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大家喜欢你装出来的样子,但你自己不喜欢,因为这不是真实的你,你是要继续装下去还是做回自己呢?”
这个问题里面包隐含了两个假设,第一个是,你能够判断大家是否喜欢你;第二个是,大家不能接受你真实的样子。
你或许过多地把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和收到的反馈,作为评判ta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依据。的确,我们都知道在人群中如何表现能够取悦其ta人,可是当你进入一对一的交往和对话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喜好其实非常不同,人人都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你还可能会发现很多人也和你一样,对自己装出来的样子感到疲惫、虚伪和无聊。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所以,关于第一个假设,你是否真的知道每个人是不是喜欢你?
关于第二个假设,你是怎样得知大家不能接受你真实的样子的?是推测或想象吗?你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吗? 又为什么一定要大家都喜欢你呢?对你来说,获得ta人的认可,比感到被ta人理解更加重要吗? 一大群人的认可和几个人的理解,你更想要哪一个呢?
心理学上有一对概念,叫“假性自体”和“真实自体”。“真实自体”是真实的自己,包括尊重事实,尊重现状,接受一切发生的变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还有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些综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假性自体”,是包裹在真实自体外面的一个壳。这个壳的存在意义是由于个体在早年的生活环境中感到有很多的危险,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系统,让真实自体不受到外面的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可能因为保护层太厚而感觉不到真实自体了。
如果人们收到一份并不喜欢的礼物,为了礼貌,不会当面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出于社交需求不能说真话,这不是假性自体,而是社交礼仪;
但如果孩子不听话,没有完全按照养育者的安排生活,就会被打骂被惩罚,潜移默化下,孩子不得不发展出“不听话就会被惩罚,听话才能生存”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假性自体。
孩子为了得到养育者的爱与肯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发展出一个“假性自体”来取悦养育者,学着去做养育者要求ta做的所有事。成年后,为了逃避惩罚,ta就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假性自体”来顺从ta人的需求。
不同于适当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理智行为,比如社交礼仪、言行规范、道德准则,“假性自体”会操控人的意志,使人丧失理智、趋苦避乐,并以此为幸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