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15 | 哪些行为会让你犯恶业?

梵网经15 | 哪些行为会让你犯恶业?

00:00
15:06

99-梵网经15  哪些行为会让你犯恶业



⼀、知识点

1、国王:


中国古代称诸侯封地为国,一国之长称王。在夏商周三朝,王是至尊君主的称呼,等同于“天子”,如殷纣王周武王。前704年,楚国子爵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自此诸侯亦可称王;自秦始皇称“皇帝”后,王与皇始有分别。汉代以后,以国王为最高封爵。宋代以国王作为封号。明朝时期,亲王(即藩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此外,朝鲜国王越南国王为明、清两朝赐予外国掌权者的封号。


到了现代,国王是某些君主制国家元首的一种名称,如泰国国王西班牙国王等。



2、正道:


正道,指所有事物的正确运行规律;正确的道路,与所谓“歪门邪道”正相反。语出《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3、戒律:


【戒律 jiè lǜ】: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犯~ㄧ清规~。相似词:清规戒律 戒骄戒躁 戒心 戒指 戒烟 戒除 警戒 受戒。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如果是佛弟子,你所在的这个国的国王被别人杀了,你也不得报复杀生,报生不顺孝道。你用杀生的手段和方法去报复杀生的这个行为,不顺孝道。在佛经当中经常会出现孝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不妨把它理解为正道。不顺孝道,就是你不顺正道,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2、碰到这些新晋初始求学的这些佛弟子来请教,无论是请教经义还是请教戒律的这个道理,你发行不好,你用这种轻慢之行,这种恶性骄慢之行,你对这些心血菩萨大的问题,你不好好的一一答复的话,你就犯了亲垢罪,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在今天这一讲里,我们要开始讲的是第 21 清界,也就是 48 清界里边的第 21 清界。趁打报仇戒这一届的经文是这样的,佛言,佛子不得以称报,称以打暴打。佛说佛弟子不能以谶路来回报谶路,不能用打这种打杀来暴打杀,就不能别人对你有蹭怒,你不能以蹭怒相对别人如果要打你,你不能回答。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家暴。即便是别人杀害了你佛弟子的父母、兄弟六亲,你也不得报复。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家暴。如果是佛弟子,你所在的这个国的国王被别人杀了,你也不得报复杀生,报生不顺孝道。你用杀生的手段和方法去报复杀生的这个行为,不顺孝道。在佛经当中经常会出现孝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不妨把它理解为正道。不顺孝道,就是你不顺正道,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上不续奴婢打拍骂鲁,日日起三夜,口醉无量,况勿作欺溺之罪。连续养奴婢,对奴婢,你去殴打辱骂都是不允许的,就是对奴婢都不能这样的。你如果对奴婢去殴打辱骂,是日日起三夜,是天天的生口义,这三个方面都做了恶业,都有恶业了,即便连骂人口罪,他的罪过都是无量的。


何况你故意的犯了妻逆的大罪而出家菩萨无辞心报仇,乃至六卿中故作报者,犯亲够罪。出家菩萨如果没有了慈悲心,你去报仇了,哪怕你是为了去报六清眷属的仇,你也是犯戒了,犯了亲垢罪。这就是第 21 条,轻剑趁打报酬机。接下来是第 22 条,情节叫骄慢不情伐戒。经文是这么说的,若佛子出使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是聪明有志,或是高贵年肃,或是大姓高门大姐,大富饶财七宝,以此较慢而不知受鲜血。法师经历说,佛弟子们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你对佛法还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如果你自己仗着自恃,仗着自己聪明有智慧,或者仗着自己身份高贵,年龄比较大,因为按照佛教的戒律,年龄大的人,他如果没有加入僧团,没有受戒,那么在僧腊方面也是作为僧人的这个年资方面,他还算是初始的,那么僧人的座次和他的这个次第是按照正式成为生人的年份的长短,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年资来排列的。所以往往有些刚刚受戒成为僧人的人,反而年纪是比较大的。


那么如果你自恃你出身高贵,而且年纪比较大,或者你自己自以为自恃自己是大姓,就这些,因为印度我们知道是有种姓制度的,对吧?那么一般来讲,四个中心,婆罗门、萨地利、费舍、首陀罗分之 4 个中心,那么里边第一、第二中心,婆罗门和萨蒂利是视作比较高贵的中心的。


如果你自恃你的种姓高贵,你的门第高贵,或者你特别聪明大捷,有理解能力,有超群的理解能力,大富,你仗着自己有钱饶财起宝,你那个财宝无量,你因为这些原因而骄慢傲慢,你不去向先进的法师,先学佛的那些法师去向他们请教经历的话,你就犯了这条界叫骄慢不请法界其法师者,或晓信年少悲萌,贫穷下贱,猪耕不惧而实有德,一切经历净解,那么有这个法师,如果有这样的法师,哪怕是他种性很低,年纪很小,门第卑下,贫穷下贱,而且可能还猪根不惧,也就是生有残障,但是他确实有德行,对所有的敬率都能通解,那么而心学菩萨不得观法师总姓而不来知受法师第一,帝者犯亲垢嘴,那你这些刚刚出师出家的人,你是不允许去试法师种姓的高下来判断的,哪怕法师的种姓很低,但是只要他有这个学问,他有这个修为,你都要去向他请教佛法,不这么做的话,犯清狗罪。


这就是第 22 条,骄慢不请法戒。第 23 条经文是比较长的,叫较慢屁缩减。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介石与佛菩萨形象前自恃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象便得见。什么意思?说佛弟子在佛灭渡以后,如果有人发好信要接受菩萨界,那么应当在佛菩萨的形象前自恃受戒,也就是自己发誓我接受佛教的戒律。这是在佛教早期受戒制度还不完善不完备的时候,曾经有过的一种受戒的方式叫自恃受戒。那么在这个日本佛教史上,他日本佛教史的早期,因为没有资格的受戒的师傅,所以日本佛教的早期的僧人普遍的自是受戒,这也就是因为这样,日本佛教才到中国的扬州请了见真大师东渡见证大师到达日本以后,才有了这种正式的符合戒律的受戒,那么日本的自视受戒的这种情况才得到了缓解。


这里讲的是这个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像并得见,那么当在这个七天里,在佛菩萨的形象前忏悔,如果得到,好像也就是瑞相,各种各样的瑞相,比如见到佛出现在你面前,比如见到了这个天与花,见到了莲花等等,这个叫瑞相,如果你见到这样的瑞相了,你就算收劫了,若不得好相识,因二期、三期乃至一年要得好项


如果你没有看到这种睿相,那么你应该哪怕是 14 天, 21 天,甚至是一年,不管时间有多长,你都要在佛菩萨形象前忏悔,一直到求的好像为止,一直到瑞象显现在你面前。而至德好像你使得佛菩萨形象前受戒,那这好像也就是瑞象出现了,那么你就算在佛菩萨形象前受戒了。若不得好象,虽佛向前受戒,不得戒。如果这些瑞象没有出现,哪怕你是在佛菩萨形象前自恃受戒,自己发誓说我愿意受戒,那么也不算寿节,你就是不具备完整的生灵的资格。


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需要见好像,那么如果是在以前受过菩萨戒的法师面前受戒,则不需要你见到瑞相何一顾。为什么呢?是法师相守,故不须好相。因为受过菩萨戒的这个法师,他的戒当然是从他以前的师傅那里受过来的了。他是思思相授的,是有传承的,所以就不需要见到瑞象了。是以法师前受戒时,既得戒,一生自重新故便得见。所以在受过菩萨界的法师面前如法的受戒,你就算成功的得戒了,你就算受戒成功了。因为你生发出了非常郑重的心,所以你就算得戒成功了。


若千里内无能受戒师,得佛菩萨形象前,自是受见而要见。好像如果在千里之内没有能够受戒的法师,那么你可以在佛菩萨形象前自私受戒,因为在这样 1000 里的这个范围内,都没有能够受戒的这个戒师吗?那么你可以在佛菩萨形象前自恃受戒而要见好像,但是你必须要见到睿相。若法师质疑解精虑大臣学界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如果法师自己仗着自己了解、理解、通解经历,并且也通解大乘学界,也通解了这个大成的这些戒律,一方面仗着自己有知识通解,另一方面又仗着自己与国王、太子、百官是朋友,我们都认识有关系。而心学菩萨来问,若精益律义,清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清国嘴。如果有这样的法师,自己仗着自己对佛法有所了解,又仗着自己跟这些达官贵人来往胜利,是好朋友。


碰到这些新晋初始求学的这些佛弟子来请教,无论是请教经义还是请教戒律的这个道理,你发行不好,你用这种轻慢之行,这种恶性骄慢之行,你对这些心血菩萨大的问题,你不好好的一一答复的话,你就犯了亲垢罪,这就是第 23 条所见。好,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在今天这一讲里,我们要开始讲的是第二十一轻戒,也就是四十八轻戒里边的第二十一轻戒,瞋打报雠戒。


这一戒的经文是这样的:“佛言,若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佛说,佛弟子啊,不能,以嗔怒来回报嗔怒,不能用打,这种打杀来报达杀,就不能,别人对你有嗔怒,你不能以嗔怒相对。


别人如果要打你,你不能回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即便是别人杀害了你佛弟子的父母、兄弟、六亲,你也不得报复。“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


如果是佛弟子,你所在的这个国的国王,被别人杀了,你也不得报复。“杀生报生,不顺孝道。”你用杀生的手段和方法去报复杀生的这个行为,不顺孝道。在佛经当中经常会出现孝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不妨把它理解为正道。不顺孝道,就是你不顺正道,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连畜养奴婢,对奴婢你去殴打辱骂,都是不允许的。就是对奴婢都不能这样的。你如果对奴婢去殴打辱骂,是日日起三业,是天天的身、口、意这三个方面都做了恶业,都有恶业了。


即便连骂人,口罪,他的罪过都是无量的,何况你故意的犯了七逆的大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雠,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出家菩萨,如果没有了慈悲心,你去报仇了,哪怕你是为了去报六亲、眷属的仇,你也是犯戒,犯了轻垢罪。这就是第二十一轻戒,瞋打报雠戒。


接下来是第二十二条轻戒,叫憍慢不请法戒。经文是这么说的:“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


佛弟子们,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你对佛法还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如果你自己仗着,自恃,仗着自己聪明,有智慧,或者仗着自己身份高贵,年龄比较大,因为按照佛教的戒律,年龄大的人,他如果没有加入僧团,没有受戒,那么在僧腊方面,也是作为僧人的年资方面,他还算是初始的。


那么僧人的座次和他的次第,是按照正式成为僧人的年份的长短,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年资来排列的。所以往往有些刚刚受戒成为僧人的人,反而年纪是比较大的。


那么如果你自恃你出身高贵,而且年纪比较大。或者你自己自以为,自恃自己是大姓,就这些,因为印度我们知道是有种姓制度的,对吧?那么一般来讲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四个种姓。


那么里边第一、第二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是比较高贵的种姓。如果你自恃你的种姓高贵,你的门第高贵,或者你特别聪明,大解,有超群的理解能力。大富,你仗着自己有钱,饶财七宝,你财保无量。你因为这些原因,而骄慢、傲慢,你不去向先进的法师,先学佛的那些法师,去向他们请教经律的话,你就犯了这条戒,叫憍慢不请法戒。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那么有法师,如果有这样的法师,哪怕是他种姓很低,年纪很小,门第卑下,贫穷、下贱,而且呢可能还诸根不具,也就是身有残障,但是他确实有德行,对所有的经律都能通解。


那么,“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那你这些刚刚初始出家的人,你是不允许去,视法师种姓的高下来判断的。哪怕法师的种姓很低,但是只要他有学问,他有这个修为,你都要去向他请教佛法,不这么做的话,犯轻垢罪。这就是第二十二条轻戒,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条,经文是比较长的,叫憍慢僻说戒。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什么意思呢?说佛弟子啊,在佛灭度以后,如果有人发好心,要接受菩萨戒,那么应当在佛菩萨的形象前自誓受戒,也就是自己发誓,我接受佛教的戒律。


这是在佛教早期受戒制度还不完善,不完备的时候,曾经有过的一种受戒的方式,叫自誓受戒。那么在日本佛教史上,它日本佛教史的早期,因为没有有资格的受戒的师父,所以日本佛教的早期的僧人,普遍的自誓受戒。这也就是因为这样,日本佛教才到中国的扬州,请了鉴真大师东渡。鉴真大师到达日本以后,才有了这种正式的符合戒律的受戒。那么日本的自誓受戒的这种情况才得到了缓解。这里讲的是这个。


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那么当在七天里,在佛菩萨的形象前忏悔,如果得到好相,也就是瑞像,各种各样的瑞像,比如见到佛出现在你面前,比如见到了天雨花,见到了莲花,等等等等这个叫瑞像,如果你见到这样的瑞相了,你就算受戒了。


“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如果你没有看到这种瑞相,那么你应该哪怕是十四天,二十一天,甚至是一年,不管时间有多长,你都要在佛菩萨形象前忏悔,一直到求得好相为止,一直到瑞像显现在你面前而止。

“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这好相,也就是瑞像出现了,那么你就算在佛菩萨形象前受戒了。“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如果这些瑞相没有出现,哪怕你是在佛菩萨形象前自誓受戒,自己发誓说我愿意受戒,那么也不算受戒,你就是不具备完整的僧人的资格。


“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那么如果是在以前受过菩萨戒的法师面前受戒,则不需要你见到瑞相。“何以故?”为什么呢?“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因为受过菩萨戒的这个法师,他的戒当然是从他以前的师父那里受过来的了,他是师师相授的,是有传承的,所以就不需要见到瑞相了。 


“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所以在受过菩萨戒的法师面前,如法的授戒,你就算成功的,得戒了,你就算受戒成功了。因为你生发出了非常郑重的心,所以你就算得戒成功了。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如果在千里之内,没有能够授戒的法师,那么,你可以在佛菩萨形象前自誓受戒,因为在这样一千里的范围内,都没有能够受戒的这个戒师嘛,那么你可以在佛菩萨形象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但是你必须要见到瑞相。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如果法师自己仗着自己了解、理解、通解经律,并且也通解大乘学戒,也通解了大乘的这些经律。


而又仗着这一方面,仗着自己有知识通解,另一方面又仗着自己与国王、太子、百官是朋友,我们都认识,有关系。“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如果有这样的法师,自己仗着自己对佛法有所了解,又仗着自己跟这些达官贵人来往甚密,是好朋友。碰到这些新初始求学的这些佛弟子来请教,无论是请教经义,还是请教戒律的道理,你发心不好,你用这种轻慢之心,这种恶心,骄慢之心,你对这些新学菩萨,他的问题你不好好的一一答复的话,你就犯了轻垢罪。这就是第二十三条,憍慢僻说戒。


好,今天这一讲,我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5286jjmm

    感恩老师的讲解。

  • 1528936hdkk

    感谢钱老师的讲解!您辛苦了

  • 1370587hnnj

    听了梵网经中受菩萨戒的律款森严!不知出家人或在家修行的居士够资格的能有几人?我不敢想!今生能否有资格受菩萨戒!!!

    丶盆栽 回复 @1370587hnnj: 快手上开直播的和尚多着呢,感谢老铁的礼物,把小黑粉踢出去

  • 亮子老李

    沙发

  • 宛容

    金刚经里面不是说了不能着相吗?这里却非要瑞相,为什么呢?是菩萨产生的还是自我产生的幻相呢

    SUN桑尼 回复 @宛容: 金刚经是了义法,主讲空性,破相。而梵网经属不了义法,是佛为随顺众生,开示的方便法门。

  • 幻影_J5

    很期待,钱教授的新作品

  • 幻影_J5

    长知识了,支持钱教授

  • 1353860gsbp

    💐💐💐💐💐💐💐💐💐💐🙏🙏🙏🙏🙏🙏🙏🙏🙏🙏

  • 听友201958085

    我在刚刚开播时已经购买了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今天怎么又让我购买呢

    钱文忠 回复 @听友201958085: 小助手:请用购买账号登录进行收听

  • 灵修心语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