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21 | 佛教的忏悔有何特别之处

梵网经21 | 佛教的忏悔有何特别之处

00:00
14:18

105-梵网经21 佛教的忏悔有何特别之处


一、知识点


1.菩萨:


菩萨[pú sà]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2.佛法: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由诸佛之智慧功德之海流出,超越三界,迥异凡尘,其甚深意趣非世间言说戏论所及。


3.五千大鬼:


五千大鬼,佛学术语,叱责破戒者之五千大鬼。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你献身现世的这个身体,还是不能受戒的,只不过有好处。什么好处?也许为你将来受见提供了益处,提供了帮助。


2、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帝习总性,常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官献出路石禅之一切刑法,一一不得,此法中矣。


3、你为了这个目的,假装通解所有的精力,为了供养的原因,得到供养的原因,你自欺欺人,你明知这种情况而为他人受戒的,犯亲够罪,那么这一条戒律就是这样。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反往经。在今天这一讲里,咱们开始要讲的是 48 清界的第 41 条。清界为例做师界。这条界的荆门是这样的,洛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做教,借法师者,见预售借人应交请 20 和尚阿舍离 20 佛弟子在教化别人发起对大臣的信心的时候,那么他实际上是在给他人做教界法师,对不对?教界就是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




那么如果你看到有想受戒的人,想发心要受戒的人,就应该叫他去请两位师傅,一位叫和尚,一位叫阿舍离和尚。按照佛教的律学,他在受戒的时候负责传戒,所以叫得戒和尚。阿舍里是做法,用佛教的规定的仪轨使受戒人的戒体,得戒,使他得到戒,所以叫杰莫和尚。你应该请这两位非常主要的受戒的时候作用很大的师傅。




如果你看到有人发起信息要受戒的话,应问也如有七折罪否?若现生有七折罪者,施不应予受戒。若无七折,得与受戒。这个咱们在上面一讲提到过,那你就要问,你犯过七折罪吗?就是七逆最严重的罪行。前面咱们讲过的,如果你现在这一世的这个身体犯过七逆罪的,不可以给他受尽。反之如果没有犯过七逆罪的,那可以给他受尽。接着就讲另外一种情况,什么呢?若有犯实众戒者,叫忏悔。你问你现身犯过七匿罪吗?没有。接着你要问你现是犯过十重罪吗?返网金的下卷主要就讲的十重罪和 48 轻罪,对吧?那如果他在献身犯过十重罪的,你就要叫他忏悔。怎么忏悔?经文是这么说,在佛菩萨形象前,日夜六时宋时仲四十八清界到李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那就要他在佛和菩萨的形象面前,佛像画像前,日日夜夜不停的诵读时仲界 48 清界的界文,那就是诵读反往经的下卷。你一直要尽心的去礼拜三世诸佛,去拜他们,一直到得见,好像你看到瑞象出现在你面前。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像你,不管多久,你哪怕是 7 天、 14 天、 21 天,或者一年,你都要得见,内向为止。




那什么叫好像?什么叫锐象?经文说好像者,佛来摸顶献光华,种种意象变得灭罪好像者,比如佛陀出现了,佛菩萨出现了,摸顶来磨你的头顶,同时有各种各样佛光出现,这样的种种意向,就可以把你犯过 10 种界的罪孽给消除了。若无好像,虽灿无异。如果没有出现瑞象,尽管你忏悔了,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益处,世人献身亦不得解,而得增长受。介意你礼拜忏悔,但是没有见到,好像没有见到。睿相,你献身现世的这个身体,还是不能受戒的,只不过有好处。什么好处?也许为你将来受见提供了益处,提供了帮助。




接着讲洛犯 48 亲戒者,对手忏悔罪变得灭不同七者。而教界师与司法中一豪杰,如果你现身没有犯过 7 逆,也没有犯过十重罪,但是你触犯过 48  清界,那么你就要对手忏悔。对手忏悔是指什么?是佛教早期生团,每个月要举行两次,也就是半月一次步上会送戒律,或者在夏安居最后一天的自资日子当中要行忏悔。




在这个场合,如果你犯了这个 48 清界,你就要双手合十,对着 1- 3 个生人忏悔自己的罪过,那这样对手就是面对面对吧,你不能一个人忏悔,你得对着别人面对面忏悔。对手忏悔以后你的罪过就灭除了。这跟妻逆是不一样,没那么重。而教界师与世法中一豪杰,那么就是教界师傅,就应该让这个要受戒的人,但是犯过 48 轻罪的人,要说明他的道理,好好解释,若不解,大臣精虑。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帝习总性,常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官献出路石禅之一切刑法,一一不得,此法中矣。




这一段里边牵涉了好多佛教的专有概念,限于篇幅,咱们就不一一展开为您进行讲读了。总的意思是,如果不了解大成的几率,不知道你所犯错误的严重,不知道是非,对这些不理解的话,那么你这个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好处的。而菩萨为利养,为明文,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县解一切经历为供养故事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受戒者犯亲过嘴。如果佛弟子为了明文丽养,为了得到各种好处,恶求多求,就是贪求,求得很多贪利,弟子希望从弟子身上能够得到好处。你为了这个目的,假装通解所有的精力,为了供养的原因,得到供养的原因,你自欺欺人,你明知这种情况而为他人受戒的,犯亲够罪,那么这一条戒律就是这样。




接下来的第 42 亲节是什么?为恶人说借鉴经文说,若佛子不得为力养,故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到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佛弟子你不能为得到某些好处,得到明文利。在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人面前,在这些外道恶人面前讲说大成普世界。千佛大界就是指大成普世界,这是不能讲的,邪见人前亦不得说,就是在那些持有邪见的,没有政界的人面前,你也不得讲。除国王,一切不得说。但是国王是例外,哪怕国王没有受过菩萨戒,哪怕国王信奉的是外道邪说,哪怕国王作恶做过很多,你也可以在他面前讲。




说千佛大戒,讲大乘佛戒。为什么?因为国王对于一国来讲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一国既大又生,和人民的关系非常大,那么你如果能够教化他,劝化他,那么当然能够产生很多益处,对不对?所以国王是一例外。对国王,你是可以讲的。是恶人辈不受佛界,名为畜生,不见三宝,那这些恶人他们不会接受佛教戒律的,那他们就跟畜生差不多,生生世世,他们不会德文三宝,佛法生三宝,他们和佛法生三宝没缘。如木师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托无疑。这些外道邪剑的这些人,他不一定有那么恶,但是他们好像树木和石头没有新的,他们和那些木头也没什么区别。而菩萨与恶人前说七佛教界的范庆国主,如果佛弟子故意的在这些恶人,这些邪见外道面前讲说大臣纪律的,你就犯了亲构罪。




接下来是第 43 情节,叫吴灿瘦尸景经文是这样,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政界佛弟子是因为发起了信心出家的,你接受了佛法的这个戒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应该接受世间供养,故启信悔犯圣洁者,不得受一切谈月供鸟,你出家了,受戒了,但是后来你又破戒了,你的信心又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得接受所有失主的供养了,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你也不能在国王的土地上来回行走,你也不能饮用国王土地上的水。




五千大鬼藏蛰其间,鬼言大贼有五千个鬼,经常挡在这些破戒的、丢失的信心的这些人面前,挡住鬼言大宅,鬼还要骂他,你是个大贼,入房舍成一宅,中鬼附常,少其狡计。如果这些人破戒的,又丧失了信心的人,如果到这种城市里的,到房子里去的话,鬼就跟在后面,把他的足迹给扫掉。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所有世间众人都会骂他,说他是佛法的贼。




一切众生眼不欲见,所有的众生都不愿意见到这样的人,犯戒之人,畜生无疑,木头无疑。若故悔政界者,犯亲过罪,不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人和畜生一样,就算畜生了,和木头也没有区别。所以你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违反戒律的反侵构罪。这一条戒律刚开始讲的是因为你因性侵,你是因为启性发起的信心,你才接受了佛界,受佛政界,成为佛弟子,那么你当然应该精进,应该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你放弃了信心,并且触犯了戒律,悔犯了戒律,那当然是违纪,这肯定是违纪嘛,咱说都不用说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犯了劲,那么你就要犯亲垢罪。




这里边用各种五千大鬼,常蛰其减鬼腹,常少其脚技等等,这是佛经当中经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那么对佛教文化比较熟悉的朋友是不会感到奇怪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来比喻,来形容犯界之人。神共奉都不遇见,都不想见。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在今天这一讲里,咱们开始要讲的是四十八轻戒的第四十一条轻戒,为利作师戒。


这条戒的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佛弟子啊,在教化别人,发起对大乘的信心的时候,那么他实际上是在给他人作教诫法师,对不对?教诫就是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


那么如果你看到有想受戒的人,想发心要受戒的人,就应该叫他去请两位师父,一位叫和尚,一位叫阿阇梨。和尚,按照佛教的律学,他在受戒的时候负责传戒,所以叫得戒和尚。


阿阇梨,是做法,去用佛教的规定的仪轨,使受戒人的戒体得戒,使他得到戒,所以叫羯磨和尚。你应该请这两位非常主要的,受戒的时候作用很大的师父。如果你看到有人发起信心要受戒的话。


“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这个咱们在上面一讲提到过,那你就要问,你犯过七遮罪吗?就是七逆,最严重的罪行,前面咱们讲过的。


如果你现在这一世的身体,犯过七逆罪的,不可以给他受戒。反之,如果没有犯过七逆罪的,那可以给他受戒。


接着就讲另外一种情况,什么呢:“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你问,你现身犯过七逆罪吗?没有。接着你要问,你现身犯过十重罪吗?《梵网经》的下卷主要就讲的十重罪和四十八轻罪,对吧?那如果他在现身犯过十重罪的,你就要叫他忏悔。


怎么忏悔?经文是这么说:“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那就要他在佛和菩萨的形象面前,佛像、画像前,日日夜夜不停的诵读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的戒文,那就是诵读《梵网经》的下卷,一直到,你一直要静心地去礼拜三世诸佛,去拜他们,一直到得见好相,你看到瑞像出现在你面前。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你不管多久,你哪怕是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或者一年,你都要得见瑞相为止。什么叫好相,什么叫瑞相?


经文说:“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好相者,比如佛陀出现了,佛菩萨出现了,摩顶,来摩你的头顶,同时呢有各种各样佛光出现,这样的种种异象,就可以把你的犯过十重戒的这个罪孽给消除了。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如果没有出现瑞相,尽管你忏悔了,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益处。“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你礼拜忏悔,但是好相,没有见到瑞相,你现身、现世的这个身体还是不能受戒的,只不过有好处,什么好处呢?也许为你将来受戒,提供了益处,提供了帮助。


接着讲:“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如果,你现身没有犯过七逆,也没有犯过十重罪,但是呢你触犯过四十八轻戒,那么你就要对首忏悔。


对首忏悔是指什么?是佛教早期,僧团每个月要举行两次,也就是半月一次布萨,会诵戒律。或者在夏安居最后一天的自恣日子当中要行忏悔。在这个场合,如果你犯了四十八轻戒,你就要双手合十,对着一到三个僧人,忏悔自己的罪过。


那这样对首,就是面对面,对吧?你不能一个人忏悔,你在对着别人,面对面忏悔。对首忏悔以后,你的罪过就灭除了。不同七遮,这跟七逆是不一样,没那么重。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那么教诫师父就应该让要受戒的人,但是犯过四十八轻罪的人,要说明它的道理,好好解释。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这一段里边牵涉了好多佛教的专有概念,限于篇幅呢,咱们就不一一展开为您进行讲读了。总的意思是,如果不了解大乘的经律,不知道你所犯错误的严重,不知道是非,对这些不理解的话,那么你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好处的。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如果佛弟子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得到各种好处,恶求,多求,就是贪求,求得很多。


贪利弟子,希望从弟子身上能够得到好处,你为了这个目的,假装通解所有的经义。为了供养的原因,得到供养的原因,你自欺欺人,你明知这种情况,而为他人受戒的,犯轻垢罪。那么这一条戒律就是这样。


接下来的第四十二轻戒是什么?为恶人说戒戒。


经文说:“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佛弟子啊,你不能为得到某些好处,得到名闻利养,在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人面前,在这些外道恶人面前讲说大乘菩萨戒,千佛大戒就是指大乘菩萨戒,这是不能讲的。“邪见人前亦不得说”,在那些持有邪见的,而没有正见的人面前,你也不得讲。


“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但是国王是例外,哪怕国王没有受过菩萨戒,哪怕国王信奉的是外道邪说,哪怕国王作恶,做过很多恶,你也可以在他面前讲说千佛大戒,讲大乘佛戒,为什么?


因为国王对于一国来讲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一国,极大又深,和人民的关系非常大。那么你如果能够劝化他,你如果能够教化他、劝化他,那么当然能够产生很多益处,对不对?所以国王是一例外,对国王你是可以讲的。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这些恶人,他们不会接受佛教戒律的,他们就跟畜生差不多,生生世世,他们不会得闻三宝,佛法僧三宝,他们和佛法僧三宝没缘。


“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这些外道邪见的这些人,他不一定有那么恶,但是他们好像树木和石头,没有心的,他们和那些木头也没什么区别。“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如果佛弟子故意的,在这些恶人,这些邪见外道面前,讲说大乘戒律的,你就犯了轻垢罪。


接下来是第四十三轻戒,叫无惭受施戒。


经文是这样:“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佛弟子,是因为发起的信心出家的,你接受了佛法的戒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应该接受世间供养。

“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


你出家了受戒了,但是后来你又破戒了,你的信心又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得接受所有施主的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你也不能在国王的土地上来回行走,你也不能饮用国王土地上的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有五千个鬼,经常挡在这些破戒的,丢失的信心的这些人面前,挡住。鬼言:大贼!还要骂他,你是个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


如果这些人,破戒的,又丧失了信心的人,如果到这种城市里的,到房子里去的话,鬼就跟在后面,把他的足迹给扫掉。“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所有世间众人都会骂他,说他是佛法的贼。


“一切众生,眼不欲见。”所有的众生都不愿意见到这样的人。“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不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人和畜牲一样,就算畜生,和木头也没有区别。所以呢,你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违反戒律的,犯轻垢罪。


这一条戒律,刚开始讲的是因为你应信心,你是因为起信,发起的信心,你才接受了佛见,受佛正戒,成为佛弟子,那么你当然应该精进,应该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你放弃了信心,并且触犯了戒律,毁犯了戒律,那当然是违戒,这肯定是违戒嘛,他说都不用说。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犯了禁,那么你就要犯轻垢罪。这里边用各种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复常扫其脚迹等等,这是佛经当中经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那么对佛教文化比较熟悉的朋友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它只不过是为了来比喻、来形容犯戒之人,人神共愤,都不欲见,见都不想见。


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48165443

    非常喜欢钱大师讲解的十三经

  • 1395286jjmm

    感恩您的讲解。

  • pipixia2020

    戒律真是太严了。普通人会望而却步。信息时代的灵性导师的教诲都如沐春风,相比之下,连南怀瑾都算严苛的老师。更不用说头陀行,已经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了,很可能地球生活就是地狱。

  • 鱼之乐秋色

    感谢钱教授讲解

  • 18951300sje

    感谢钱教授!怎么只到21集,后面的呢?

    钱文忠 回复 @18951300sje: 小助手:现已更新至坛经06,请刷新重试

  • 小舟觅渡何处

    钱老师给《梵网经》的篇幅这么慷慨大方,可见在佛教里的重要程度

  • 谦谦hp

    感谢钱教授

  • 吾爱楼兰

  • 1892237ymsv

    感恩佛菩萨!

  • 远镝王

    落课了,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