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摇曳生姿的舞曲

一首摇曳生姿的舞曲

00:00
19:52

| 作品:

《小步舞曲》

Minuet in E from String Quintet, Op.13 No.5

| 作曲家:

博凯里尼 

Luigi Boccherini


之前我们的栏目中介绍了一些小提琴的作品。小提琴在乐器当中属于弦乐,弦乐家族有很多成员,比较主要的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还有低音提琴。它们按照顺序个头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低,这些都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离不开的组成部分。

中提琴和小提琴在形状上差不多,演奏方法也差不多,都是架在脖子上来演奏,只是中提琴的个头(也即形制)比小提琴要稍微大一点,声音也稍微低沉一些,也有中提琴的独奏曲,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提琴的演奏方法与小提琴不一样,个头太大,所以不能架起来演奏,而是戳在地上,低音提琴比大提琴更大,所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有琴脚,其实就是伸出来的一根棍,可以戳在地上来演奏。现在的舞台上有时会有专门戳琴脚的东西,能让琴可以戳住,但早期的时候没有这个,所以有一些复古的演奏家为了还原当年的演奏状态,就故意地不用戳琴脚的装置,搞得自己演奏起来也很吃力,因为他得把这个琴固定住,同时手上还得演奏,所以是很吃力的,我觉得这有点自己难为自己。低音提琴比大提琴的个头还大,大提琴起码还可以坐着拉,可以坐在正常的椅子上,可低音提琴要么就是站着拉,要么就是坐在一个比较高的椅子上拉,大家以后在乐队里可以关注一下,演奏低音提琴的演奏员和演奏大提琴的演奏员他们坐的椅子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些提琴家族的成员们的音色都是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会对它们的音色有不同的感受与偏爱,比如有的人可能喜欢小提琴的明亮,像是女高音的声音;有的人则喜欢大提琴,觉得比较低沉,而且大提琴作品通常会给人一种比较忧郁的感觉,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大提琴曲。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个大提琴家以及他的一部作品。


博凯里尼(Luigi Boccherini)


这个大提琴家叫作博凯里尼(Luigi Boccherini),可能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不是很熟悉。这是一位意大利的大提琴家,他生于1743年,逝世于1805年,我们可以对比和他时代差不多的作曲家海顿(Joseph Haydn),海顿生于1732年,逝世于1809年,比博凯里尼出生的早,去世晚四年。时代差不多的还有莫扎特(Mozart),1756~1791,贝多芬(Beethoven)比他们都晚一些,是1770~1827,也就是说博凯里尼所处的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是古典音乐里面的一段时间,在浪漫主义之前,主要指的就是18世纪这一段古典音乐的发展形态,进入19世纪就是浪漫主义了。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博凯里尼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所以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形式,那个时代的样子,但他是一个大提琴家,所以我们学钢琴的话就几乎没有他的作品。博凯里尼也是一个对大提琴演奏有很大贡献的人,很多大提琴的演奏法都是由他首创的,他的创作也基本都是集中在与弦乐有关的领域,特别是四重奏、五重奏、三重奏这种形式,大量的作品都是这些。所谓“重奏”指的就是几样乐器同时的演奏,注意是“重奏”,所以各个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部,三重奏三样乐器,四重奏四样乐器,五重奏五样乐器,就是这样。

通常我们说的四重奏就是两把小提琴再加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五重奏就有可能是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或者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都有可能。我们有时候还会听到钢琴五重奏,那就是其中的一件乐器是钢琴,也即钢琴加两把小提琴加一把中提琴加一把大提琴,这就是钢琴五重奏,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博凯里尼写的主要都是这样的作品,所以其涉及到钢琴的基本上都是这种重奏形式,钢琴独奏基本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也是所谓术业有专攻吧,他大概也不太会弹钢琴,不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本身也是钢琴家,而博凯里尼是一个大提琴家,所以他就写自己擅长的,也写的非常非常不错。


室内乐(Chamber music),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重奏的演奏形式,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室内乐”的表演形式,因为曾经有朋友对这个词不是很熟悉,其实很多人都对这个词不熟,甚至还有人从字面意思上以为在屋子里演奏的音乐就叫室内乐,而在户外演奏的就不是室内乐,其实不是这样。室内乐主要是指这种规模比较小的,与其相对的是大型的编制的管弦乐、大型的歌剧,甚至于大型的宗教音乐等等。所以对于室内乐到底包含什么的界定也不是非常的清楚,有一些声乐作品、艺术歌曲也可以划为室内乐的范畴。总之,这些弦乐几重奏一定是属于室内乐的,欣赏室内乐是一种更为私密的、过去经常是在家庭里进行的这种演出活动,几件乐器在一起就表演了,也是很温馨的感觉。

博凯里尼的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他是意大利人,但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他全都去过,四处演出,被聘为宫廷乐师,有很辉煌的时候,比方被一些皇帝或者贵族看重,就把他聘为宫廷乐师,可是皇帝一死他又得去找新工作。博凯里尼去世的时候是比较凄凉的。这样一个作曲家写下了大量的室内乐作品,其中有一首是他的五重奏里的一个乐章,流传到今天依然是一首大名曲,所以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是作品一出来可能会觉得在哪里听过。

博凯里尼对弦乐四重奏、五重奏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海顿可以说是弦乐四重奏是奠基人,将弦乐四重奏固定成今天这种四个乐章的形式,但其实比海顿还早一点让弦乐四重奏成型的是博凯里尼,他可以说是在海顿之前就已经让弦乐四重奏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四个乐章:快板乐章、慢板乐章、一个小步舞,再一个快板乐章,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大家应该注意的到,第三乐章通常都是小步舞曲。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就是其一首弦乐五重奏里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小步舞是一种来自宫廷的舞蹈,所以它是非常非常节制的,我们可以将其与我们听过的圆舞曲对比一下。圆舞曲相对小步舞就相当的热情奔放,虽然小步舞也是三拍子,但从音乐里就能听出它那种身份、修养、节制与内敛的感觉,小步舞当时是宫廷社交的一种舞蹈。

这首《小步舞曲》是博凯里尼的《A大调小步舞曲》,它如此的有名以至于被改编成了多种版本,其中也有改编成钢琴版的,而且改编了好多个版本,有比较中规中矩的,就按照原来博凯里尼写的那样改编;也有的加花,变得更丰富更华丽。我们的《汤普森钢琴教程》里就收入了这首小步舞,当然用的是改编得比较中规中矩的那个钢琴版。这首小步舞曲的演奏速度写的要求就是“小步舞的速度”,到底多快多慢他没说,因此要熟悉小步舞的那种风格,所以它不会像有的圆舞曲那么快那么疯狂那么热烈,而是情感比较内敛的。它的结构也像通常的小步舞那样,是三大部分:第一部分A,中间的部分我们叫它“三声中部”,也即我们通常会看到的在谱子上写的“Trio”,“中部”指中间这一段,“三声”指三件乐器三重奏,“三声中部”的名称最早是这么来的,发展到后来便作为一个乐曲的结构固定下来了。三声中部之后会有一个我们叫作“返始”的一个反复,“返始”意为从开头再开始重复,也即把A段再来一遍,之后结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步舞的结构。我们下面来听一听其旋律,看看您是否曾经听过。

A段:

A段的第一部分:非常优雅的旋律;

A段的第二部分:很短,只有第一部分的一半长度,就像一个过渡一样;

A的第一部分再次出现。

B段(三声中部):

从音乐形象上与A段有很大的变化,在调性上也出现了变化,前面的A是三个升号A调,三声中部变成了两个升号D调,大家知道它有变化就可以了。

三声中部的第一部分:进来先是一个上行,之后是下行;

三声中部的第二部分:复杂起来,声部之间开始有对话、交织、对比和交错,非常热闹;

三声中部的第三部分:基本是在重复第一部分,但有变化,上行的音区高了八度,下行也有所变化。

再次回到A段:

由三个小部分组成。

这么一个短小的小步舞,实际上都可以分出六个小的部分。可能有的朋友也自己弹过钢琴版的这首曲子,可能会听着觉得和我弹得不太一样,没有关系,因为这都是改编版,它有各种各样的改编版,像我弹的这个就与《汤普森钢琴教程》里面的改编版不完全一样,有出入是非常正常的。大家可以去听一听其原版,也就是五重奏的版本,去真正地感受一下博凯里尼的这首原作给我们带来的精致优雅的感受,不管是作为欣赏还是正在学这首小步舞,去听一听其原作都会让您有很大的收获。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首小步舞及其作者,古典主义时期的博凯里尼,让我们知道除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之外,古典主义时期还有过这么一位大提琴家。

音符40--.jpg

博凯里尼《小步舞曲》推荐版本


音乐家合奏团

I MUSICI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1952年组建,包括6名小提琴手,2名中提琴手,2名大提琴手,1名低音提琴手和1名大键琴手。创立的初衷是复兴弦乐曲库,特别是意大利艺术史上18世纪作曲家的作品,1953年3月30日在国立圣塞西利亚学院进行首场公开演奏。音乐家合奏团自始至终保持着优秀的品质,其室内乐演奏和恒久不变的乐声是半个世纪以来乐团成员全身心奉献后的专利,是对每一位作曲家风格和品位的充分尊重。与此同时,他们还注重对于乐曲的自由诠释,他们发展和演绎了众多传统和教条时代下的作曲家的热情和情感,并且将他们高尚卓越的艺术传播成一种全球性的不灭的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