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老子的价值观和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有什么不同

【每周答疑】老子的价值观和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有什么不同

00:00
17:5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又到了周末回答问题的时候,今天回答问题是这一系列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次,下周一还有总结的最后一集,下一次我们只有在《易经》的课堂上再见了。这一集还是一样,有四位同学的问题被提出来。


第一位是听友静定一生。他的问题是,老子价值观与黑格尔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有什么不同?存在的一切既然都是道产生的,那么我们都应该包容及欣赏吗?


他的问题很好,也很大。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的系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黑格尔的思想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我们没有时间再做进一步介绍。黑格尔这句话“存在即合理”,他原来是两句话一起说的,我就简单介绍一下。黑格尔说“凡合理的即实在”以及“凡实在的即合理”,这两句话要同时思考。你如果只看第二句话“凡实在的即合理”,也就是听友所提到的“存在即合理”,那就会引发出他做的结论:所有这一切既然是道产生的,那么我们都应该包容和欣赏吗?


事实上对于宇宙万物,我们应该包容及欣赏,但对于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一切,就不能够只是说这是道产生的,那可能是人类的认知从区分到避难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还根本谈不上启明这个层次。因为启明在《老子》里面只有圣人有这样的境界,而一般人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所以不太容易非常清楚地看到。


所以,“凡存在的即合理”这个说法是指,已经存在的万物当然有它为什么存在的理由,就是万物来自于道。对人来说比较有意义的是第一句“凡合理的即实在”。所谓的合理不合理,要以人的理性能不能够去掌握为原则。所以人的理性认为,鸟可以飞上天,那人也可以飞上天;鱼可以潜入水,那么人也可以做得到,这好像是有某种合理性。然后接着就有长期的研究、发展和创造、创新,最后发明了飞机,发明了潜水艇这些。


所以这就说明什么?黑格尔的这两句话,我们一般所说的“凡实在的即合理”,如果指宇宙万物没有问题,如果专门指人的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灾难在内,那就有问题了。而“凡合理的即实在”是给人一种往前发展的鼓励。这样对照的话,就会比较清楚。


所以我们对于天地万物可以欣赏,对于人类所做的一切就要加以思考,它是不是只是由区分造成了各种混乱的情况,或是只为了避难而采取了某种特别的手段而已。这是第一位听友静定一生的问题。


接着是第二位听友Li成长。他说常常听到我提到“用儒家来处世,用道家来自处”,但是他也听我说过“道家的智慧要涵括儒家的觉悟”,就是我们常说的,譬如说你要讲处世,“外化而内不化”,“外化”两个字就包含儒家在内,包含其他各个学派所谈到对于在人间该如何相处的方法在内;但是道家的特色是后面的“内不化”。所以他说,你既然认为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觉悟,那是不是应该提倡用道家来处世呢?然后Li成长继续问,是不是对人的社会来说,道家过于逍遥而显得飘渺不够清晰,不像儒家那样比较具体实用,比较符合大众认知的水平?所以他想知道儒道两家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


谈到处世态度,当然儒家是唯一的考虑。你如果用道家来处世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可能变成你自己本人非常潇洒,别人看到你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是方外之人,好像跟世界很多地方都不见得同调、合拍,然后表现得非常超然。一般人活在世界上,用道家来处世,这是很难想象的事。你把儒家所建构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都丢在一边,特立独行,跟别人都不太容易去配合。


当然,你也可以说你前面不是讲要“外化”吗?但是那种“外化”,他如果是放在道家的四个词来看,放到“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来看的时候,说实在,你处世的“外化”就这一点来说,那是儒家,你何必把道家整个的智慧统统放在处世上面?那对道家来说只是牛刀小试,有点像庄子的“庖丁解牛”,他可以在牛的身上各种骨骼之间、筋与肉之间游刃有余。所以如果你达到圣人这样的水平,又是悟道的个人,像庄子说的“真人、神人”这些,你用道家来处世没有问题,完全不是问题。


所以基本上你要用哪一个来处世,不构成什么问题。因为只要谈到处世,道家显示的“外化”在我们看起来都像儒家一样,大家好好相处,然后求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儒家来处世的话就是全力以赴,“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


所以我这边各提到四句话,儒家的“约、恕、俭、敬”,道家的“安、化、乐、游”,我认为要分开来思考。学任何东西,要尽量避免没有经过仔细分辨,就把它们放在一起。有时候你要比较的话,这两个系统完全不一样,关怀的重点:儒家是人类的社会,道家是超过人类的社会,求得个人的安顿。这两点一定要区分,所以这是很好的问题。


再看第三位是听友罗斌。他说上次提到庄子的“未始有物”,指从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他说,这不是把道当作虚无吗?能否把“未始有物”理解为,道未开始产生万物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先于天地生成之前的状态。


在这里也是两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二个,他两度提到“在什么之前”。“在什么之前”我们一再强调,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时间上,在天地万物存在之前;第二种是在逻辑上,因为天地万物本身充满变化,无法解释自己的存在,所以为了得到合理的理解,就必须设定有一个道的存在,这样才能够解释天地万物本身在变化中,但为什么又可以存在,这是在逻辑上。逻辑上的先后就不涉及时间上的先后了。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听起来有点抽象的话呢?因为按照罗斌所提出来的,“道未开始产生万物之前的状态”,根本没有这样的状态。对人来说,生命在时间里面出现、发展、结束,人不可能去思考在时间上的天地万物开始之前,不可能,没办法思考。所以在时间上的“道未开始产生万物之前”,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逻辑上先后的问题,就是既然说“在天地尚未开始产生万物之前”,那么你为什么要提这问题呢?因为天地万物本身没有办法让自己开始,它必须有另外一个力量使它开始,那个力量叫做道。所以这是一种逻辑上为了理解“世界的变化需要有一个开始”而做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回应人的理性最根本的要求,所以它跟时间上的先后要区分。


然后再回到前面庄子所说的“未始有物”,是不是把道当成虚无呢?说实在,你如果了解这个虚无是指一切的可能性,或是可能性的基础,先有可能性,再把它变成实在的东西,万物都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从万物的角度来看,道当然是虚无的。但是这个“虚无”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一切东西的可能性的基础都在那里面。这样理解就没有问题了。


再接着是最后一位听友1331527mdmn,他说,无中生有,不就是指万物生生不息吗?生生不息之前不就是混沌吗?不就是什么有形都没有吗?然后道生出有形之物,就好像我们常说的“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这是不是描写的就是有生于无而归于无呢?


这个问题跟前面罗斌的问题有点类似,基本上你说无中生有是指万物生生不息吗?说实在,万物生生不息是在天和地之间,各种条件具备之后,慢慢一个接一个,就好像天体的运行,四季的轮转,然后万物各有它的条件,生生不息也死死不息。这不叫做无中生有,因为你前面已经有形了嘛,有了万物这样的条件,后面继续发展。


那么生生不息之前不就是混沌吗?这也是一样,这是逻辑上,你可以这样说,在这之前是混沌,但是没有人可以了解什么叫做混沌。因为混沌根本是质料、形式全部混在一起,整个不能分。所以老子才会说“有物混成”,浑然一体,这个“混”就代表说这个之前。那么这之前叫做混沌,同样也是逻辑上的之前,是为了理解才提出来的。


你说道生出有形,然后用那一句话“眼见它起高楼”,又是一样。“眼见它起高楼”这样的思想纯粹是人类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人这种生命太高明了,他有认知能力,当然可以由这边产生一种创新的思维,从思维再产生事实。这就没有问题了。人可以创造,其实人的创造不是真的创造,是制造,把已经有的存在的条件加以改变调整,造成人类想象中一种新的东西。事实上,在万物里面,哪里有东西是完全创造的?所以“创造”两个字只能用在“道生万物”那个层次。那么讲人类的话,你一朵花都造不出来,如果没有给你任何条件的话。你现在说我们现在可以栽培各种新的植物,甚至造出克隆人这些,但如果没有前面已经存在的万物跟人类的话,你怎么可能去创造——从无生出一样东西呢?人类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做不到的。


所以“从无生有”基本上也是一种逻辑上的概念。因为“有”充满变化,就无法解释自己,所以它一定需要有一个前面的非有,我们一般称作“无”。有时候从人的角度来看,就说它是无形。在老子来说的话,那东西根本是超出天地之前,它没有名字,不是理性可以掌握,更不要提感官了,所以就称它作“道”,这是勉强取的名字。所以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名字上尽量去想说它是无中生有,然后有形怎么从道而来,没有必要这样去想。


我们能想的是什么?在庄子里面就提供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用“气”,空气的气,呼吸这个气,用气来象征道。所以庄子就会说“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地之间就是一个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有的有生之物皆如此,无生之物也有某个程度是如此,因为它要回到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那个“气”。所以道家的策略就是说,你如果要谈具体的存在,从宇宙万物谈到人的社会,你最根源上可以从“气”这个概念去思考。因为道根本是无形也无法去掌握的,但至少气还算是不完全无形,也比较容易被人类去掌握的。


所以道家的策略是这样子,目的还是要让你能够掌握到真正的道。否则的话,你全部用气来解释的话,对于所谓的庄子的心斋、坐忘,老子的虚和静,这种修炼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对整个道家的思想越是深入去了解,越觉得它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精密的系统。


有时候我们学到某些方面就要常常想,道家确实是有它自己本身的一套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你想把它拿来用在人间的话,至少我的了解是用道家来自处,可以让自己过得比较轻松自在。中年以后,对于人间承受的各种压力,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复杂状况,可以得到消解。


至于说处世的话还是一样,所以今天这四位同学所谈的都有关联性,处世的话还是用儒家,老老实实学儒家,从你年轻的时候一路上来,到生命的结束,都活在人间,就是用儒家来处世。


而道家,你个人能欣赏多少算多少,道家基本上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统统了解,能够大家有基本的入门,知道中国古代出现一个伟大的思想叫做道家,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它的思想当你年纪长一点、经验多一点之后,拿起老子《道德经》念几句,想象它整个完美的结构,就知道中国曾经有这么伟大的思想,足以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向往。


到了周末同学们还是这么努力在学习,我也很高兴把老子《道德经》全部讲了一遍,我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将来有机会我们上《易经》课的时候再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思考。祝大家周末愉快,学习顺利。我是傅佩荣,谢谢,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自适其适

    惊喜,没有听错吧,老师要在喜马拉雅把三玄四书都依次讲一遍祝傅老师重阳节快乐,傅老师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阿弥陀佛

    易道思维 回复 @自适其适: 确实不错

  • 李氏明心悟道

    感恩老师的讲解,谢谢。

    听友316643805 回复 @李氏明心悟道: :d

  • Li成长

    感恩老师答疑!祝老师平安健康,万事顺意!也希望老师尽快开儒家大课!

  • 3000H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水意禅心

    儒家的智慧无法用在悲惨的命运上,有苦难命运的人就自然能理解如何用道家处事了

  • Lily_ix

    希望老师有机会把孔子及论语再系统讲一次 很期待

  • 三叶草zqq

    东方智慧为什么一定要用西方哲学来解读呢?生生不息是谓道,和谐共存是谓德,哪里会涉及起源归宿存在这些东西啊。庄子已经将这里面的概念说得很清楚了吧?起初未始有物代表某物出现之前的状态,但变化的根源已经在里面了,这根源就是道,通过变化产生了物,这就是道生一吧?然后有物而无分,没有区分,这就是“无”啊?“无”不是虚无,是不做区分吧?“无”就是那个一啊!然后有了区分,有了是非,这就是“有”吧?有了区分当然就有了二,三,不断分下去就有了万物吧?“有”代表的区分源于没有区分的“无”,所以当然是“有生于无”了吧?当然如果将区分都忽略掉,“有”也可以回到“无”,这就是“有无相生”吧?

    雨墨爱怜月 回复 @三叶草zqq: 最高的哲学都是相通的,你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西方哲学。根本体悟不到老子的道。

  • 听友240997361

    有全世界多少财富的犹太人?多有智慧的犹太人?为什么建筑不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国家?

  • 110斤就好

    听了傳老师的课,心里好受些了。工作上遇到的不开心,也不哪么难过了。遇到恶人狠人心里也不哪么恨,哪么气愤了。也学会了少说话。沉默了。也知道反观自己的不是了,行为言语处事的过失。从而加以修正。感谢傅教授

  • 呆呆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