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豪强:反叛事件的利益逻辑

8、豪强:反叛事件的利益逻辑

00:00
16:36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三国。

上一讲中,我们说到,曹操在落魄之际,获得了一个机会。黑山军和黄巾余党相继进攻兖州,曹操先是在东郡击退了黑山军,当了东郡太守,后来又被推举为兖州牧,和30万黄巾余党对抗。

过去,我们对这件事的理解,往往都聚焦在曹操这个人身上,说他有能力、有魄力、有才干、懂军事。这些当然是事实,但有一个问题是,有能力就一定能获得机会,取得成功吗?当然不是,至少在这件事上不是。曹操占据兖州这件事,至少是三方博弈的结果,唱主角的是袁绍和兖州的地方豪族。他们一个把曹操当成代理人,一个把曹操当成对付黄巾余党的马前卒。

为什么说至少三方呢?因为,在争夺兖州这件事上,公孙瓒和袁术也参加了,只不过没掀起什么波澜而已。

所以,什么是乱世?所谓乱世,不只是英雄、军阀、诸侯间的博弈,还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刚开始的时候,曹操表面上是主角,实际上只是配角,甚至只是棋子。但要知道,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也有剧本,他也是要当主角的。

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曹操是怎么对兖州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占据的?

在当下的关系中,袁绍虽然把曹操当代理人,但他的实际控制很弱。所以,曹操首先要摆脱的是豪强的制约和控制。前面我们说过,豪强之所以对地方有更强的控制,除了他们自身的影响之外,还因为地方官员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政府的财政和军事支持,要想组建、维持地方政府和军队,就需要豪强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作为当地有影响的势力,他们对地方的控制和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外来的地方官。

简单来说,就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个问题,不仅曹操遇到过,孙权、刘备、刘表也都遇到过,这部分内容,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

既然问题的根源,是军事和财政无法独立,那么摆在曹操面前的解决办法就很简单了——获得独立的军事和财政就可以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靠曹操自己是完成不了的,的靠那三十万黄巾余党才行。

这三十万黄巾余党,其实不是真的黄巾军。黄巾起义已经是近十年前的事了,如果当时张角真的还有三十万主力军,那东汉政府即使下达了拿到军权下放的指令,也不会是黄巾军的对手。所以,这三十万黄巾余党只是接着黄巾军的旗号,最多有几个领头的是曾经的黄巾军。

实际上,这一伙人并不是起义军,而是因为,瘟疫、战乱、饥荒而产生的流民,主要来自于当时的青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北部。这一伙人不是纯粹的军队,所有的家属都跟他们一起行动,总人数加起来接近一百万。所以,他们其实就不是起义军,目的不是为了推翻政府和政权,就是要抢一块地盘,安置家人,活下去。

这样一来,黄巾余党虽然人数多,但基本是乌合之众。几番较量之后,曹操虽然打的艰苦,但最终还是击败了这伙人,令他们投降。也就是说,曹操一下子就可以控制100万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占领冀州后,一查户口,发现有三十万人,高兴得到处炫耀。三国后期,蜀汉政权的全部人口,还不到100万,只有94万左右。

100万人口能干什么?曹操的对手刘备曾说过一句话,叫“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这里,以人为本的意思,不是今天说的以服务、造福百姓为宗旨,而是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前面说过,曹操要摆脱豪强的控制,要实现两个独立,即军事和财政。而这两个独立的基础,都是人。

因此,曹操就利用这100万人,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先对30万黄巾军进行整编,从中挑选了6万人组成一支军队。因为他们主要来自青州,所以称为“青州兵”。这样一来,曹操就有了自己的独立军队。“青州兵”从始至终,只听命于曹操,曹操去世后,青州兵还发生过哗变。现在,军队有了,还差财政。

前面说过,这100万人都是流民,也就是没钱、没粮、没地、没房的无产者。而经历过瘟疫、战乱、饥荒之后,东汉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荒地。你看,一边是一无所有的流民,一边是无人耕种的荒地,若能把二者结合的话,是不是能干点事儿?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就设计了一个制度,叫屯田制。当然,屯田分军团和民屯,这里说的是民屯。

简单来说,就是先把荒地的产权收归政府,再提供农具、耕牛,让这些流民来耕种,收成按照五五或六四来分。这就相当于,曹操出资,流民出力,双方就粮食问题展开合作。这样一来,曹操就不光有了独立的财政,也有了独立的军队,已经可以摆脱豪强的控制了。

需要强调一下,这里还有个时间差的问题,曹操整编青州兵是公元192年,正式施行屯田是196年。不过,在屯田制正式施行之前,这一百万的流民也是曹操的财政来源,只不过没那么稳定而已。

你看,有了独立的军事和财政后,曹操就可以摆脱豪强的制约、控制,甚至可以反过来压制豪强,而这个现象是陈宫、张邈等人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不久之后就发生了一件事,原本支持曹操的张邈、陈宫和其他豪强,乘着曹操东征徐州的机会,一起拥立吕布,造曹操的反。

当时,整个兖州只剩下东郡的三座县城还在曹操手中,剩下几十个座城池都反叛了。可见,张邈、陈宫不仅准备充分,而且还几乎取得了其他豪族的支持。否则,不可能把曹操逼到如此地步。

过去,我们总是倾向于把这件事,解释为个人恩怨,强调张邈和曹操曾经关系多好,甚至到了嘱托后世的地步,然后又说张邈、陈宫对曹操多失望。其实,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人,包括董卓,都是聪明人,不太可能会意气用事,基本不会因情感、道义,这些比较虚的问题,而轻举妄动和进行生死对抗。其实,曹操和张邈、袁绍之间的关系,正印证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曹操原本是兖州豪强找来对付黄巾军的枪,没想到他通过对黄巾军的整编,摆脱了豪强的控制,甚至对豪强开始打压。当时有一个名士,也是豪强,叫边让。边让过去跟曹操没什么交集,也没有私人恩怨,但是在黄巾军被平定之后,边让就经常公开的讽刺、挖苦、甚至辱骂曹操。这个行为,在没有更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边让是对曹操反客为主的现状不满。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曹操为何对边让的辱骂、轻慢反应如此过激,不但处死了边让,还杀了他全家。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后来的祢衡,他不仅背地里辱骂、轻视曹操,还曾经当众羞辱曹操。对于这样的人,曹操都没有下杀手,只是把他打发到刘表那去,对于他的家人也没有为难。

所以,曹操不是一个弑杀,且意气用事的人,他杀边让,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只不过,没想到,边让之死非但没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反而打草惊蛇,让张邈、陈宫下定了反叛的决心。于是,才有了前面说的,整个兖州几十个县,只剩下东郡三座县城还在曹操手里的情况。

而东郡,正是曹操在兖州最早的根据地。

这里顺道说一下吕布。对于吕布,大众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极致推崇他的武力,于是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和“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另一方面,又唾弃吕布的小人行径,在丁原手下时杀丁原,在董卓手下时杀董卓,后来走投无路被刘备收留,居然趁机夺了徐州。在历史上,这两个方面,基本都是事实,只不过没有《三国演义》说的那么夸张而已。

不过,事实虽然是事实,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吕布天性忘恩负义就能解释的。简单来说,吕布这个人,一生都被人轻视,表面上好像一度站在舞台中央,实际上就是被人的棋子。吕布这个人武力值确实很高,所以也有些名气,史书上说他“以骁武给并州”。武力值高,表面上看是好事,实际上它给吕布带来的都是负资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吕布太过突出,以至于其他人只看重、认可和利用他的武力。比如,丁原名义上非常看重吕布,但实际上只让他当了个主薄,也就是秘书。你想,一个武力过人的人,居然没有当将军,只当了个秘书,这不是大材小用嘛!当然,主薄的权力大小其实很暧昧,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是,让吕布当主薄,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实际上,丁原应该就是把他放在身边,主要起到护卫的作用,因为他骁武嘛!所以,董卓没用多少手段,就让吕布背叛了丁原。而吕布和董卓,虽然有父子的名义,但实际上也就是把他当成贴身护卫,甚至干脆让他负责府邸的守卫。说白了,吕布在董卓手下就是个保安队长。不然,他也没有机会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这个侍婢就是《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原型。

你看,吕布虽然杀了丁原,立了大功,但在董卓这里,依然不受重视,连董卓手下的将军都敢给吕布穿小鞋,甚至扬言要杀吕布。有一次,吕布因为一点小过失遭到董卓的斥责,董卓光骂还不过瘾,甚至将手中利器投向吕布。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布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后来王允一挑唆,吕布就背叛董卓了。

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王允一心想拉拢吕布做内应,吕布有些犹豫不决,说了一句:奈如父子何!你看,吕布还是想念一点父子之情的,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王允接下来的话很重要,他说:今忧死不暇,何为父子?意思是,你醒醒吧,你继续跟着董卓的话,命能不能保住都两说,还谈什么父子之情。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吕布在董卓手下的处境究竟是怎样的。

后来,吕布帮助王允杀了董卓,这是大功一件,总该获得重视了吧。但王允只是表面上对他很推崇,暗地里就当他是一个打手,用史书上的说法,叫“以剑客遇之”。后来,董卓死后,手下李傕、郭汜等人围攻长安,把吕布赶了出去。之后,吕布就是一路颠沛流离,到哪都让人看不起。注意,这种看不起,跟道德品质无关,就是纯把他当打手。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人,陈宫和张邈会真心辅佐吗?当然不会。

陈宫对张邈说的很清楚: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亦足以为人豪……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里的“权”字,是暂且的意思。说白了,还是把吕布当成打手。当初,陈宫、张邈让曹操当兖州牧,是为了让他对付黄巾军,如今让吕布当,是为了让他对付曹操。

不过,吕布虽然个人武力值很高,却不善于军事,经历了几番较量后,让曹操在仅有三座县城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夺回并彻底控制了兖州。战败后的吕布和陈宫,只能被迫逃亡。

这就是兖州事件的底层逻辑,而在经历这次事件后,曹操至少完全改写了陈宫、张邈的剧本,成为了兖州的主角。至于袁绍的剧本,虽然迟早还要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前面说到,兖州事件是曹操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事件。这个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他率主力征讨徐州造成后方空虚。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在兖州没有完全安定的情况下征讨徐州?他和徐州又有什么过节?下一讲,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