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网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实,大家更感兴趣的,不是诺奖颁布获奖者的结果,而是预测或者猜测谁是诺奖得主的过程。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奖项,这些年来,预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能不能得奖,都已经成了文学青年之间的一个梗。
竞猜诺奖得主,也一直都是国外博彩机构的保留项目。今年国外博彩公司开出的盘口上,除了万年陪跑的村上春树依旧排在高位,中国作家残雪、阎连科、余华也都榜上有名。竞猜诺贝尔奖并不是中国网民的专利,全世界人民都好这一口。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做预测、做竞猜呢?为什么猜村上春树能不能得奖、中国队世界杯能不能出线,哪部电影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些事能让人乐此不疲呢?
心理学关于“赌博心理”的研究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赌博算是最有代表性的竞猜活动——猜对了,赢钱,猜错了,输钱。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赌博,甚至赌博成瘾呢?
一开始有些心理学家预测,可能是因为有些人刚开始接触赌博时就尝到了甜头。如果你第一次进赌场玩了几把21点,结果连输5把,你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于是决定跟赌桌永别。但如果你一上来就开始赢钱,那这点甜头就会把你留在赌桌上。正是这个原因,一些有经验的庄家如果发现对面是个新手,就会故意先放水,让新手尝点甜头,然后就可以放长线钓大鱼。
这个观点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能概括所有赌徒的情况。因为并非所有赌徒都有“一开始赢过钱”的经历,比如有些强迫性购买彩票的人,其实一辈子都没有中过什么大奖。
所以,赌博成瘾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从赌博里获得奖赏,并不能让人上瘾,重要的是,“赌”这个动作本身,能直接给人带来快感。
换句话说,只要你做了预测,并且你知道有一定的概率能预测对,那不管最终得到的反馈是对还是错,你都能从中体验到快乐。
事实也的确如此。
科学家利用猴子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们给猴子看绿、红、蓝三种颜色的灯,绿灯亮起几秒钟之后,猴子能得到糖水奖励,红灯亮起后没有任何奖励,而蓝灯亮起时,有一半的机会随机出现奖励。
猴子熟悉了这个规律之后,科学家开始观察猴子的脑部变化。结果是,红灯亮了,猴子大脑里风平浪静;而绿灯一亮,猴子大脑里掌管快感的“愉悦回路”里,就会分泌多巴胺,这说明猴子一看到绿灯,就确定地知道接下来会有糖水,于是还没喝到糖水就提前开心了起来。
最有意思的是,代表“不确定是不是有奖励”的蓝灯亮起来之后,猴子大脑里也开始分泌多巴胺,而且在等待答案揭晓的这几秒钟里,它们大脑里的多巴胺浓度不停地升高!换句话说,虽然在蓝灯亮起时,猴子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一定能喝到糖水,但是它们却比能确定喝到糖水时更激动、更兴奋、更开心。
这时候猴子在想什么呢?它们其实就是在竞猜、在赌博。它们在赌接下来是不是能喝到糖水。
“赌自己能不能喝到糖水”,居然比“确定知道自己能喝到”更让猴子们开心。而且实验证明,不管头几次蓝灯亮起来时猴子有没有得到过糖水,它们都会对赌这件事乐此不疲。
这就意味着,赌博这个行为本身就让人开心,这与一开始有没有从赌博里获得收益无关。
那为什么赌博能直接给人快感呢?
答案是进化的压力。像猴子这样的杂食和社会性动物,经常要处理各种不确定性——采到一种从没见过的果实时要不要吃,追捕猎物时要往哪个岔路走,是服从猴群里的老大还是跟老二结盟……
换句话说,它们随时都要下注,都要赌。赌,才有生存机会。害怕赌的,被淘汰,爱赌的,才能留下来。
作为地球上迁徙范围和社会形态最复杂的生物之一,我们人类的祖先遭遇的不确定性更多更复杂。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应该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人类也是“天生赌徒”。
本期内容由知识智囊团魏知超提供
哈哈 ,骆老师的声音就能让人上瘾。
大多数还是有节制的,一提到赌就兴奋的那是天性赌徒,有点悲催。
难怪输得一塌糊涂的人,还是对赌博那么沉迷
中华上下五千年
骆新老师的风格,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