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命案:真相其实不重要

9、命案:真相其实不重要

00:00
15:25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中,我们主要讲述了兖州事件的底层逻辑。对于曹操来说,占据兖州是非常关键的起点,有了兖州,就有了乱世争雄的资本。但曹操获得兖州的过程并不顺利,他虽然是兖州牧,却只是代理人和马前卒,背后有两股势力制约他——袁绍和兖州豪强。曹操也袁绍的恩怨由来已久,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摆脱豪强的制约和控制。

如果把兖州比作一家公司的话,曹操相当于CEO,陈宫、张邈、鲍信是股东,曹操是给他们打工的。后来,曹操通过对黄巾军的整编,建立的独立的军事和财政,逐渐摆脱了豪强的控制,甚至开始压制豪强,侵占兖州的主权。这样一来,陈宫张邈坐不住了,于是又找吕布当新的CEO,和曹操对抗。

结果,吕布没打过曹操,和陈宫一起逃出了兖州,投奔徐州。

徐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曾经好几次进攻徐州,陈宫、张邈反叛,就发生在他第二次进攻徐州期间。

这就要回到上一讲的问题:为什么曹操要在这个时候,大举进攻徐州?

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的直接起因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境内被杀害时间。曹操的家乡在豫州谯县,当年曹操就是从洛阳跑回谯县,招募的兵马。既然曹操的家乡在豫州,曹嵩怎么会在徐州被害呢?其实,就在曹操起兵后没多久,他的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谯县迁到了徐州的琅琊国,在这生活了三、四年时间。曹操占据兖州,收编黄巾军之后,就给父亲写信,让他们迁到兖州,好一家人团聚。曹嵩接到信后当然很高兴,准备了一下就带着一家老小出发了。

结果,还没走出徐州,就出事了。

究竟出了什么事呢?史书中大致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中的说法很直接,陶谦下令杀了曹嵩一家。陶谦是当时的徐州牧,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世语》和《三国志》的说法基本一致,只是补充了很多细节。比如,曹嵩把陶谦的骑兵误认为是曹操的军队,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围攻后,曹嵩想从后墙逃跑,没想到小妾太胖了,翻不过去,只好一起躲进厕所。结果,被害!

这是第一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后汉书》和《吴书》的说法。大意是,这事不赖陶谦,是他手下见财起意造成的,陶谦是背锅侠。《吴书》描述更具有戏剧性,陶谦想借机讨好曹操,于是就派了一支军队护送曹嵩。结果,这支军队是草莽出身,贪财起意,杀了曹嵩,然后逃亡。后来,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就借用了《吴书》的版本。

同一件事,说法这么多,到底哪种是真实的?

从情感上来说,大多数人肯定偏向陶谦背锅的版本。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陶谦是一个谦谦君子,宽厚长者。特别是“三让徐州”这一出,让人既感动,又钦佩。但真实的乱世,从来都是血雨腥风,而不是含情脉脉。曹嵩确实死在徐州境内,曹操也确实因为曹嵩之死而进攻徐州。不过,曹操和陶谦的恩怨,并不是从这才开始的。

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会有一个错觉,即认为笑到最后的人,是绝对的主角,聚光灯从始至终都在他身上。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就是绝对的主角,开篇第一章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但实际上,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一直再换,没有人能从头站到尾。例如,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角不是曹操和陶谦,而是袁绍和袁术。

从血缘上来说,袁绍和袁术是兄弟,同父异母,都是袁逢的儿子。不同的是,袁术是嫡出,也就是正妻所生,而袁绍是庶出,是婢女出身的小老婆所生。在古代,嫡庶之分是非常严格的,虽然都是同一个父亲所生,但嫡子和庶子的身份差距,就和贵族与平民一样大。同时,正因为袁绍是庶出,所以他被过继给袁成当养子。因此有些书中说,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

袁术是嫡子,他的地位和政治资源也比袁绍好。别看袁术一直不怎么露脸,但他的地位和官职一直比袁绍高。比如,袁绍在蹇硕手下任校尉的时候,袁术就已经是河南尹和虎贲中郎将了。河南尹这个职位,相当于第一省长,虎贲中郎将中央警备团的团长。职位虽然不是很高,但位置很重要。后来,董卓控制朝政后,为了拉拢袁绍、袁术,只是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而封袁术却是后将军。

不过,袁术虽然职位高,但声望却没袁绍大,关东联军成立后,盟主是渤海太守袁绍,而不是后将军袁术,这就让袁术忿忿不平。

别看这两人是兄弟,可感情一点也不好,甚至互相仇视,袁术不服袁绍,也看不起袁绍,说他是奴婢生的。你看,袁绍后来骂曹操的时候,说他是“乞匄携养,赘阉遗丑”,袁术骂袁绍的时候,说袁绍是自己的家奴。都喜欢拿出身说事儿。

我们之前说过,袁氏一族是当时的顶级士族,其他士族中,只有和他们地位勉强平齐的,没有比他们地位更高的了。而现在东汉政权又名存实亡,天下分崩离析,袁氏兄弟都认为,天下迟早是老袁家的。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和袁术都有当皇帝的心思,袁术甚至真的当过几年皇帝。这两兄弟的共识,是天下注定是老袁家的,而分歧是,将来当皇帝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对方。

于是,袁术和袁绍就掐起来了。

当时,袁绍在河北一带,袁术在淮南一带,并不直接接触,于是就互相拉拢对方的敌人。这样一来,关东地区就形成了两大阵营。袁绍阵营的成员有兖州的曹操和荆州的刘表,袁术阵营的成员有幽州的公孙瓒和徐州的陶谦。这六个势力捉对厮杀,袁绍主攻公孙瓒,曹操主攻陶谦,刘表主攻袁术,当时打得最欢的就是他们几个。

所以说,曹操和陶谦的关系,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早就有恩怨,且积怨已深。在曹嵩死之前,曹操和陶谦已经有过两次交锋,一次是曹操帮袁绍击破了公孙瓒、陶谦的围攻,还有一次是陶谦借着兖州发生小规模叛乱的机会,和叛军合谋,一齐攻入了兖州。

但即使是这样,陶谦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在曹操的反击下,节节败退,甚至反而被攻下很多个城池。

在了解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曹嵩被害案,就清楚得多了。

在四种记载中,《吴书》的说法已经可以确定是假的了。陶谦既然属于袁术阵营,且与曹操几次交手,积怨已深,根本不可能用派人护送的方式讨好曹操。至于,到底是陶谦派人杀的曹嵩,还是手下将领擅自做主,就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分辨了。

不过,我更倾向于《后汉书》的说法,即曹嵩是走到半道上,被陶谦手下的将领擅自杀害。因为,曹嵩此前就一直住在徐州琅琊国,陶谦要杀他早杀了,而不用等到现在。不过,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陶谦之前一直不知道曹嵩就在徐州。

当然,无论真相如何,在曹操看来,这事都跟陶谦扯不开关系。

于是,曹操就新仇旧恨一起算,对徐州进行了第三、四次进攻,而且是权力出击。

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曹操这一次进攻徐州是没有悬念的。曹操本人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再加上战斗力很强的青州兵,陶谦即便想进了各种办法,也挡不住曹操的大军。曹操一路势如破竹,把陶谦都快逼出徐州了。如果不是陈宫、张邈的反叛,曹操这一次就能彻底占领徐州,而不用再等到几年之后。

曹操进攻徐州的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值得一说的是,有两个人的命运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改变。一个是后来的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一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刘备的事儿,我们下一讲再说,这里先说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幕。当时,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地方,是荆州襄阳,确切地点是隆中,所以他们的对谈才叫《隆中对》。但其实,诸葛亮并不是荆州人,是徐州人,祖籍徐州琅琊国,诸葛亮的童年是在这度过的。那么,为什么后来他会出现在荆州呢?这就跟曹操有关系了。

这一回曹操进攻徐州,干了一件非常蠢的事儿,就是屠城。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曹操这次一口气屠了好几座县城,杀死了十几万人。由此留下一句著名的话,叫“泗水为之不流”,即尸体把泗水这条河都堵上了。曹操屠杀,可能就是为了泄愤,却没想到给自己惹了一个大麻烦。

曹操这一次一路打到东海郡,离诸葛亮的家乡琅琊国已经非常近了,再加上曹操屠城的举动,让诸葛亮一家感到随时有性命之忧。这一次虽然曹操退走了,但他肯定还会再来。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很早就去世了,诸葛亮三兄弟和两位姐姐,都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害怕曹操再来,于是就带着诸葛亮一家离开徐州,前往南方辟祸。一路上,先是诸葛瑾走散,流落江东,成为日后的东吴大将军。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到了荆州后,不久就意外去世。

也就是说,曹操不仅逼得诸葛亮一家背井离乡,还害得他家破人亡。

在知道这一段背景后,我们就能回答一个关于诸葛亮的争论,为什么诸葛亮日后不投靠能力更强,实力更大的曹操?原因很简单,情感上不允许。曹操害得他家破人亡,他要再给曹操效力,和认贼作父有什么区别?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诸葛亮对曹操的态度,一直不友好。

不过,此时一心报父仇,占领徐州的曹操,想不到这一层关系,也不会预料到,他屠城的举动,会为日后统一增加一个绝大的障碍。

这就是,曹操和陶谦的恩怨,以及这种恩怨所产生的后果。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事后看历史虽然都能总结出各种必然性,但那些必然性并不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真实的历史现场是充满偶然性的。

刚才我们说到,曹操进攻徐州,改变和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诸葛亮,他逼着诸葛亮背井离乡,并且在日后走向对立面。

第二个就是刘备,如果曹操不进攻徐州,刘备可能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小军阀,成不了昭烈皇帝。

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