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20—发皆中节

《论语·八佾》20—发皆中节

00:00
12:35

(二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关雎》:《诗》的第一篇。

淫:古语中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称为“淫”。

【解读】

孔子说:“《关雎》,快乐却不放纵,悲哀却不伤痛。”

【感悟】

发皆中节

哀、乐皆是人之情感,有哀有乐人之常情,诚如《中庸》所言:“发皆中节者,谓之和”。人之性情,中和为贵。

我们来看《关雎》的精彩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内容本身生动活泼,人物的情感起伏让人感觉“健康而快乐”,切合大多数人的情感系统。就单个文写作品而言,诚如夫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中和”之境。

文学作品表达人的情感,因人而异。首先是作者的因素,个人感觉和表现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然后就是时代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也会有很多不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有别样风采。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即使在一段时期,整体的文学作品之间互相映衬、对比、融合,只要总体特性表现为“中和”,那么它的民众就被滋养得生生不息且源远流长。如果总体特性是激进昂扬以至于狂热的,或者低敛消沉以至于颓废的,那么就可以看作是病态的,会对全体大众有伤害的,如果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失去了可控可节,那就是灾难,民族的、国家的灾难。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文学作品代表了人的理解和认知,社会整体的文学作品特性则代表了那一时期的特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历史现实和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性互相印证一下。

从更宏大的历史时空角度来看,人群情感和社会现实的起伏波荡却是常态,从来就不可能一直是理论认知层面的“中和”状态。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恰如朵朵浪花,闪耀着人类的文明之光,让我们看到可能到达的“致中和”的美好境界,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