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从苦难中绝处逢生。
听书笔记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人道主义作家托尔斯泰,这三位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的名人,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笔下,被他奉为人类历史上真正的“英雄”?阅读《名人传》,我们不仅要重访这些伟人的生活与精神历程,还需要返回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历史现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学环境,理解他所谓的“靠精神而伟大的英雄”真正的内涵。
罗曼·罗兰为什么要写《名人传》?
三本传记的共同主题,是苦难中的伟大,可是罗曼·罗兰并非要歌颂苦难;他是要通过英雄事迹,为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提供精神力量。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内部原因。罗曼·罗兰处于人生的低谷期,需要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1901年,罗曼·罗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感情受挫的同时,事业也不顺利。他的戏剧尝试既不受观众欢迎,也得不到剧评人的赏识,连上演的机会都很少。年近四十,文学成就寥寥,罗曼·罗兰躲回象牙塔,闭门读书。他在阅读中重新感受到英雄的力量,于是想通过写作《名人传》,把这份力量散播出来。
二是外部原因。20世纪初,欧洲青年和知识分子精神沉沦,萎靡不振,亟待唤醒。
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时,法国文学日显凋零,19世纪末颓废文学的阴影笼罩欧洲,没有足以凝聚人心、激发力量的文字。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染上了懦弱、颓唐的习气。面对社会黑暗和众生苦难,他们没有能力和勇气反抗。《名人传》是罗曼·罗兰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对颓废文学阵营展开的一次主动出击。而贝多芬是罗曼·罗兰从小崇拜的精神偶像,所以自然成为他的第一选择。
《贝多芬传》:用苦难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曼用苦难串联起贝多芬的一生,而最终落在他为世间奉献的“欢乐”之上。
贝多芬的苦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苦难。他从小在父亲的打骂下长大,被迫从4岁开始学习音乐,背负家庭的经济重担。母亲早逝,让他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到了晚年,他本期待收养的侄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可最终还是被侄子辜负,孤独而终。
二是爱情的苦难。贝多芬用情最深的爱情有两次,第一次爱人移情别恋,第二次婚约被毁。贝多芬一生未娶,《月光曲》和《第四交响曲》是两次爱情留下的唯一痕迹。
三是命运的苦难。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在步入创作全盛期之前,就完全耳聋了。他听不见自己的作品,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音乐,忍受着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且每一曲都是对上一曲的超越。直到生前最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以“欢乐颂”彰显了他在音乐上的最高成就。
罗曼·罗兰特别强调贝多芬在苦难中给世界带来的“欢乐”,认为不向黑暗屈服,以饱满的力量向往欢乐,热情生活,才是他真正伟大之处。这种观念受到当时青年的热捧,《贝多芬传》也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风气。
《米开朗基罗传》:以苦难为食粮
罗曼·罗兰为了呈现不同形式的苦难,借着《贝多芬传》大获成功的东风,又创作了《米开朗基罗传》,描绘了这位艺术家“以苦为乐”的一生。
米开朗基罗本可以避开苦难的生活。他出身贵族,财产不薄,天赋满满,年少成名。雕塑《哀悼基督》和《大卫》,壁画《创世纪》和《末日审判》,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瑰宝。他在生前便享有盛誉,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可是,他一生都在与真实的苦难作伴,这种苦难必然是他主动寻求的。
他在生活上虐待自己,落得疾病缠身,困顿潦倒;他在工作上折磨自己,凡事不愿交付旁人之手,必须亲力亲为,对于不喜欢的工作,也没日没夜地全心投入,累得像奴隶一样;他在理想上剥削自己,不看重自己成名作品的价值,始终追求更高的目标,又因为现实原因始终壮志未酬。
罗曼·罗兰认为,米开朗基罗追求苦难,是因为只有苦难才能给他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救世主的高度,主动承受苦难,以高不可攀的理想,把自己打败,注定了失败的一生。
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感到惋惜,不赞成他拥抱苦难的态度。他虽然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托尔斯泰传》:矛盾无解,变化不休
《托尔斯泰传》是三本英雄传记中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的一部。旋律主旨也从苦难偏转到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矛盾和变化之上。
托尔斯泰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思想变化:
第一次,他在大学里读到了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哲学家的作品,产生了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开始对自己的贵族身份产生厌恶,提倡贵族平民化,争取社会平等。他的贵族身份与平民解放理想之间的矛盾,贯穿其一生。这次思想转变,让他写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作品。
第二次,他在成名之后,发表了《我们应当做什么》的小册子,批判莎士比亚、贝多芬,又发表《忏悔录》,否定自己之前的作品,认为高等的艺术都是贵族的游戏,对底层平民没有现实帮助。他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社会活动和教育事业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观,转而宣传博爱思想,号召贵族亲身回归平民生活,从伦理和宗教中寻找社会问题的答案。
第三次,他在思想和社会现实矛盾毫无缓解的情况下,继续思考,对自己的博爱思想展开反思。他倾向于同情革命者,又反对暴力,在真理与爱之间反复纠结,矛盾的思想转变,集中反映在他的长篇代表作《复活》当中。
托尔斯泰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寻找答案,思想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开。罗曼·罗兰致敬了他的作品和品格,但在罗曼·罗兰的心目中,托尔斯泰算不上贝多芬一样的英雄。
《名人传》的命运
贝多芬一般的理想传主实难寻觅,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后便中止了自己名人传记系列创作的计划,把主要精力投入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随后的反战活动中。他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凭借后日的作品,可是,他的写作风格和精神基调,早在《名人传》中已奠定雏形。
三本名人传记,是西方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罗曼·罗兰用感情驱动文字,提炼出一种新的依靠精神而伟大的英雄,改变了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在世界范围内对几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感染力和震撼力至今不衰。
没有背景音乐,清清爽爽,好听
声音像念报告一样,太机械
听友244603839 回复 @soundofsilence4: 是的,没有感情的朗读机器
声音好有磁性
内容很好,但感觉语速太快了点
听友316145167 回复 @1396590iemz: 这一方面刂刂刂刂刂是刂刂⼁
奔四的年龄,一事无成
o0黑色月牙0o的英语 回复 @tuna_bu: 不要活在别人编造的价值体系中。成功只有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其实我认为米开朗琪罗并不应该被写入名人传,因为名人传的写作背景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呼吁人们重视人性明白苦难的重要意义,而并非强调一味的去容忍苦难。作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琪罗,他实在是算得上太失败了,比起达芬奇和拉斐尔来,他的生活根本就谈不上一帆风顺,而且很多的事都是他自己照的,他这个人为人孤僻邋遢不注重个人形象外加傲慢也导致他这个人并不受人待见,有些时候真的可以说他受的罪自己给找的。
最深刻的伟大是苦难的伟大
离个婚有那么夸张?不会是怕离婚了没钱吧!还说的那么清新脱俗呢
【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 1.《米开朗基罗传》:以苦难为食粮 他在生活上虐待自己,落得疾病缠身,困顿潦倒;他在工作上折磨自己,凡事不愿交付旁人之手,必须亲力亲为,对于不喜欢的工作,也没日没夜地全心投入,累得像奴隶一样;他在理想上剥削自己,不看重自己成名作品的价值,始终追求更高的目标,又因为现实原因始终壮志未酬。 罗曼·罗兰认为,米开朗基罗追求苦难,是因为只有苦难才能给他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救世主的高度,主动承受苦难,以高不可攀的理想,把自己打败,注定了失败的一生。 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感到惋惜,不赞成他拥抱苦难的态度。他虽然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不是吧?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啊,不是《名人传》,怎么能在这个系列讲书中讲呢?
笨妈笨萱 回复 @mwkh68vq3e5ru1u5o9dl: 诺贝尔奖是颁给人的,不是颁给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