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查理·芒格传》

5《查理·芒格传》

00:00
23:04

基本介绍

查理·芒格是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相比于从小对信息和数据有着强烈痴迷、习惯用数据的角度思考的巴菲特,在上大学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凭借自己摸索出一套理论的芒格更倾向于结合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芒格独特的“芒格主义”,改变了巴菲特也改变了许多接触过他的人。如果说很多投资者的书都在讲投资的方法也就是术业有专攻的“术”,那么芒格则是用人生践行着他自己的“道”,大道无形的道。虽然多数人会冠以芒格商人、投资家的身份,其实芒格更像一位老师,他改变了巴菲特的投资方式,使得伯克希尔成为一家更有价值的公司。


《查理·芒格传》的作者是珍妮特·洛尔,美国著名的财经记者和畅销书作家。在写作本书之前就出过关于巴菲特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相关书籍。芒格创作传记时态度有着极大的改观:从最开始反对传记出版,然后想尽量把损害降到最低,到最后和珍妮特并肩工作,力图展现大众所理解的查理·芒格。芒格一家还邀请过珍妮特夫妇去度假郊游。这其中态度的转变,珍妮特功不可没。

重点内容

一、都说“只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是没有办法进步的,那信奉这条规则的芒格是在原地踏步吗?

二、巴菲特说:“芒格用思想的力量,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的多。”那芒格究竟给巴菲特带来了什么思想呢?

三、查理·芒格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都说“只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是没有办法进步的,那信奉这条规则的芒格是在原地踏步吗?

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如果你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相信很多人也很赞同这句话,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每天只做好一个螺丝钉的工作,那他就永远不会了解整个机器是到底是怎么运转的。但是我们翻开查理·芒格的传记,你会发现他经常会说:“我只会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句话令人费解,难道查理·芒格就是个天生的天才,原地踏步就能家财万贯?当然不是,他只是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解读。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就能规避掉因自己不懂而产生的风险,也就是可以规避未知的风险,以免灾害来临的时候没有丝毫准备。仅仅是可以规避风险还不能完全解答人们的疑惑,是的,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令人忽视的点,那就是:什么叫作“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首先,你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多大。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没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了解的多,比如说有些人会对手中电子产品的性能如数家珍:和其他产品比它的优势是在哪里,它适合在什么环境下使用,什么又会影响它的性能等等。但当问起他们自己的优势劣势时,滔滔江水猛地变成涓涓细流,支支吾吾地说出一些每个人都能借来用用的大通话。


芒格则不是这样,在大学的时候,他看到教授大步走向讲台,一连几个小时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各种复杂的方程式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那么厉害,于是排除了从事大学教授这个职业,他不想踏入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顶尖人才的行业里。


在大学的时光意外短暂,1941年芒格大一的时候,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芒格和其他很多美国青年一样退学入伍,来到部队。他在军队中进行过两场考试,一项智商测试和一项动手能力测试。他两个测试的成绩相差巨大,智商分数特别高而动手能力很低。他却并没有因为分数高低而感到开心或者失落,他说:“这印证了我一直以来都知道的事情:我的空间能力跟其他能力相比非常弱。如果让我去做外科手术,我绝对成为不了一名杰出的外科医生。”当自己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时,我们就不会夜郎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儿,这只能说明你已经站在能力圈外了。芒格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有着清楚的认知,这其实就是“芒格主义”的基础。


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有多大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不断学习,将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内化,使自己的能力范围扩大。相信很多人还不知道,芒格曾在一家非盈利的医院董事会任职。加入董事会不久后,他发现这家医院的管理有问题,董事会总是支持医护人员的决定保护医生的利益而不考虑病人的需求。引起问题的根源在心血管科,当时整个部门没有人关注医疗而是一心想争夺管理权利和势力范围。


芒格想要改变这一状态,在对要实行的医疗流程提出反对意见时,他在一名医生朋友的帮助下学习,了解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案之间死亡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就算知道自己大体上是正确的,那些医疗流程其中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他没有直接一票全否,而是经过各方面不断的学习内化,看清具体的问题所在。芒格还亲自为医院招聘了许多医生,就在这一点点的改变下,医院在1998年被评为“全美国最好的医院”之一。


你看,在芒格的眼中,“自己的能力范围”是一个变量。他想去涉猎一个能力外的事物,就会在行动之前去学习,将其变为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才去行动。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但相比于莽莽撞撞去做后不断补救,你觉得那个效率更高呢? 在我看来,前者更加有效率。其实芒格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企业家:何伯权,他是乐百氏的创始人。在他10年创业、10年投资、10年公益的经历中,何伯权也是通过自己格外的努力提前学习,从而永远做自己能力边界内的事情。这与芒格的方法不谋而合,而这种方法,也让他们成就了自己想要完成的事。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只要不把自己的能力范围看作恒定不变的量,“光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能不断进步成长。

二、来自苏格兰的穷小子是怎样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的呢?


人们都说巴菲特和芒格性格非常相似,就连芒格的孩子都说过:“我记得他的来访,心里想着爸爸和巴菲特怎么那么像,他们的声音、笑声都很像。”他们从相遇起就相当合拍,一起合作成为彼此的最佳拍档。


在这个智慧组合里,其实还有个看似不太显眼但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老一代投资家本·格雷厄姆。他算是巴菲的投资理念的启蒙者,巴菲特为了做格雷厄姆的学生而报考相应的大学,还进入过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最后格雷厄姆退休,巴菲特已经自己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那时许多人都相信巴菲特就是能接替格雷厄姆的人。从某一方面说,格雷厄姆与芒格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崇拜并模仿富兰克林、都擅长讽刺性的幽默、都对文学、科学和教育后代很感兴趣、两个人还都很喜欢引经据典。但在另一方面,也就是投资领域,他们却有明显的差别。


在1968年,巴菲特组织了一场会议,让自己的投资伙伴和格雷厄姆一起讨论应对股票熊市的最佳方法,芒格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但芒格却对格雷厄姆的一些理论不感兴趣。芒格说:“我认为很多都是无稽之谈,完全无视现实情况。”不过,对于格雷厄姆的一些基础理论芒格很是赞同,比如说“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说,价值的最基本概念就是当你买进卖出证券时,衡量依据是内在价值而不是当时的价格——我认为这种理论永不过时。”


是的,格雷厄姆和芒格都同样意识到了要看清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格雷厄姆选择去发现一些具有价值而却并不引人注目的股票,就像抽烟抽到最后随手丢在地上的烟蒂一样,火光还在燃烧却已近被人抛弃。他找到这些“烟蒂”,美美地再吸一口,榨取最后的价值。


而芒格则选择发现一些隐藏的具有发展性价值的股票,就像是发现优质但是价格却比较廉价的香烟,他愿意做前期的投入以达到长期的收获而不是捡地上更便宜的烟蒂。因为他发现优秀的公司自身就能持续创造价值,投资人不需要过多的干涉,而比较差的公司有许多需要考虑的方面,投资人要担心公司内部出现的问题还要思考在什么时候卖出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说,学习了格雷厄姆理念的早期巴菲特在投资游戏中更多的是考虑价格,而芒格所考虑的是质量和价格。在和巴菲特相遇以来,芒格就一直向巴菲特灌输自己对好生意的概念。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用相对高的价格买下了喜诗糖果,开创了好生意的年代。当然,喜诗糖果在之后的日子里为公司带来持续增长的回馈。

巴菲特将自己从格雷厄姆和芒格哪里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他说:“我开始非常热衷于以合适的价格购买优质的业务。”但要收购优质业务一直都很难,芒格早年的合作伙伴霍斯金斯曾经在旅游时有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湖里有没有抓到过大梭鱼?”霍斯金斯问。

“这个湖里抓到过的大梭鱼比其他任何一个湖都要多。这里以大梭鱼而出名。”导游说。

“你在这里钓了多少年鱼了?”

“19年。”

“那你抓到过多少条大梭鱼?”

“一条也没有。”(根据实际录音节奏可以删去)


为了确保收购的质量,芒格要做的就是抓住公司的价值。首先是收集数据了解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但需要先想清楚自己探究的问题再去判断所看到的数据。如果得出是一门值得投资有所收获的生意,那么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十分抽象,其实有更简单的思考角度,那就是——“什么造就了这家公司?”,然后去弄明白成就了公司的动力多久后将不复存在,就能得知收益会持续多长时间。一旦抓住了公司的价值所在,接下来就是买入股份的多少。比如可口可乐(这里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熟知品牌)这类带有强烈品牌的投资项目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它生意很好。所以要进行思考,如果这个股票比账面价值高8倍,其他股票只有3倍,按他的价格是不是已经高的超出了他的优势了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程度就等同着投资的成功程度。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之前我们讲述的关于索罗斯的故事。可能大家会好奇,索罗斯和芒格的投资决策有什么区别呢?表面上看,索罗斯和芒格的投资完全是两个模式。索罗斯重视抓一个大机会,投入重金,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溢。而芒格却关注长期价值,充满耐心,享受时间的复利。看起来,他们二者是天平的两端,一个追求短期的高能量,一个积累长期的高势能。然而从本质上看,他们二人都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搞出一个大事情。只不过,索罗斯的打法,杠杆加在了当下;芒格的杠杆,加在了未来。索罗斯策略的风险在于,一旦误判,很可能全军覆没。芒格策略的局限性在于,你必须活得足够长,才有可能享受时间的杠杆。


而事实证明,芒格的投资方式是适合他与巴菲特的,就这样,这种思考模式下的巴菲特和芒格一起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芒格使得巴菲特的投资方向从买“便宜货”变为不光买“便宜货”。芒格的强大的意志力使得巴菲特从格雷厄姆有局限性的观点中释放出来,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三、卡内基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公认的年轻富翁?

首先,芒格是一个十分坚定自己立场的人,在书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理论原则的坚持,并不依据外界观点而改变的做法,比如说他反对“不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赚钱”;比如说,芒格认为,要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就要付出应有的努力,除此以外,并无他法。


他深信积累财富就是应该付出时间、才华并用自己过去的积累做冒险。他在最新的2019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他依旧坚定地认为比特币是疯狂的泡沫,是人为构造出的海市蜃楼。又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这条原则。他坚持着这条原则,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伯克希尔一直没有在互联网行业做过多的投资。有人觉得这是跟不上潮流的表现,其实这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当可以看透使之成为自己能力后就会出手。果不其然,直到今年,伯克希尔已经成为苹果最大持股方,并在未来3年里授权了75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进行对苹果的持续投资,而对于苹果今年趋向服务性的转变,也已经在着手研究。


除此之外,在芒格的早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芒格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在芒格和托尔斯事务所成立三年后,芒格退出了,他说作出这个决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自己的个性强烈。 他认为自己懂得比客户多,但是还是需要按照客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他宁愿用自己的钱做决定,下赌注。所以芒格做了这样的决定,然后,他把公司中自己名下的余额转到了一位去世了的合伙人的遗产基金中。


除此之外,芒格是乐观,或者说,是宽容的。在前面的分享中,我们提到了芒格的眼睛问题,在1978年,芒格因为白内障失去了视力,为此,他去了洛杉矶,进行白内障的手术。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有改良过的手术了,但是他同意了做医生推荐的老式的手术。改良过的手术并发症不超过2%,然而老式的手术有5%。 但是芒格家的眼科医生,却推荐了老式的手术, 而后芒格遭受了毁灭性的后遗症,最后只能摘除了左眼,装上了一个玻璃眼球。即便如此,芒格在书中也没有透露这位医生的名字,而是说,这是一位很好的人,犯错的是自己,责任在自己身上。 在芒格失去视力的时候,他用了一种十分务实和冷静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找了一些盲文的书籍,来看是不是对自己有用,而当他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视力进行阅读的时候,又立刻不考虑盲文的事情了,从这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芒格对阅读的喜爱。

总结

首先,我们讲了查理·芒格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他看似很局限,只会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实际上范围十分广阔,只要是想要涉猎的领域他都乐于学习,享受从无知到业余再到专业的过程,边掌握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边运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讲了查理·芒格给巴菲特带来的转变。虽然芒格和早期巴菲特有着同样的投资理念——“投资是要合理的价格买入公司”,但芒格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一步——“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正是这一步,整个伯克希尔的投资有了质的飞跃。


最后,我们讲了芒格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因外物而改变自身,保持客观清醒的心态看待整个世界。

艾诚老师赠语

好事多磨,但是方向比速度重要

— E N 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雪梨寻梦

    这本书值得借鉴

  • 悠兰w

    听名人传记,悟人生哲理。

  • 乔治安

    芒格认为,要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就要付出应有的努力,除此以外,并无他法。

  • 乔治安

    光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当然要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