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论语别裁》:论语究竟说什么

【儒家】《论语别裁》:论语究竟说什么

00:00
13:55

论语究竟说什么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魏承思,


上次,我们讲到南老师的“别裁”,除了揭示《论语》篇与篇、段舆段之间是互相关联之外,还把被前人歪曲的思想内容重新纠正过来,发掘出这部古代辉煌经典的精髓。现在,我们来说说《论语别裁》纠正了哪些误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论语》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我相信,大家的理解几乎都错。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们一开始接受的就是经学家的解释。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时温习旧功课,不是很开心吗?南老师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哪会心里高兴,讨厌都来不及了。这句话的本意是学做人的学问,不断地学以致用,不是件很开心的事吗?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般理解是讲交友。南老师说,其实,不是指你春风得意时的朋友,而是看你已经失意了,还不嫌弃你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能是学问上的知己,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远方来的朋友,不仅是指空间上的遥远,还指时间上的久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到了汉武帝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因此,只要有人能真正认识我“学问的价值”,就是很快乐的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理解是说要有胸怀,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南老师认为,这其实是说一个人为学的态度,“一个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怨天尤人,没有任何功利,为学问而学问。到了这种境界,才算得上是真正做学问的君子。开篇三句不仅是《论语》的起点,更是整个《论语》的“眼点”。这三句话,不是讲三件事,而是讲一件事,做学问。


学什么?学的是仁。这个“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也是整部《论语》的中心。那么,孔子的“仁”究竟是什么呢?


历代以来的解释很多。《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一共有109处。这些人抓住其中那一点,就认为是仁的全体,等于“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其中影响最大最久的曲解是唐代的韩愈。韩愈解释说“博爱之谓仁”。


南老师说:“韩愈是拿自己的意见作了注解”,“这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韩愈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兼爱’之说,墨子看得很重要,可以说是墨家的思想。”韩愈自称“直承孔孟”,造成后世以讹传讹。


到了宋代理学家,专讲这个“仁”。


不过,照南怀瑾的看法是这样的:“宋儒理学家们所讲那一套‘仁’的理论,已经不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了。左边偷了佛家的,右边偷了道家老庄的,尤其偷了老子的更多,然后融会一下据为己有。“清末“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了一本《仁学》,基本上还是从宋儒的理学入手,来讨论孔门的学问。现代学者给“仁“下定义的更是五花八门。


南怀瑾指出:”仁在孔子的思想中代表了很多,从形而上的本体,到形而下万事万物的用,都归到仁。整部《论语》中,孔子有关“仁“的论述,最重要的是《里仁》篇和《颜渊》篇。《里仁》全篇讲仁,那都是讲仁的用,仁的行为。讲到《里仁》这个题目,用的是第一段的头两个字,“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前人的解释是:我们所住的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假使不选择和仁人君子住在一起,这个人就不算是聪明人。南老师调侃说: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么坏人堆里没人住了吗?而且哪一个地方才是好人堆?哪个地方是坏人堆呢?世界上哪来这么多仁人君子?所以他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颜渊》这一篇,颜回问“仁”,孔子答复他,“克己复礼”就是仁,这是仁的体。按照一两千年来的解释,“克己”就是约束己身、抑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宋儒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南怀瑾的“别裁”推翻了这种说法,指出


”克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但绝不是被动地拼命压制自己的欲望。强压的结果是欲望的反弹,只会产生更大的欲望。用现代话来讲,“克己”就是“心理的净化”。这是从自己的心地心念上下功夫。


人不能不思想,南老师说,有一点可以随时做得到的,就叫“想而不住”。对于过去的思想不理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对于未来的,又何必去想它?“现在”也没有,我们说一声“现在”,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也就是《金刚经》上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境安宁了,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就不会生起了。在这里,南怀瑾毫无痕迹地将禅融入了《论语》的讲述中。


“克己”的问题讲明白了,南怀瑾紧接着讲“克己”与“复礼”的关系:


“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他引用《礼记》第一句话来定义“礼“:“毋不敬,俨若思”,“在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老僧入定的样子,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并强调“所谓礼,就是指这个境界而言。”可见“礼”并不是理论概念上的东西,更不是所谓的礼貌、仪式,而是“克己”修养的状态和境界。


再下来,南老师解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认为,孔子说的“天下归仁“就是庄子提出来的”天人合一”,宇宙万象便与身心会合,成为一体了。“有此高度的修养,才能处理大事,才能担任大的任务。”体现在外边的用世是什么状况呢?“修养到了这个时候,对人没有不爱的,看见任何人都是好的。天下太平,太好了,统统都是欢天喜地的,没有冤家,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就是最高修养,也就是仁的境界。南老师强调:“孔子所答复的‘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南怀瑾不仅博学,而且注重实修实证,对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核心—“心性”透彻明了。所以他能够对“仁“,这个争论了上千年的问题一锤定音!


最后一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们一般人喜欢向外索求和依赖。所以南老师在《论语别裁》里借解释这句话,叮嘱大家:仁的境界在自己这里,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靠一个老道传的什么法门,然后得了什么道,那是江湖上骗人的。”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养,要自己身体力行,绝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更不是菩萨赐的。”


我在这里重点讲了“仁”的体和“仁”的内在心性的修养。“仁”的外用是指做人做事的规范。这方面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论语》的大部分都是谈如何做人做事。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展开了,我会放到第四部分再详细讲解。《论语别裁》的导读就到这里为止。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了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那就是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心明月圆1

    魏先生解读提纲挈领,非常有教益!

  • 常醒读书

    魏老师讲的真接地气👍🙏,比如刚听到的:对“克己”的讲解。末学一下就明白了,感恩🙏

  • Eason2023

    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为什么?假如常常高朋满座,偶尔来个朋友,感受如何?相信这是平常事。再假如平时没什么朋友或没有朋友,忽然来了个朋友,但这个朋友却是泛泛之交,感受如何?还不如没有。那怎样环境,怎样的朋友来了,才快乐呢?我想是,空虚寂寞久了,来了个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尽管这个朋友是故交的知己还是刚刚才认识的,只要相谈甚欢和投契,这肯定是不亦乐乎。人生遇一知己,谈何容易,社会上的朋友,多数是迷时同交欢,醒后各分散,最后各奔东西,留在记忆里,偶尔想起却不再联络,生怕那点温存灰飞烟灭。其实自己才是最好的朋友,这个朋友何时从远方而来,那就是各人的造化了。

  • 妙灵灵

    魏老师讲的好 就是太少了

  • 123456789_pqu

    O

  • 听友198652833

    今天早晨交的一百多元钱,早晨听1个小时左右,到晚上再听就是试听了,为什么?明白人给解答一下

    小魔鸭_4s 回复 @听友198652833: 【论语别裁】这个部分一直都是试听,现在更新的部分是【南怀瑾的人生经历】

  • 陈大爷_ul

    钱以给了几天这么还在试听难道给了174元就给我一个试听吗

    小魔鸭_4s 回复 @陈大爷_ul: 现在是按照南怀瑾生平来更新的,【论语别裁】这个部分现在是试听,之后会更新的

  • 安般特胜

    魏老师,讲的到位!

  • 丨悟空觉醒丨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哈!真是顶礼膜拜!夫子慈悲,南老师慈悲啊~

  • 听友28638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