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6 | 两百种比丘戒,可归为哪八类

梵网经6 | 两百种比丘戒,可归为哪八类

00:00
13:45

90-梵网经两百种比丘戒,可归为哪八类



知识点


1、法规:


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的文件。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很多时候还表示是建立在自己意愿基础上来强烈指导别人的决定。规定是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比如说:~产品的质量标准不得超过~的日期等。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物流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2、贪心:

贪心,汉语词语,读音为tān xīn,意思是指欲望大,不知足。

3、细则:

细则也称实施细则,是有关机关或部门为使下级机关或人员更好地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解释和补充。细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主要文体之一。细则一般由原法令、条例、规定的制定机构或其下属职能部门制定,与原法令、条例、规定配套使用,其目的是堵住原条文中的漏洞,使原条文发挥出具体入微的工作效应。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被弃绝的被抛弃的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触犯杀到赢望这个四大中介,那么就丧失了他作为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也不可能在僧团当中和别的僧人共同生活,死后要堕入地狱的。


2、舍是施舍的舍,堕是堕落的堕,音译繁文音译叫泥舍其波液体。这个界主要是用来告诫比丘和比丘尼不要因为贪心而收集、接受或者储存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因为你如果出于贪欲去接受或者保存了这些没有用的东西,那其实是无助于解脱的,是会导致堕落的,所以舍弃这样无用的财物,舍弃贪心,舍弃罪,也所以称之为舍惰。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沙弥和沙弥尼,必须接受剧组界,按照剧组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算真正成为了比丘和比丘尼。剧足界的内容南传北传佛教都有一些区别的,那么在不同的佛经里边也会有所区别。按照唐朝以来最为盛行的四分率的记载,比丘剑有 250 条,比丘尼借有 348 条,这些借条数量很大,但是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八种,哪八种?第一种叫菠萝仪,这是梵文的译音,它的意思很多,有的地方翻译成断头,就是把头给断了,无余,没有余地了。

极恶,那穷凶极恶的极恶不共筑,不共筑基本就是不共戴天的意思。波罗伊是戒律中的根本,极恶界如果犯了这些届,犯了布洛伊,那你是要被开除的,要开除出生团的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契罪。被弃绝的被抛弃的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触犯杀到赢望这个四大中介,那么就丧失了他作为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也不可能在僧团当中和别的僧人共同生活,死后要堕入地狱的。这个罪如果犯了这个界就好比断手,断头被砍断了,你不可能再复生,死而复生了吗?那么这就意味着永远的被抛弃在佛门之外。

第二类叫生前婆丝纱,这个有好多写法,也有好多译法,它的意思是重于重决断。生初蚕,简称生蚕,为什么有这个简称?那么是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犯了生茄博士纱这样一个级别,或者这样一个类别的界,他们就等于是一位残废者一样残废了。这是仅次于菠萝伊的重罪。

如果触犯了这一类的借条,那么他就必须在出家众面前按照一定的疑轨进行忏悔,要毁罪,如果大家同意了,那么这个罪是可以免除的。然而如果没有倾尽大众,你比如触犯了这个借条了,但是一下子没有办法按照戒律召集到那么多的生纵,你就没有办法当众忏悔罪,那么这个罪是不可除的,所以叫生残。比如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这个前提下,随便诬赖别人,诽谤别人,这就犯了生残罪。

第三类叫不定。什么叫不定?从字面意思大家就可以有所判断,是指它到底是不是犯贱,或者说他做的这些不恰当的行为究竟触犯了哪些借条,这个还在怀疑和判断研判当中还不能明确,还不能确定这个是指不定。这是比丘所授持的巨足界的部分,而比丘泥界当中没有这一类。第四类叫舍堕。舍是施舍的舍,堕是堕落的堕,音译繁文音译叫泥舍其波液体。这个界主要是用来告诫比丘和比丘尼不要因为贪心而收集、接受或者储存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因为你如果出于贪欲去接受或者保存了这些没有用的东西,那其实是无助于解脱的,是会导致堕落的,所以舍弃这样无用的财物,舍弃贪心,舍弃罪,也所以称之为舍惰。

触犯这一类的戒律都和比如衣服波就是十句,因为僧人是脱波起型,都跟这一类的有关。那么如果犯了舍舵这样的这个罪,触犯了这一方面的纪律,往往使这些物品都要被没收的,并且要当着大众面进行忏悔。如果一个出家人,比如比丘或者比丘尼,你把多余的钵、饭碗 10 句,或者衣服偷偷藏起来,而不肯转送给其他人,超过 10 天以上,你又不用这些东西,用不上这些东西,你就犯了这条街。

第五类叫单垛,那么这和前面我们讲的第四类舍舵不同是什么呢?这个跟物品没什么关系,没有直接关系。这个舍舵是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舵只要向他人忏悔就可以赎罪了。第六类叫波罗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意思是对他说,向他表示忏悔,这是一种清罪,触犯了这一类戒律的人,他必须向一个人,对一个人就可以了。发怒忏悔就是你要主动说明,并且悔罪悔过,这就可以了。第七类叫中学,这是有关服装,有关时事,也就是比如进食、过堂、位移,也就是你的样貌举止等等的规定。跟这几方面有关的一些细则的规定数目非常多。对于僧人的这个威仪,佛教戒律是有很多规定的,所以我们看一位高僧或者一位非常好的僧人,它非常让你尊敬,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威仪感,这就是戒律发挥的作用。它里边有很多规定,它数目多,你必须经常的去学习,去实践,所以称重学。因为它的数目多,规定的细则多,所以众学界还真不容易奉斥,就不太容易的,一不小心你就会犯戒的,所以应该特别加以细心注意,因此称它为学,以学来做这一类的名称,如果违反,那属于更轻一点的罪。

众学法用今天的咱们讲的大白话来讲,就是生活须知,也是指生团的出家人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众学的数目和内容,因为它牵涉到的事情太多了,比较琐细,所以在不同的绿点当中,它相异之处还不少,有很多地方是不太相同的,比如四分率里边,它一共把这一类总结为百g,那 100G 咱们别忘了,比丘界一共才 250 条众学,一下占了 100 条,所以一般也称为百众学法。那么在这里特别要提醒您注意的是,比丘所持的百众学法和比丘尼所持的百众学法是不一样的,是不相同的彼此。

第八类叫灭真争,就是争吵冲突、言语冲突,比较的这个会对这个生团的共同升华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的。灭争就是要消灭除防止比丘和比丘尼它们之间争论的争吵的。这种规定具体又分为七种,所以也叫七蔑症。他提倡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生团里边,天长日久,难免会有意见不合,这是难免的吗?那么争执起来的话,如果发生争执,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对不对?那么生冷比丘和比丘尼当然不能跟这个熟人一样了,那么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面对面开诚布公的互相表白,说明要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这些增值和误解被消除了,这件事情就聊了,事情过后不允许再有议论,更不允许在背后在班容是非,如果在背后搬弄是非,导致生团的不团结,那这个罪过就重了。

所以佛教戒律是博大精神。而且有一点我在这里也顺便提一句,大家不要以为律点,也就是讲佛教戒律的佛点是干巴巴的,条纹,是一些法规,它是法规,是条文,但是佛经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绿点里边保留了很多非常有趣的这种故事,也保留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史料。季羡林先生前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就对律典、对佛教戒律这些典籍格外的重视,并且用它为资料撰写过非常有名非常精彩的长篇论文。所以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有机会也不妨去读一读佛教的律点,大家一定会有所得的。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沙弥和沙弥尼必须接受具足戒,按照具足戒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算真正成为了比丘和比丘尼。具足戒的内容,南传、北传佛教,都有一些区别的。那么在不同的佛经里边,也会有所区别。


按照唐朝以来最为盛行的《四分律》的记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戒条数量很大,但是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八种。哪八种呢?


第一种叫波罗夷,这是梵文的译音,它的意思很多。有的地方翻译成断头,就是把头给断了。无余,没有余地了。极恶,穷凶极恶的极恶。不共住,不共住基本就是不共戴天的意思。


波罗夷是戒律中的根本极恶戒。是如果犯了这些戒,犯了波罗夷,那你是要被开除的,要开除出僧团的,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弃罪,被弃绝的,被抛弃的。


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触犯了杀、盗、淫、妄这个四大重戒,那么就丧失了他作为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也不可能再在僧团当中和别的僧人共同生活,死后要堕入地狱的。


这个罪,如果犯了这个戒,就好比断首,断头,头被砍断了。你头被砍断了,你不可能再复生,死而复生了嘛,那么这就意味着,永远的被抛弃在佛门之外。


第二类,叫僧伽婆尸沙。这个有好多写法,也有好多译法,它的意思是,众余、众决断、僧初残,简称僧残。为什么有这个简称呢?那么是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犯了僧伽婆尸沙这样一个级别或者这样一个类别的戒,他们就等于是一位残废者一样,残废了,这是仅次于波罗夷的重罪。


如果触犯了这一类的戒条,那么他就必须在出家众面前,按照一定的仪轨进行忏悔,要悔罪。如果大家同意了,那么这个罪是可以免除的。然而如果没有亲近大众,你比如触犯了这个戒条了,但是一下子没有办法按照戒律召集到那么多的僧众,你就没有办法当众忏悔、悔罪,那么这个罪是不可除的,所以叫僧残。比如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随便诬赖别人,诽谤别人,这就犯了僧残罪。


第三类叫不定,什么叫不定呢?从字面意思大家就可以有所判断,是指他到底是不是犯戒,或者说,他做的这些不恰当的行为,究竟触犯了哪些戒条呢,这个还在怀疑和判断、研判当中,还不能明确,还不能确定,这个是指不定,这是比丘所受持的具足戒的部分,而比丘尼戒当中没有这一类。


第四类,叫舍堕。舍是施舍的舍,堕是堕落的堕。音译,梵文音译,叫Naisargikapryaoittika,这个戒主要是用来告诫比丘和比丘尼,不要因为贪心而收集,接受,或者储存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因为你如果出于贪欲,去接受或者保存了这些没有用的东西,那其实是无助于解脱的,是会导致堕落的。所以,舍弃这样无用的财物,舍弃贪心,舍弃罪业,所以称之为舍堕。触犯这一类的戒律,都和衣服啊、钵啊(就是食具,因为僧人是托钵乞行嘛),都跟这一类的有关。


那么如果犯了舍堕,这样的罪,触犯了这一方面的戒律,往往是,这些物品都要被没收的,并且要当着大众面进行忏悔。如果一个出家人,比如比丘或者比丘尼,你把多余的钵,饭碗啊,食具,或者衣服偷偷藏起来,而不肯转送给其他人,超过十天以上,你又不用这些东西,用不上这些东西,你就犯了这条戒。


第五类叫单堕。那么这和前面我们讲的第四类舍堕不同是什么呢?这个跟物品没什么关系,没有直接关系。这个,舍堕是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堕呢,只要向他人忏悔,就可以除罪了。


第六类叫波罗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意思是,对他说,向他表示忏悔,这是一种轻罪。触犯了这一类戒律的人,他必须向一个人,对一个人就可以了,发露忏悔,就是你要主动说明,并且悔罪、悔过,这就可以了。


第七类,叫众学,这是有关服装,有关食事,也就是比如进食、过堂,威仪,也就是你的样貌举止等等的规定,跟这几方面有关的一些细则的规定,数目非常多。


对于僧人的威仪,佛教戒律是有很多规定的,所以我们看,一位高僧,或者一位非常好的僧人,他非常让你尊敬,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威仪感,这就是戒律发挥的作用。


它里边有很多规定,它数目多,你必须经常地去学习、去实践,所以称众学。因为它的数目多,规定的细则多,所以众学戒还真不容易奉持,就不太容易,一不小心你就会犯戒的,所以应该特别加以细心注意。


因此称它为学,以学来做这一类的名称。如果违反,那属于更轻一点的罪。众学法,用今天的咱们讲的大白话来讲,就是生活须知,也是指僧团的出家人的日常生活的规范。


众学的数目和内容,因为它牵涉到的事情太多了,比较琐细,所以在不同的律典当中,它相异之处还不少,有很多地方是不太相同的。比如《四分律》里边,它一共把这一类总结为百戒,一百戒。


咱们别忘了比丘戒一共才二百五十条,众学一下占了一百条,所以一般也称为百众学法。那么在这里特别要提醒您注意的是,比丘所持的百众学法和比丘尼所持的百众学法是不一样的,是不相同的,彼此。


第八类叫灭诤。诤,就是争吵、冲突,言语冲突,比较会对僧团的共同生活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的。灭诤,就是要消灭、灭除、防止比丘和比丘尼他们之间争论,争吵的这种规定。


具体又分为七种,所以也叫七灭诤。它提倡的什么呢?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僧团里边,天长日久,难免会有意见不合,这是难免的。那么争执起来的话,如果发生争执,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对不对?


那么僧人,比丘和比丘尼当然不能跟俗人一样了。那么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面对面,开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要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这些争执和误解被消除了,这件事情就了了。事情过后,不允许再有议论,更不允许在背后再搬弄是非。如果在背后搬弄是非,导致僧团的不团结,这个罪过就重了。


所以佛教戒律是博大精深,而且有一点,我在这里也顺便提一句。大家不要以为律点,也就是讲佛教戒律的佛典是干巴巴的条文,是一些法规。它是法规,是条文,但是佛经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


律典里边,保留了很多非常有趣的这种故事,也保留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史料。季羡林先生,生前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就对律典,对佛教戒律,这些典籍格外的重视,并且用它为资料,撰写过非常有名、非常精彩的长篇论文。所以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有机会,也不妨去读一读佛教的律典。大家一定会有所得的。


好。今天这一家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谦谦hp

    感谢钱教授讲解

  • 妙住了尘无痕

    佛教经忏很多,万佛忏,大悲忏,梁皇宝忓,几乎有经就有忓

  • 瑕不掩瑜369

    好听

  • 华严常睿

    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在家人是不能看的!

    苗苗是个猫 回复 @华严常睿: 呵呵,你学佛学了个寂寞

  • 西山二毛

    原来佛教也有忏悔仪轨。

  • 1528936hdkk

    感谢您的讲解!

  • 九九一一

    👍👍

  • 爱德蒙玛格丽特彭觉斯

    苛捐杂戒!要按这上面说 我都快下80层地狱了都

  • 柳承阳古琴艺术

    继续学习

  • 1866086onhe

    南无阿弥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