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家庭经济的分工协作:信任管理是关键

10 家庭经济的分工协作:信任管理是关键

00:00
11:09

你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信任管理。


小农经济里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在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展开分工协作。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参与多元化的生产和经营,共同为家庭创造收入。


这种协作不仅仅是生产层面的简单协作,比如说你锄草、我浇地那种协作,而且是财务收入上的多渠道的配合,比如说你种庄稼、我经商。中国成语里的“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农户不是正规的企业。但它的多种经营业务,运行起来,必然要求不同家庭成员像企业里的员工一样,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通常,每个成员独立负责一个自己熟悉的特定领域。


但怎样让这些分头工作的人,在没有专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精诚协作呢?

这里边就有一个信任和信任管理的问题。

 

一、信任和控制


信任与控制(trust and control)是组织管理中的一对难题。二者关系,此消彼长。


有了信任,人们能够自主行动。但有了控制,人们做事的自由度也就相应降低。


失败的信任管理,往往是信任和控制关系的失衡:要么是控制过火,缺少信任;或者是信任过度,缺少管控。


在现代企业里,一个信任管理失败的案例,就是个人电脑(PC)的研制。人们所说的桌面电脑其实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施乐公司(Xerox)的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最先开发成功的。但由于公司决策层对研究中心的青年科学家缺乏信任,不相信他们研究成果和商业前景,竟然决定不把它投入商业制造和推广。




这一决定导致研发人员大失所望,纷纷出走。


那么施乐公司自己吃了多大亏?一个说法,是间接损失过千亿美元。

 

二、建立信任关系

这是信任管理的失败案例,那么,成功的信任管理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很多管理学家通过调查和分析后发现,信任关系的建立不外有以下几个法则:

 

第一,信任必须有集体认同的基础。


信任管理首先是一个领导力的问题。领导者首先需要把一个阶段的战略目标用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员工和群众当中营造认同。


这里有一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组团考察美国宇航局(NASA)的登月计划,一位国会议员叫住一位宇航局的清洁工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清洁工回答:“我的工作是把人送上月球。”这说明宇航局的全体员工都在有意识地致力于完成同一项任务。


每一个新领导力的产生,必须要有自己的口号和“logo”,要表明它的基本价值取向,让员工和群众明确它的意图。


比如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上台,喊的口号是“没错,我们能行!”意思是要更加起劲地沿着既定方向前行。而特朗普上台,喊的口号是“再造强国”,意思是过去那套不行,大幅调整的时候到了。


再回头看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农民是怎样在家庭经济的层面营造认同感的呢?农民不喊口号,但也有表达心中向往的方式。


看看中国农民过年时在自家大门上、窗户上、墙壁上写的什么字吧,年年岁岁,不就是斗大的一个“福”字吗?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全包含在这一个字里边。这就是中国农民的民间意识形态。与喊口号比起来,应该说,感染力更深、更长久。

 

第二,信任必须与个人能力挂钩。


管理学家说,信任必须是可验证的,正如一个企业的信用,有它的履约记录可验证的。人们对不了解、没学过,或没亲眼见过的东西,是难以建立真正信任感的。


在企业里,对于一个人最公允的考察标准,也必然是这个人的业绩。


与此同时,企业高管层必须经常调整,把按照业绩标准无法继续进步,或者已经在走下坡路的人逐渐推向边缘;把边缘业务中业绩优秀,且有望继续上进的人吸收进核心层。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与他们的“本事”密切相关的。村民中间德高望重的人,也都首先得是种田能手,能够帮助其他村民解决生产问题。


在小农家庭里,儿女从小就依照性别、天赋分派工作,比如:大儿子种田,小女儿养猪。最会干活的孩子肯定是最讨父母喜欢的,也最有可能被委以重任,掌控全家核心产业。


可见业绩的标准,早已被整个社会“内化”,变成了人们的生活准则。这种关于业绩的判断,留在语言、文化上的烙印,至今都非常鲜明。比如说,在对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失望时,人们常说他“没出息”,潜台词,不就是嫌他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吗?

 

第三,信任必须是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


前面讲到的信任的条件,一个是共同的价值,另一个是可靠的能力,这两样东西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的,都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积累。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农民的后代,从小就进入一个学习的过程:一项一项农活,一样一样女红,都在长者的言传身教下学着做。家长对儿女什么时候应该学会哪些活计,都有明确期待。


每天全家共餐,也是一种评测机制。父母要对儿女一天的表现给予褒奖或劝诫,对他们以后的表现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直至每一个儿女都可以在不受监督的情况完成自己的工作,让父母“放心”。


所谓“放心”,就是信任。


同样的道理,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你要想保持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就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比如公司的员工去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参加各种培训去提升自己,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企业更信任自己。


通常来说,一个人在具体工作中的信任,都是有明确划定的职责范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岗位职责。但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大的信任,想要升职加薪,就必须表现出超出既有范围的眼界和能力

 

最后,人际关系网络是重要的信任资源。


行为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人很多,但真正“知根知底”,可以信任的社会关系一般不超过七个人。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是通过自己信任的七个人,以及这七个人各自信任的几个人,形成一个覆盖近50个人的信任网络。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身处的社会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想想看,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是不是会想着在朋友圈发个信息咨询情况?如果你想招聘员工,是不是也首先想着通过熟人介绍?


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借助社会网络来扩大和验证自己的信任网络。


在小农经济里,集市上的客户关系,就是每一个农户建立自己信用、取得他人信任的社会征信机制。


在现代电商平台上,买家评价也是一种社会自发的征信机制。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信任”和“信用”这两个概念。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信任指的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信用,指的是一对多或一对公的关系。一个人,一笔贷款还不上,整个金融服务业就会把这个人从信用名单上剔除。一处失信,等于处处失信。

 

对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如何扩大自己的信任资源?一个好办法,就是用自己的一对多的信用,来获得别人对自己一对一的信任。


最典型的就是企业品牌。为什么人们对“百年老店”这样的品牌,有天然的信任感?就是因为百年老店用自己多年来对大众的信用,获得了单个消费者的信任。百年老店,意味着这个企业多年来,对产品要求极为严格,选用真材实料、绝不弄虚作假,质量和信誉有保障。


相反,一个失去了大众信用的人,自然也就难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卷款逃跑的“老赖”,因为被列入失信人名单,正常生活遭受极大影响,不能乘坐高铁飞机,也无法找工作。想想看,如果这样毫无信用的人和你借钱,你还敢信任他,把钱借给他吗?

 

最后,我还想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在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绝大多数工作的情况下,信任将会如何演变?会发展出人与机器的默契吗?欢迎大家在节目的评论区自由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4538yq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