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权:外戚和宦官的百年恩怨

3、皇权:外戚和宦官的百年恩怨

00:00
17:31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中,我们集中回答了一个问题:军阀是怎么形成的。面对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政府不得不开放军权,让各地方官员、豪强自行募兵,对抗黄巾军。这么做的结果是,起义虽然被平定,但政府也失去了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大小军阀就此形成。

不过,军阀形成后,天下却没有立即分崩离析。这是因为政府还有一定权威,军阀不敢公然独立,谁独立谁就是众矢之的。我们可以把东汉社会比作一间房子,军权是四周的墙,中央政府是主梁。现在,墙塌了,主梁还在,房子一时半会还不会垮。

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那根主梁究竟是怎么塌的?

让我们把时间锁定在公元189年。这一年,雒阳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外戚何进和宦官集团进行了一场火并。过程是这样的,何进因何太后召见,进了皇宫,结果中了宦官的埋伏,死于非命。接着,袁绍、曹操等人又率人进攻皇宫,把宦官赶尽杀绝了。也就是说,这场火并的结局,是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双双消亡。要知道,这不是外戚和宦官第一次火并,此前几乎每一代皇帝都要发生一次。

奇怪,从身份上来说,宦官是皇帝的近侍,外戚是皇后的父兄,这两伙人别说八竿子打不着,就是九杆子也打不着啊!为什么他们要一再火并,要分个你死我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能只看他们的具体恩怨,要从他们在权力结构中为位置说起。

在本质上,外戚和宦官的权力都是皇权的延伸。但不同的是,宦官只能是皇帝的附庸,而外戚却可以成为皇帝的对立面。在中国历史上,外戚掌权基本上是汉朝特有的现象,其他统一王朝最多是皇后、太后干政,比如西晋贾南风、清朝的慈禧太后,而没有外戚独立干政的现象。汉朝外戚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有更换皇帝的,比如霍光;有废掉皇帝的,比如王莽;有谋害皇帝的,比如梁冀。

为什么外戚的权力可以大到如此程度?

在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汉朝形成了三股的政治力量,分别是功臣,比如韩信、英布等等;宗亲,比如刘濞、刘肥等等;外戚,吕产、吕禄等等。后来,功臣被刘邦除掉一部分,又自然死亡一部分。宗亲则在七国之乱后逐渐没落,只剩下外戚还在活跃在权力中枢掌权。不过,后来的外戚不再是吕氏。有窦氏,比如窦婴;有卫氏,比如卫青;有王氏,比如王莽……总之,基本上是一代皇后有一代外戚。

外戚可以频繁上位,首先是因为皇后或太后的关系——娘家人更值得信任。同时,对于皇帝来说,外戚也很好用,关系上他们比一般的大臣更亲近,却又不像宗亲那样有争夺皇位的资格。因此,汉武帝北伐匈奴时任命的主帅基本都是外戚,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不过,汉武帝只看到外戚有益的一面,却没想外戚还有有害的一面。在身份和权力上,外戚有相应的独立性,并不完全是皇权的从属和附庸。外戚有机会侵蚀、胁迫甚至压制皇权。

你看,面对汉武帝这样牢牢把控皇权的皇帝,即使像卫青这样有能力,有声望的外戚,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而汉武帝之后的皇帝,都没有如此魄力,外戚势力得以逐渐做大。

到西汉末年,天下大权基本都掌控在王氏一族手中,最终出现了王莽篡汉的事件。

到了东汉,外戚的权力更加稳固,从第三位皇帝开始,几乎每一朝都有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比如窦宪、邓骘、阎显等等。这些外戚有两个特点,第一,在当朝皇帝时期权倾朝野;第二,新皇帝即位后很快被诛杀。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当朝皇帝在位时,对自己的岳父和舅子们比较信任和放心,外戚虽有权力,但基本比较服从,不会过界。但新皇帝继位后,他和上一代外戚的关系就很疏远了,双方开始对立,最终爆发冲突。结局是,新皇帝除掉上一代外戚,扶植新一代外戚。

你看,汉和帝干掉汉章帝的舅子窦宪,扶植自己的舅子邓骘。汉安帝又干掉邓骘,扶植自己的舅子阎显。汉顺帝时期,阎显被干掉,顺帝的岳父梁商被扶植上位。

这是外戚的权力来源,以及他在结构中的位置。

而作为皇权的从属,宦官虽然在翦除外戚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不是主力,没有形成固定的政治力量。宦官真正形成集团,走上政治舞台,是从汉桓帝时期开始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了一段著名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桓灵”指的是汉桓帝和汉灵帝。

我们先来说汉桓帝。

前面说过,汉顺帝时期,阎显被除掉,梁商上位。梁商这个人的能力和官品还不错,做人很谦逊,对权力的运用也很克制,顺帝很满意。于是,梁商死后,顺帝让他的儿子梁冀接替了权力和地位。汉顺帝在位时,梁冀还很老实,可汉顺帝一死情况就不一样了。

汉顺帝英年早逝,只活了29周岁,留下一个一岁多的太子。太子年幼,无法掌控朝政,亲生母亲又去世了,所以对梁冀没有任何威胁。在加上皇太后是梁冀的妹妹,梁冀就肆无忌惮起来,嫣然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一年后,新皇帝又病死了,大臣们从宗亲中找了一个九岁的孩子继位,就是汉质帝。

梁冀原本以为,汉质地只是个孩子,而且没有任何政治见识和根基,于是越发猖狂。结果,汉质帝虽然年幼,却什么都知道。一次上朝时,估计梁冀实在太过分了,汉质帝当众指着他说:“此跋扈将军也。”就是“飞扬跋扈”的“跋扈”。结果,这句话让梁冀觉得,汉质帝不会老老实实当傀儡。于是,就把小皇帝给毒死了。接着,梁冀又从刘氏宗族中找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皇帝,就是汉桓帝。

你看,梁冀的权力虽然是汉顺帝赋予他的,但他已经完全超越皇权。同时,他也完全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和皇帝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桓帝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处处被人监视,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只有进到厕所里面,才能暂时摆脱监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桓帝很难找到对抗梁冀的助力,最终只能向身边的宦官求助。有一次桓帝上厕所的时候,把心里话对身边的宦官说了,让他们想办法除掉梁冀。然后,五位宦官通过一番运作,成功将梁冀势力消灭。从此以后,宦官集团的势力达到巅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控核心权力。

这才有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小人,远贤臣”那一番评价。

从客观上来说,桓帝宠信宦官是事实。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桓帝他在梁冀的控制下随时有丧命的危险。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不在是睥睨天下的存在,而是成了一个高危职业。他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全,怎么可能还会想到天下。和外戚不同,当时宦官必须依附于皇权,不可能独立,所以对皇帝忠心耿耿。汉桓帝不信任他们,又能信任谁呢?所以,对于东汉的衰亡,汉桓帝固然有一定责任。

但如果我们指责他的个人行为,而看不到背后的历史现实,于事无补。

汉灵帝同样如此。

汉灵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张常侍是张让,赵常侍是赵忠,都是宦官。站在旁人的角度,一个皇帝居然称宦官为父母,简直恬不知耻。但汉灵帝自幼丧父,十几岁便入宫继位。他本来就是在宦官的围绕、陪伴下长大的,称张、赵为父母其实很正常的情感表露。就像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的那样:“皇帝也是人而并非神,即使他的意志被称为‘圣旨’,也并不是他的判断真正高于常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皇帝,就要求他们拥有超越正常人的理智和判断力(我们可以要求,但实现不了)。桓灵二帝固然可恶,可他们并没因成为皇帝而占到多少便宜,相反他们也是牺牲品。

注意,说这些不是要提桓、灵开脱,而是说明除了个人作为之外,历史还有更深的层次。

在了解这些层次之后,再来看何进和宦官的火并就清晰多了:何进和宦官的斗争,并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也不是个人恩怨的结算,而是对皇权的争夺。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灵帝原本对外戚是严加防范的。何进原本只是将作大匠、河南尹,相当于建设部长和省长,职位虽然不低,却和梁冀、阎显这些人没法比。那他怎么成为大将军的呢?是因为黄巾起义。唐周告密后,雒阳城内的内应都是何进抓捕的。再加上面对黄巾军,汉灵帝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于是就任命何进为大将军,负责守卫雒阳。这样,何进才掌握政府核心权力,他和汉灵帝及宦官集团的对立也从此开始。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母亲是何皇后,次子刘协,母亲是王美人。汉灵帝原本就偏爱王美人,再加上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了。所以,灵帝对刘协既有一分偏爱,又有一分愧疚,想把皇位传给他。可这个时候,刘辩的舅舅何进已经是大将军了,手握重权。如果灵帝强废长立幼,必然会遭到何进对抗,甚至是反叛。于是,汉灵帝想先除掉或者压制何进。

他另立了一个军事组织,我们可以称之为“西园禁军”,由八个校尉统领,为首的是大宦官蹇硕,其余七人都归他管辖,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曹操和袁绍。

“西园禁军”声势和权力一度非常大,甚至压过了何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何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屈从汉灵帝,要么孤注一掷,正面对抗。没想到,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汉灵帝突然去世了,临死前嘱托蹇硕扶保刘协继位。蹇硕为此也制定了计划,他想趁着为灵帝吊唁的时候,在灵堂上除掉何进,然后拥立刘协。结果,何进识破他的计划,没有去吊唁,刘辩才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刘辩继位后,蹇硕还不死心,结果被何进除掉,这一段立储之争才暂时落下帷幕。

注意,这个时候刘辩只有14岁,没有权威,也无法掌控皇权。能够带行皇权的,是何进和宦官集团。何进除掉蹇硕后,觉得张让、赵忠的人依然是潜在威胁,想要斩草除根,双方进一步发生火并。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又被袁绍等人除掉。就这样,外戚跟宦官这两个长期对抗的权利集团,双双消亡。再加上刘辩年幼,没有皇帝的权威,无法行驶皇权,那根支撑东汉社会的主梁也摇摇欲坠了。

当然,这种情况,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契机。

外戚和宦官,两个操纵皇权的集团都不在了。这时候,如果君臣一心,平稳过度的话,东汉社会还不会分崩离析,那座房子也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但就在外戚和宦官双双消亡的同时,另一个突然闯了进来,二话不说,一脚将主梁踢倒,彻底引爆了了军阀割据的现实。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上一讲开篇提到的董卓。

那么,问题来了,董卓为什么要这么干?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董卓到底是怎么想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刘学习

    讲的非常不错

  • 周瑜吃鱼

    闲暇时间就来听一听,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