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我们主要讲了曹操和陶谦的冲突。
曹操和陶谦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阵营。曹操是袁绍一派的,而陶谦则和袁术结盟,双方此前至少进行过两次交锋。曹嵩在徐州境内被害,只是这个背景下的一次意外。曹操认为既然和陶谦是敌对关系,曹嵩继续呆在徐州始终不安全,因此让他迁往兖州,结果半道上发生了意外。陶谦手下可能是见财起意,也可能是报复曹操,总之擅自杀了曹嵩一家。至于为什么推断陶谦不知情?上一讲已经详细分析过了。
当然,不管真相如何,站在曹操的立场,他和陶谦是既添新仇,又有旧怨。于是,先后两次大举进攻徐州,甚至还下令屠城。
结果,曹操的这一举动,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昭烈皇帝刘备,另一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的内容,上一讲已经讲过了,这一讲来说一说刘备。
前面说过,刘备出场很早,黄巾起义爆发时,他就利用军权下放的机会,招募了一支几百人的军队,成为一个小军阀。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是主角,开篇第一章就叫“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不过,在历史上,刘备大多数时候,连配角都算不上。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刘备凭军功当了个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后来,东汉政府也意识到了军权下放的危害,开始清退小军阀出身的官员,派督邮去清查。面对督邮的刁难,刘备一气之下,鞭打了督邮,辞官投奔了公孙瓒。刘备和公孙瓒有同门之谊,都求学过大儒卢植。但是,公孙瓒并没有多重视刘备,只是让他去平原县当县令,后来升为平原相。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备,跟吕布一样,不受人重视,就连刘备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有多大名气。有一次,北海相孔融被黄巾余党包围,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吃惊的说:孔融居然知道世间有刘备这么个人。其实,刘备所在的平原县和孔融所在的北海郡并不远,400多里,知道他很正常。
按照正常的进程,刘备会一直跟着公孙瓒,直到公孙瓒败亡。然后,或战死,或投降。
但刘备有个特点,叫“不久居人下”。一旦有更好的机会,或者识别出,这里有危险,刘备就会离开旧主,投奔新主。稍微统计一下,就不难发现,刘备“背主”的次数和吕布相当,甚至可能多于吕布。不过,次数虽然多,刘备却有两点和吕布不一样。第一,刘备比吕布厚道,背主不杀主。第二,吕布投奔董卓和投靠王允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在集团中更有权势。而刘备之所以会不断的“背主”,是因为他和曹操一样,想当主角,而不是配角。
刘备第一次背主,就是舍弃公孙瓒,投靠陶谦。
过程是这样的。面对曹操的进攻,倾全力进攻,陶谦抵挡不住,只好向公孙瓒手下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平原国正好属于青州。于是,田楷带着县令刘备一起支援徐州。陶谦虽然是一方军阀,但不擅长军事,尤其缺乏领军大将。因此,陶谦非常想拉拢刘备,刘备一到徐州,陶谦就给了他4000丹阳兵。
要知道,丹阳兵可是一支闻名天下的军队。丹阳是个地名,在今天安徽、江苏、浙江交汇处,包括杭州和南京。现在,这一地区是文化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但在汉朝,这里可是出精兵的地方。西汉时期有个名将叫李陵,是李广之孙。李陵曾经带五千精兵深入大漠,和数万匈奴骑兵遭遇,且战且退。最终李陵虽然兵败,但杀伤的敌军至少有两三万人。之所以会有如此战绩,除了李陵的军事素养外,5000步兵的素质也很重要。而这5000人,大部分都来自丹阳。
在三国时期,丹阳兵更出名了,连袁术都说此处是“精兵之地”。当时,很多军阀都在这里招募过军队,其中就有曹操。不过,丹阳兵虽然勇猛,但也有个缺点,不好管,经常哗变。曹操就经历过一次丹阳兵哗变,他的军帐都被士兵烧了。
刘备后来也在这一点上吃了大亏,具体是什么亏,我们后面再说。
所以,4000丹阳兵虽然不多,却足以证明陶谦对刘备的重视。对于这种重视,刘备也很干脆,直接脱离田楷,投靠陶谦。这没什么义气不义气,公孙瓒既然不重视刘备,就不能指望刘备会死心塌地跟随他。 至于,刘备和陶谦还是互相利用,还是心心相惜,则无关紧要。
不过,这个时候的曹操实力已经很强了,刘备和丹阳兵组合在一起也不是对手。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屠城事件了。如果,没有陈宫、张邈的反叛,刘备可能只有屈从于曹操,或者投奔他人了。因此,曹操退兵完全是刘备的运气。
这一时期,刘备的好运不止这一次。不久之后,陶谦突然病死,据说临死前点名让刘备继任。于是,刘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郡守到州牧的逆袭,从一个马仔变成了一方军阀。
可是,完成这么大的逆袭,真的只是因为刘备幸运吗?当然不是!这背后,有很深的权力博弈。
陶谦不是谦谦君子,他也乱世军阀之一。同时,他虽然历任徐州刺史、徐州牧,却不是徐州人,是扬州人。扬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淮河以南,湖南以东的地区。前面说过,东汉社会普遍存在掌控地方人力、武力、财力的豪强,徐州也不例外。外来的官员,即使是州牧想要在此立足,也必须和他们合作才行。比如,比如曹操和刘表。当然,不向豪强妥协也行,前提是有足够的实力压制他们,陶谦就是一个有实力的人。陶谦不只是扬州人,而且是扬州丹阳人,他手里有一支丹阳精兵。从这一点来看,陶谦应该也是豪强,否则哪来的招募招军队的能力。同时,陶谦的妻子也不是一般人,是苍梧太守的女儿。
所以,陶谦任职徐州,不是简单的调任,而是丹阳豪强压制徐州豪强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三国志》才说陶谦”背道任情“,不重用徐州本地的名士,亲信一些外来的小人,比如曹宏和笮融。也就是说,徐州内部,有很严重的分歧和对立,不是铁板一块。
这,才是刘备的机会!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片段,叫“三让徐州”。情节是这样的:陶谦病重,认为自己时日无多,想让刘备继任徐州牧。陶谦让了三次,刘备推辞了两次,最终推辞不过,才接受。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禅让制,即传贤不传子,很让人动容。那真实的历史是不是这样呢?表面上看,是这样。《三国志》的记载是:陶谦病重期间,对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于是,陶谦去世后,在糜竺的支持下,刘备成了新的徐州牧。
你看,跟《演义》的情节差不多吧,只不过没有三让而已。
但是,别急!注意一个细节,“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这句话是糜竺转达的。他有没有可能说谎呢?有!而且可能性极大!为什么这么说?前面说过,陶谦是外来势力,与本地豪强是对立关系。糜竺恰恰就是徐州豪强之一,势力非常大。根据史书记载,糜氏几代人从商,积累道现在,光家奴就有上万人,财产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糜竺虽然在陶谦身边任职,却暗地里和陶谦是对立关系。
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陶谦即使有临终遗言,嘱托的人也应该是许耽、曹豹、曹宏、笮融这些亲信,而不是糜竺。方诗铭先生就说:陶谦病危之际的“遗命”,并非真实,而是出自糜竺的伪托。也就是说,糜竺假传陶谦的遗命。目的当然是借助刘备的力量,压制陶谦的遗留势力。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刘备和糜竺才一直非常要好。
后来,刘备占据益州时,封糜竺为安汉将军,地位比诸葛亮还高。荆州事变时,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靠了东吴,害死了糜竺也没有受到牵连。
除了糜竺之外,还有一位徐州豪强也支持,就是陈登。
陈登的势力比糜竺还大,祖上几代人都是太守,叔父陈球甚至做过太尉,在士族中属于中上级别。陈登对刘备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成就大事的好机会。徐州地广物博,人口百万,你就委屈一下,当个州牧吧。对此,方诗铭先生认为,陈登这是代表豪族势力,将徐州授予刘备。换句话说,刘备当上徐州牧,不是因为陶谦的信任,而是因为徐州豪强的支持。
你看,真实的历史,是不是比小说、影视剧还要精彩和凶险。
听到这,你是不是认为,徐州的纷争该告一段落了?别急!这场斗争还有下文呢。
刚才说过,陈登、糜竺支持刘备,是为了陶谦的扬州势力。比如,曹豹、许耽、笮融、曹宏等。陶谦死后,这些势力虽然被压制,却没有被消灭。他们表面上服从,暗地里时刻都想反扑。不久之后,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吕布。
吕布被曹操击败后,逃到了徐州,被刘备收留,安置在小沛这个地方。同时,陶谦和袁术是结盟,徐州属于袁术势力。刘备继位后,不再与袁术合作。于是,袁术就大举进攻徐州。刘备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率兵应敌。这下,扬州派就有可乘之机了。曹豹和许耽勾结吕布,击败张飞了,侵占了徐州,还囚禁了刘备的妻子。
刘备被断了后路,又被袁术打败,只好撤退,回去求吕布。吕布也没把事情做绝,送还刘备的妻子,把它安置在小沛。
于是,徐州再一次易主,吕布也再一次反叛。
你看,无论是兖州还是徐州,表面上是刘备、曹操、陶谦、吕布这些人的争斗,实际上都是豪强在博弈。兖州有陈宫、张邈,徐州有糜竺、陈登。不过,刘备和曹操虽然一时受豪强的制约和操控,最后都摆脱了他们,成就了霸业。吕布就可怜了,从丁原、董卓到王允、陈宫,再到曹豹、许耽,一直被人当枪使,最终死于非命。当然,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吕布还是一方军阀,刘备也暂时保住了家庭和姓名,徐州的博弈也算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听到这,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
徐州这边,既有糜竺、陈登起义,又有曹豹、许耽反扑,还有袁术觊觎,打得一团乱麻。可是,这段时间,那个最想占据徐州,和吕布最有仇的曹操,却一直没插手。我们来看一下时间,194年陶谦去世,195年吕布占据徐州,而曹操是197年才再次进攻徐州。也就是说,曹操和徐州之间有长达三年的空档期。这三年曹操到底在干什么?
简单来说,曹操在做一件大事,这事要做成了,他就能改写袁绍的剧本,成为真正的主角。
这件大事究竟是什么?我们下一讲再说。
哈哈
哈哈
首点赞会召唤出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