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我的叔叔于勒》:困顿世界里的温情

第十七讲|《我的叔叔于勒》:困顿世界里的温情

00:00
18:12

课本内外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郦师点拨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就显示了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而莫泊桑的这篇小说却完全不同,叔叔于勒的故事其实是隐藏在哥哥菲利普一家的故事之下。小说是讲故事的,但同样是讲类似的主题,甚至于类似的情节,不同的作家却能为我们展示出不同的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那看似平实的叙述之下潜藏着丰富且多层次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时空和国界的情感。

 

阅读这篇小说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着重注意:

第一点,究竟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第二点,这篇小说是靠什么推动情节的发展的?

第三点,小说常见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这篇小说有着非常巧妙的构思,它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上都存在着明和暗两条线。课文从描写自己一家的生活起笔,写了一家人生活的窘困,而于勒叔叔的影子也就在一家人的生活中浮现了出来,并因为他让大家充满希望的两封信,于勒叔叔就由一个浪子变成了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

 

很显然,那两封信仿佛两只有魔力的手在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使得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未来的生活绸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这两封信其实也暗藏了玄机,而同时信的作用也在继续发酵,难以确定的二姐的婚事在于勒叔叔的信的催化下有了眉目。为了庆祝,菲利普全家以及女婿有了一次出游。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们在船上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面对父亲的疑惑和猜测,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啦”,这三个字仿佛电闪雷鸣一般,撕裂了菲利普夫妇的心,他们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菲利普夫妇是当时小市民阶层的典型代表。当时的法国不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而且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困窘的生活面前,人性面临着重要的考验,所以对人性进行描写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关于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作者刻意用一种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从中描写出若瑟夫看到父母亲的行为做派,以及叔叔于勒的尴尬人生!叔叔于勒的欺瞒不仅仅是刻意的欺瞒,菲利普夫妇的惊慌失措也并非简单决绝的寡恩薄情。

 

菲利普夫妇固然势力,其实也有情有可原之处。他们一家生活拮据,勤俭多日,虽然遗产被于勒大大占用,但做哥哥的也只是按照惯例行事,困顿的他们期盼生活,也心怀梦想,希望发了财的于勒会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于勒的来信就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于勒是可恨的。但于勒的心中尚未泯灭人性中的善良,他也希望能够赔偿他哥哥的损失。虽然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但他还是回到祖国,并在离家乡很近极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船上当水手,可见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心系家园,想和亲人进一些。菲利普选择不相认,内心痛苦;于勒不相认,内心其实也很痛苦,他们共同的悲剧在于面对亲情和亲情的矛盾时,找不到维持生活天平平衡的支点。某种意义上,从小若瑟夫的角度描写,父母的表现越失常,其实反映出他们的痛苦也就越深。

 

父亲有一句话“我早就看出来了”,说明菲利普先生早就怀疑于勒,但又不是那么肯定。其实他们是心存幻想,把于勒作为美好人生的一种假象,所以若瑟夫的十个铜子的小费便是悲凉生活中的一抹温情的亮色,也有意无意地暗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这篇小说的标题叫《我的叔叔于勒》。

 

课文中的故事,在原作的基础上是有删减的。小说原作其实还有一个开头和结尾,有两个“我”,产生多重视角的转换。第一个“我”是故事的叙事者;第二个“我”是长大后的若瑟夫的同伴。原作的开头,若瑟夫长大后的同伴“我”因为若瑟夫给一个穷老头五法郎银币而感到诧异,于是若瑟夫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视角又进行了转换,以小若瑟夫作为主人公的“我”的视角再加以叙述。

 

原作的结尾又转回到成年若瑟夫的视角。这样一种特别的手法,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小若瑟夫的眼睛去看待故事中各个人物的表现,获得强烈的在场感和真实感。而在通过成年若瑟夫的视角转换,表现了成年后的若瑟夫依然怀有一颗仁爱的心,更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的意蕴。

 

此篇小说的题目除了强调这是用一个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还暗含了作者对于家庭伦理、人情的思考,在客观呈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人性中善的存在。

 

菲利普夫妇固然令人可鄙,但其中却也有无奈之处。因为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所以用孩子的视角,作者就不仅仅是一种批评的视角,就不是站在那种全知的上帝视角,居高临下去看待世界万物了。

 

除了情节的巧妙设计,莫泊桑也有着娴熟的表达技巧。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外貌,可谓出神入化,里面中的菲利普夫妇、于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若瑟夫是抛弃世俗功利,充满亲情的小天使,对势利也反感不满,有真切的同情心、。小若瑟夫面对狼狈的于勒,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种呼唤就是作者本人的心声,二者融为一体,那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希望的寄托。

 

此外,关于女婿,写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你看不到一百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摹出一个人的形象!

 

所以通过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思之巧随处可见。莫泊桑的小说其实没有坏到极点的人,但都是有着私心,有虚荣心,可又在生活中继续磨练的真实的人。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注意本篇课文中的时间表达,其中既有虚指的"当初"、”当时“,又有实指的”两年“、”十年“,要知道这绝不是随意书写。在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项链》里也有一个”十年“,同学们可以找来对比一下,细细揣摩莫泊桑的文风,都有什么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徐徐山里风

    一下想到先生前日博文中的一句“我们因现实而现实。”印象最深刻的是吃牡蛎那段,“我”的爸爸看见漂亮太太吃牡蛎高贵优雅的样子,便要买给孩子们吃,妈妈嫌贵,便说如何如何……文章写尽小人物的虚荣。《项链》中的女主人也是爱慕虚荣,借了项链,丢了……千辛万苦挣钱买了一条还给项链主人,被告知所借是假的~对于虚荣心的描写,莫泊桑太犀利了。

  • 声声起

    世界是万事万物的纷繁体,人性中的善恶是永远存在的,多一些善良,给人多一点温暖,你也就同样得到多一些。

  • 凝香微露

    郦老师,我们今天老师讲了《送东阳马生序》,老师要求我们把它背下来。我读了几十遍都背不下来。可是我每次要背的时候都要看翻译,那请问郦老师文言文怎样可以让我们这些学生即好背又好理解呢?因为班上的有些同学都是死记硬背。 请郦老师告诉方法和技巧。谢谢!

  • 15852607cvh

    郦波老师,辛苦了!想问老师,这篇小说到底谁是主人公呢?如果从反应当时社会人情在经济困顿时的扭曲角度看,应是菲利普夫妇;但从反应社会中有人性的温情来看,似乎应是小若瑟夫。请郦波老师帮助解惑,谢谢!

  • 一夕冬至

    先生您辛苦了。感谢您的提醒,我才留意到,之前简单粗暴的给菲利普夫妇贴上“贪慕虚荣,淡泊亲情,嫌贫爱富”的标签,实在是太武断了。尤其是您提示的,当时的法国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可以从作品中以小见大,去体会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特点。非常感谢您!

  • k4017ed9llx4prkzumyg

    很喜欢俪老师的课

    WindFall 回复 @k4017ed9llx4prkzumyg:

  • five月铃兰

    失眠,一点都不困,刚好有先生的课听……多么感动又复杂的心情

    five月铃兰 回复 @five月铃兰: 先生读、讲的好有感情,把听者简直带入了这篇文章里,不像在听、像是在经历这个叙述过程……好老师就是这般骄傲……给先生点个宝石赞👍💎辛苦了!我们爱您🌳🎐

  • 宋小竹创意写作课

    含泪听完。

  • 小乐娟儿

    郦老师,铜臭中臭应读什么音?臭的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求解,谢谢

  • 听友138991316

    背景音乐太多余了,影响听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