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7.14

【论语详解】《论语》7.14

00:00
05:00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论语的第七篇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这个“闻就是听的意思。使得他很长时间忘记了肉是什么味道。然后就说了一句话说,没想到一个人的快乐能达到这种程度。“不图是没想到的意思,“乐是快乐。“韶乐”,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在第三篇的第二十五章,孔子对韶乐进行一个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价韶乐是尽善尽美的,而武乐是美,但是不够善。那么韶乐为什么尽善尽美?韶乐是舜时的音乐,它不但有一种优美的旋律,而且表达了尧舜禹时期的社会的圣人之道的一个状态。而武乐它虽然听着很优美,但是它有沙哑之声。因为周武王时期是通过武力打破了纣王的统治,所以孔子说武乐不够完美,而“韶乐”是非常完美的。舜的后代后来定居到了齐国,孔子年轻的时候去过齐国,他就听到了韶乐,听了之后他就非常感慨,说没想到听音乐能使人达到这样一种快乐,而且忘记了肉是什么味道!


这里,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三月不知肉味”,这个肉是中国古人饮食的一个最高标准了,那些贵族在《左传》中被称为“肉食者”,就是吃肉的人,而普通老百姓平时吃顿肉真是太难了。像孟子说的如果要实行王道的话,实行一种仁治,那么老百姓70岁的时候可以“衣帛吃肉”,就可以穿好衣服吃点肉了。你说70岁吃肉,有几个人在那个状态之下能够赶得上呢?这是肉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个乐“lè”也可以读成“yuè”,读成“yuè”的话,它是指音乐就指韶乐。说没想到韶乐能让人达到这样快乐的程度。而读“lè”就是直接说了,没想到一个人能快乐到这种程度。那么读“yuè”稍微有点绕一些,没有读“lè”直接。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说,通过这一章我们看到孔子对音乐有一个非常高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过《论语》很多篇章,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


说孔子是音乐家,我们有三个根据,第一个,孔子教学生音乐,他教六艺中有一种叫“乐”。所谓的六艺就是他教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他教学生音乐。那么能教学生音乐,本身你得具有这种音乐的技能,所以说孔子会唱歌、会乐器,还懂审美。这三点就保证了他能够教学生音乐,保证了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比如说唱歌的问题,我们前面讲过“子于是,则不歌”。那么这个问题我们从反面一看,孔子可能天天都唱歌,只有哭的时候不唱歌。


第二点他会乐器,后边我们还讲这个问题,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个挑着担的人从他门口路过,说他击这个磬有深意,孔子通过乐器来表达,并不仅是一种音乐的美,而且是自己内心的理想,内心的需求,就是音乐非常高的表达的程度了。


第三个就是他懂音乐的审美,通过这一章就能看到。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越是高雅的音乐对人的成长的正面的帮扶性作用就越强,而高雅音乐我们很难能听得进去。比如说我们现在可能你听的流行歌曲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听巴赫、听莫扎特、听贝多芬就有难度,如果你克服难度真的进到了音乐内部的话,你会感到没想到音乐能够让人这么快乐。就是孔子这句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311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金梓妈妈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拙小勤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败者食尘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