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21—立场决定思路

《论语·八佾》21—立场决定思路

00:00
08:39

(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社:古人建国必立社,敬祀土地之神灵。立社必栽种其土地所适宜之树木为社主。

宰我:名予,孔子早年弟子。

【解读】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用材。宰我对道:“夏后氏用松木,殷商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意思是,使人们战战栗栗,有畏惧。”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发生过的事,也不需要再进谏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责难了。”

【感悟】

立场决定思路

夏商周三代之社主用材,因地制宜。夏建都的地方适合松木生长,殷建都的地方适合柏木生长,周代建都洛阳适合栗树的生长,都是坚久耐用之材。

宰我借助树木的特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借题发挥的意思。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当时可能只是巧合,或者并不一定就是要有某种寓意或深刻内涵,有时候有些人会借着某些机会借题发挥,以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即使真是有宰我所认识到的的内涵,也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现实。自己的立场会引导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向,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常性的思路、思维方式,就是思维定势。按照物理学的原理,人的思想是有惯性的。多一重思考,多一些学习,就会给自己多一些刹车和控制,会有帮助。

总体而言,对民众施压、威吓的事情不值得提倡。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时过境迁,已经过去的事情既成事实,说了也没什么用处。况且当时的情况未必适用于今天,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