常讲规矩、守规矩,所以他们在这个供火的时候,他们的主祭司是高高上座的,所以佛陀就说这方面可以向四火婆罗门学习。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清国嘴说法的人,如果不按照上述纪律的规定如法的说法,你就违借了,犯亲狗罪。也许朋友要问,佛法讲或者僧人不都应该很自谦吗?应该平等,为什么在这里反而强调要高傲?因为大家别忘了,这是讲法,是在说法,他说的法是佛法,而在那个时候,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位具体的某位僧人了,而他是佛法的代表者,佛法的传授者。所以他高傲实际上是敬奉佛法。




高做并不是某个具体商人告诉这条戒律有明确的规定,第 47 条戒律叫非法治献戒。若国王、太子、百官、私淑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佛子、佛弟子都是因为发起的信心而受戒的。如果国王、太子、百官这个示众弟子们,就是包括比丘尼、优婆塞、优婆义,反正都指这些人。如果你自己仗着自己身份高贵,你去破灭佛法戒律,你就违借了明做治法治。




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义,父不听,照例形象佛塔经历。如果这些国王、太子、百官,你制定这种有针对性的法规来控制我四部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又破赛又破仪这个寺钟声人的话,你不让他们出家,不让他们去行道,也不允许他们去造佛像、佛塔,你这是为界的,或者立统治众安吉吉生,或者你又立了各种各样的法规,用这个升级去管理生人,去登记他们的名字,管理他们,这也是违戒的。




菩萨比丘地利,白衣高坐,广行非法如冰奴氏主。如果比丘出家人站在地上,而世俗之人高高在上坐着,像这个兵奴,像这种奴隶一样侍奉主人,这是为界的。而菩萨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围观走使非法非律,菩萨弟子应该是受到万众供养的,如果反过来,你被官府所驱使,这就不是佛法,也违背戒律了。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界者,莫作誓破三宝之罪。国王百官如果发起了好心,接受过佛戒的人,千万不要做这些破坏三宝的事情。而故作破法者,犯清狗罪。如果你故意做这些事,你就犯了清狗罪。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这是印度佛教的规定。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叫法势不依,亡者之不利。就说佛法之事如果不依靠国王,它不能成立,也不能弘船。所以在中国佛教传统当中,对佛教的僧人一直是有政府的管理的,比如有僧官,比如叫深圳或者深统等等,比如有专门的机构叫僧路,那么僧人也要有度蝶等等。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这是有政府管理的。




我们前面讲的这一条是印度的传统,我们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中国的佛教徒信奉法事不宜,王者不利,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咱们在这里就不能展开为您进行详细的讲述了。 48 清界的最后一条叫破法界。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明文利养与国王百官前说佛界者,恨于比丘尼、菩萨界弟子做戏服饰,如欲求法兵奴之法,佛弟子你发了这种好心出家为生。如果你为了各种各样的好处,为了明文利养,在国王百官前宣说佛界的时候,你去恨于恨,于是非常蛮横的对待你,非常蛮横的对待其他的比丘尼、菩萨界弟子,你让他们被绑起来,像狱中的囚犯一样,或者像冰奴一样,这个就犯了破法界。接下来的晋文用了一个比喻,如狮子生中宠,致使狮子肉飞鱼外虫,就好比狮子身上的这种寄生虫,他吃狮子的肉,而这个虫并不是外边的虫,所以这里讲的是什么呢?破法在很多时候是生团内部的成员,破防这个是更严重的,就好比狮子身上的虫,吃狮子的肉,而这个虫并不是在外边来的,就在狮子身上。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这种情况就是佛弟子自己破坏佛法,佛法不是外道天魔能破的。你看在这里非常强调这个堡垒不能从内部攻。破法者破佛法者在这里讲的是有一些佛弟子会破,它的危害比外道天魔还大。若受佛界者,应护佛界,如念一子,如是父母,不可毁坏。受过佛界的你就要保护佛界,像孝顺父母一样,你不可以毁坏的。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棒,佛节之声,如三百谋吃生,千刀万剐打拍其身,登武友谊。




佛弟子如果听到有外道恶人去诽谤佛教戒律,你应该感到好比有 300 只长矛穿刺自己的心,有千万把刀杖来砍打自己的身体,宁自路地狱,精淤百绝,而不闻一恶言,破佛界之身。佛弟子应该宁愿历千百劫,身处地狱,那这个当然非常悲惨,你也不愿意听到一生对于佛界的或者说是破界的诽谤。况自破佛界,教人破法姻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亲过罪。何况如果是佛弟子自己破了佛界,甚至教导他人锁死他人,破除佛界,这还了得?如果这样就犯了亲狗罪。




当然这是指日常的比较细微的言行,这是对佛弟子的要求,日常的言行要非常非常地受戒好佛教十三经之反往经,到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读完了。最后我必须特别郑重地强调,起码是在过去,在很多寺庙的流通处,佛经流通处,如果我们去看到,在那里我们可以去请佛教的戒本的话,往往在封面上有五个字叫在家人勿看,所以戒律是带有某种秘密性的。过去的寺庙的流通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在可以供大家,特别是出家人请的,或者受戒弟子请的这个戒本上有这五个字,再加人物看。那么我们在这里讲读佛教戒律,实际上是从佛教历史和佛教文化的角度来讲读的,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佛教律学或者戒律学的传统来讲读的。这一点务必请各位听众朋友明了,并且牢记于心。好的,今天这一讲就讲读到这里,佛教十三经至反往经,到今天这一讲就正式结束了,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今天这一讲开始,我们首先要讲的是四十八轻戒里边的第四十四条,不供养经典戒。


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佛弟子都应该一心,受持诵读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


这个当然是一种比喻,佛经里经常有。佛弟子应该把自己的皮剥下来作为纸,把自己的血刺出来,作为墨,用自己的骨髓作为调和墨的水,把自己的骨头折断,来做成笔,以这样的一种发心,来书写佛经。


“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当然,也可以用这些世俗常见的这种纸、这种绢、或者竹笔来书写。“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香囊,盛经律卷。”


你应该用这种镶着七宝,这里的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玻璃,就是水晶、砗磲、赤珠、玛瑙,这种珍宝。当然,到底什么算七宝?在不同的佛经里有不同的说法。


反正你应该用各种各样的珍宝,还有非常昂贵的这种香花,香就是香料、熏香,所有这种宝物,来做成经箱、经囊,来放这些经卷。我的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就收藏有一具瑰宝,是唐代的经箱,确实非常的庄严华丽。


按照佛教的说法,得见者就有大福报,我也非常有幸的见到。“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如果你不是用这样的发心、这样的态度去供养经典,你就犯了轻垢罪。


第四十五条,叫不化众生戒。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佛弟子,你应该常常的怀有大悲心,不管你到哪里,到了哪座城市,哪个房子里,你看到一切众生都应该高声的讲:你们这些众生应该赶紧接受三皈依,接受十戒啊!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如果你看到的都是那些牲畜,那些动物,你就应该心里念、嘴里说,说什么?你们是畜生,你们要发菩提心啊!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佛弟子你不管到哪里,哪怕是到山里边、树林里边、旷野里边,你见到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教化他们,劝说他们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如果佛弟子不发心,去教化众生,本身就违戒了,犯了轻垢罪。


第四十六条,说法不如法戒。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佛子,你当然应该生起大悲心,经常去做这些教化众生的事情。但是要如法。


如果“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你如果到施主的人家,去这些贵人家里,乃至在任何,到任何的众生家里,你不可以站着对白衣、对世俗人说法。


你应该在白衣众前,在世俗人前面,高座,坐在高出他们的座位上,在上面坐着。“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


法师、出家人不可以站在地上,为这些世俗人说法的。如果要说法,法师应该高坐,并且有香花供养,周围要有香花。四众听者,四众,那么咱们都知道佛教里边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在下面坐着。


“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就好比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这样。在这方面,你看佛陀他的心胸是很宽广的,在这里他举了事火婆罗门,按说婆罗门是外道。


但是在古代印度婆罗门信众当中有这么一派,他供奉火,火在他们里边是有宗教意义,有象征意义的。这一派的婆罗门,修行非常刻苦,而且非常讲规矩、守规矩。


所以他们在供火的时候,他们的主祭司是高高上座,所以佛陀就说这方面可以向事火婆罗门学习。“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说法的人,如果不按照上述纪律的规定,如法的说法,你就违戒了,犯轻垢罪。


也许朋友要问,佛法这个讲,或者僧人不都应该很自谦吗?应该平等,为什么在这里反而强调要高坐呢?因为大家别忘了,这是讲,法师在说法,他说的法是佛法,而在那个时候他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位具体的某僧人,他是佛法的代表者,佛法的传授者。所以他高坐实际上是敬奉佛法高坐,并不是某个具体僧人高坐。这里,这条戒律有明确的规定。


第四十七条戒律,叫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佛子,佛弟子都是因为发起的信心而受戒的。如果国王、太子、百官,四众弟子嘛,就是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反正都指这些人,如果你自己仗着自己身份高贵,你去破灭佛法戒律,那你就犯罪了,你就违戒了。


“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如果,这些国王、太子、百官,你制定这种有针对性的法规,来控制我四部弟子,僧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四众僧人的话,你不让他们出家,不让他们去行道,也不允许他们去造佛像、佛塔,你这是犯罪的,违戒的。


或者“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或者你又立了各种各样的法规,你立各种各样的法规,去用这个僧籍去管理僧人,去登记他们的名字,管理他们,这也是违戒的。


“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如果比丘,出家人站在地上,而世俗之人高高在上坐着,像这个兵奴,像这种奴隶一样,要奉侍主人,这是违戒的。


“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菩萨弟子应该是受到万众共养的,如果反过来,你被官府所驱使,这就不是佛法,也违背戒律了。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国王、百官,如果发起了好心,接受过佛戒的人,千万不要做这些破坏三宝的事情,“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如果你故意做这些事,你就犯了轻垢罪。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这是印度佛教的规定。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叫:法事不依王者则不立。就说佛法之事,如果不依靠国王,它不能成立,也不能弘传。


所以呢,在中国佛教传统当中,对佛教的僧人,一直是由政府的管理的。比如有僧官,比如叫僧正或者僧统等等,比如有专门的机构叫僧录,那么僧人也要有度牒等等。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这是由政府管理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一条,是印度的传统,我们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中国的佛教徒,信奉:法事不依王者则不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咱们在这里,就不能展开为您进行详细的讲述。


四十八轻戒的最后一条,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


佛弟子,你发了这种好心出家为僧,如果你为了各种各样的好处,为了名闻利养,在国王、百官前宣说佛戒的时候,你去横与,横与是非常蛮横的对待,你非常蛮横地对待其他的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你让他们被绑起来,像狱中的囚犯一样,或者像兵奴一样,这个就犯了破法戒。


接下来的经文用了一个比喻,“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就好比狮子身上的这种寄生虫,他吃狮子的肉,而这个虫并不是外边的虫。所以这里讲的是什么呢?破法,在很多时候是僧团内部的成员破法,这个是更严重的。就好比狮子身上的虫,吃狮子肉,而这个虫并不是在外边来的,就在狮子身上。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这种情况,就是佛弟子自己破坏佛法,佛法不是外道天魔能破的。你看在这里非常强调,这个堡垒不能从内部攻破,对吧?破法者,破佛法者,在这里讲的,是有一些佛弟子会破,它的危害,比外道天魔还大。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受过佛戒的,你就要保护佛戒,像孝顺父母一样,你不可以毁坏的。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佛弟子如果听到有外道人去诽谤佛教戒律,你应该感到好比有三百支长矛穿刺自己的心,有千万把刀杖来砍打自己的身体,“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佛弟子应该宁愿,历千百劫,身处地狱,这个当然非常悲惨,你也不愿意听到一声对于佛戒的或者说是破戒的诽谤。


“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何况如果是佛弟子自己破了佛戒,甚至教导他人、唆使他人破除佛戒,这还了得。如果这样就犯了轻垢罪。当然,这是指日常的比较细微的言行,这是对佛弟子的要求,要日常的言行要非常非常的守戒。


好,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到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读完了。最后,我必须特别郑重的强调,起码是在过去,在很多寺庙的流通处、佛经流通处,如果我们去看到在那里,我们可以去请佛教的戒本的话,往往在封面上有五个字叫“在家人勿看”。所以戒律,是带有某种秘密性的。过去的寺庙的流通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这个可以供,可以供大家,特别是出家人请的,或者受戒弟子请的戒本上,有这五个字, “在家人勿看”。


那么我们在这里讲读佛教戒律,实际上是从佛教历史和佛教文化的角度来讲读的,并不是严格的按照佛教律学或者戒律学的传统来讲读的。这一点,务必请各位听众朋友明了,并且牢记于心。


好的,今天这一讲就讲读到这里。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到今天这一讲就正式结束了,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此事楞严常露布

    不让在家人看戒本,是怕我们看了以后,拿这个来当尺子衡量他人,批评出家人这个戒律不严,那个有过失,免得我们造下毁谤三宝的重罪。

  • philippis

    戒如同护体的宝衣。自己穿好。

  • 1395286jjmm

    感恩您的讲解。

  • 听友375786971

    梵网经,真的是普通人不能看啊!

  • 听友374652463

    《戒》是为了调伏贪欲和妄想,佛陀正法是导人解脱轮回,现世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不在生死轮回。为什么中国佛教徒都想成佛,都想普度众生!先要自度成就才能利益他人,发愿不如坚定信念,精进修行。

  • 十方天黑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拳头硬就是真理了!!

  • 闻片刻花香

  • 爱一听

    钱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一是佛教戒律里有没有传播到中国之后才产生的呢?二是放生如果是放的外来物种,扰乱了本地生态,那么这样的放生还有功德吗?

    驿恩 回复 @1581777odvn: 应该是有地区性的,如果你给企鹅放到非洲,那企鹅也活不了呀,所以我认为放生应该放到它们原来的地区。随便放生也有违当地法律,僧人应该也是需要遵守法律的,何况是没有出家的放生者。

  • 谦谦hp

    感谢钱教授

  • 妙语连珠68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