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共读营——共读《论语》第八期

国学经典共读营——共读《论语》第八期

00:00
06:45

大家好,我是妙手莲华的妙星,今天是我们共读论语的第八天,我们继续学习里仁篇接下来的部分。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人生就是怕不闻道。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很难讲的清楚。是形而上的天道,还是指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论的。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立志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论学问谈道。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意为亲近、厚待。莫:疏远、冷淡。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或者说不认为必定要这样做或不那样做,所做唯求合乎义。”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做事情以“义”为标准,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关于这句的解读,常见的是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南怀瑾先生的解读认为这里的土指土地,即财富,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只要有财富有利益什么都干。君子怀畏刑法,担忧自己违背道德,小人怀思福慧——处处只讲利害关系。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放:同仿,依据。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怼。”朋友相交也是一样,若只是为了利益相交,很容易以怨恨为忠。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礼怎么样才能实行呢?”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应对到我们的如今的职场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是曾子的名,这里的参究竟读shen才是can也是有争议,明清的学者多认为读can,而唐宋的学者参照说文解字,认为应该读shen,咱们也不是从事古文学研究,所以无论读shen还是can咱们知道它代表曾子就行。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忠,就是尽心待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恕,是推己及人,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南怀瑾先生解读的更直白:跟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原文解读,下面我们一起诵读一遍原文吧。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今天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妙手莲华的喜马拉雅官方频道,更多的健康、育儿专栏欢迎收听,咱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