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关于孝:父母在,不远游吗?

【论语详解】关于孝:父母在,不远游吗?

00:00
05:01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论语》第四篇的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一章,都谈到了孝的问题,我们逐章来看一下。


第四篇的第十九章是这样说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天我们总会说这样的话,“父母在,不远游。”这样说对不对呢?我们看整个《论语》来讲,肯定是不对的,父母在就是在世的时候,不远游不出门,当然这是最好的。但是作为年轻的子女,需要有自己的事业,需要有自己的工作。那么不得不出门的时候,要加一个前提叫“游必有方”。如果真的要出远门了,为了工作,为了学习,甚至说为了当官的话,那么一定要告诉父母你的去处,使得父母想找就能找到你。


我们读《论语》一定要立足于今天来读,立足我们的现实来读,为什么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出行是非常困难的。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利,通讯更不便利,出门在外如果要走几百里上千里路,可能需要半年以上。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在家有点什么问题,身体不好了生病了没有人来照料,通知你也是来不及的,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孔子主张父母活着的时候,尽量不要出行,不得不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你去了哪里。使得他们想找你,至少有一个大方向能够找到你。这是第四篇的第十九章。


第四篇的第二十章,它是属于重出的。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前面比这个长,“学而”篇中是这样说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中有多篇是重出的,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出现了两次。《论语》重出是什么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它比较重要,孔子多次说过这个问题;第二种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同一)场合,听到了孔子说的话,你把它记下来了,我也把它记下来了,彼此多少有点差距,这是大体两个情况。“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多年不改变你爸爸正确的行为,就叫做孝了。道,我们理解成为积极的正确的事。任何一个家族,都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传统,即使你爸爸是一个恶人,他也有很多正确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保留父辈的一些正确的东西,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种孝和给父母点吃的,给父母点喝的,给父母点钱花来比的话,它要高出很多。所以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爸爸妈妈有事了,你给做一做,有好吃的给你爸爸、妈妈吃点,这难道是孝吗?这不是孝,不改变你爸爸积极正确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孝。


第四篇的第二十一章这样说,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是年纪、年龄,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是一种大的强调。为什么不可以不知道呢?你知道之后,一方面要高兴,一方面还要恐惧。高兴的原因是你知道你爸爸妈妈高寿,恐惧的是为他们因为高寿即将接近于死亡而感到那种恐惧。人没有长生不老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常态,当知道父母高寿之后,那么他们面临的是迟早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孔子说这个时候知道父母的年龄,比如你爸爸已经活到98岁了,那这时要有恐惧之心,活100岁活、110岁,总有一天他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三章是孔子对孝的一个具体的表达。(1309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2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邢春宇

文字录入:王兵

文字校对:滕亚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90288aovi

  • 12233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