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七】老子令人心安理得

【总结七】老子令人心安理得

00:00
17: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要介绍老子的价值观。价值是什么?有选择才会让价值呈现。所以一般讲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或是相比之下有没有什么优先的顺序。这就与价值观有关。


但在老子的系统里面就要换个角度思考了。首先,天地万物都有价值。为什么?因为是“道”选择了这一切。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价值,因为是“道”给它这样的机会。相对的,天地万物又怎么办呢?好像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在《老子·第51章》提到说,万物都会尊崇道而重视德,“尊道而贵德”;并且万物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人安排和命令的,“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己就是这样子。所以老子思想里面,道生了万物,万物对道很尊崇、对德很重视,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和谐的系统。


但问题是人类出现了,人类出现之后,以人的认知能力,就在人的社会里面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小规模的一套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在老子看起来问题就复杂了,所以这一集要环绕三个重点来探讨:


第一点,人的问题何在?

第二点,人应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第三点,从真实到审美。


(一)人的问题何在


我们先看第一点,人的问题何在呢?人类社会的问题是人自己造成的。我们一再强调,在老子看起来,人的社会出了问题,叫做天下大乱。但是问题你不能怪别人,你要怪就怪人类自己。认知能力只在区分里面打转;顶多能够累积经验,到了避难的层次;要到启明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先就人类社会的问题大概叙述一下。


在《老子》书里面提到人类是有问题的,譬如他说圣人(在第64章)他要“复众人之所过”,代表众人有很多过失,圣人他要设法去弥补这些过错;在第58章,老子直接说了“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类陷于迷惑的状态已经很久了;在第62章,我们特别提到老子的宗教维度,说明每个人都希望“求以得,有罪以免”。所以我们上面引述了三章,提到人有过失,人陷入迷惑,同时人还自觉有各种罪过。这个都看得出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有严重的偏差,这就是我们第一步要先说明的,问题确实严重。


这问题怎么来的呢?还是回到人的认知能力只在区分和避难里面打转。所谓的区分就是我“对”万物的态度,我要区分加以掌握,这也是我的生存所必要的。但是这种区分之后,就会使我产生欲望;这种欲望一旦放纵的话,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到避难的时候,等于是角度换一下,变成我“与”万物的关系,看能不能共存共荣,至少能够收敛我的欲望,让我避开许多灾难。这种认知能力还有可能再往上达到启明的层次,就是从“道”来看一切。


(二)人应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这是第二点所要说的,要如何去化解这些问题,好像只有这个方法了。所以老子里面就一再强调“观”这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第16章讲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要修炼,从“虚”和“静”来修炼;到最后,“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一直在发展中,我要观察它们回归的方式。最后回归到哪里去?回归到“道”里面去了,这叫做“反者道之动”。所以“观”这个字很重要,我要先客观地去了解、去观察。


更具体说的是第54章,老子最后结论说,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靠这里。关键就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国去观邦国,以天下去观天下”。等于是以身观身,我从我自己生命的处境去看其他人的处境。这一来的话,就知道天下的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讲到“观”这个字的时候,在老子思想是一个重点。你要怎么样达到启明呢?你先设法是“观复”,然后“观身”,以身观身,然后再由“道”来看万物。


由“道”来看万物的话,老子用各种方法来描写,他说我怎么知道万物的起源呢?“以阅众甫”,第21章,我就是要看到万物的父亲、万物的起源。你如果真的修养人的德行的话,“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是21章所说的,大德的一种表现,是完全追随着道,这样才有可能观。


最后观到什么情况?老子用两个词,类似的,一个叫做“袭明”,第27章,保持启明状态;另外一个叫做“袭常”,第52章,保持恒久状态。而“明”和“常”又不能分开,所谓的“知常曰明”(16章)。老子提到明了,这就是“启明”。


所以袭明和袭常,这样才能够让一个人达到所谓的“玄德”。“玄德”这个词出现三次,第10、51、65章都提到玄德,玄德就是神奇奥妙的德的表现。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德。对人来说,德里面最明显的就是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成为玄德的境界,就代表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整体。


所以老子又提到“玄同”,第56章,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第1章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只要能够突破人类中心的观念,从道来看一切的话,就会看到这一切都非常奥妙,神奇之中还有神奇,一层一层深入。他也提到什么?提到“要妙”,第27章,就是这是一个精微奥妙的道理。最后当然希望做到什么?“大顺”,第65章,最大的顺应。


所以像这些都是老子提醒我们,你要认真地去修炼,怎么样去避凶,然后再趋吉,从区分到避难,然后再到启明,到启明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如果你遇到祸和福,要知道祸和福不能分开,祸从福来的,福从祸来的,所以你要设法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


你对人间很多事情,出了问题怎么办?你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好担心呢?这是第13章。所以老子整个的秘诀就在第20章,我跟别人都不一样,“我欲独异于人”,我就是想要跟别人都不一样。他用三个词描写别人,就是“人”“众人”还有“俗人”,可见他也相当的不耐烦了;“而贵食母”,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所珍惜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食母”就是养育万物的母体。


你如果从前面一路过来有这样的价值观的话,你自然就会欣赏《老子·第25章》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每一个人生命里面,你保持自己的样子,道就在里面展现出来,等于是人的生命与道的发展完全配合。


人活在世界上,他的德很特别,是认知能力。但他能够从认知作为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他本身自然而然就常保平安喜乐,可以活得长久,各方面都很顺畅,没有问题。


(三)从真实到审美


所以接着就要谈到第三点,老子价值观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从真实展示了审美。一般讲价值观,就按照人的心智能力来分的:譬如说我有认知能力,那我追求求真、真实;第二个,我有感受能力,那我追求审美;第三个,我有欲求或欲望的能力,我就要追求行善。所以一般讲人类社会的价值都是分为三种:“真”和“美”和“善”。我有认知能力,我要求真;我有感受能力,我要审美;我有意愿能力,我就要行善。


你对照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将来会谈到儒家的思想,儒家所掌握的非常清楚,就是善。他把“善”界定为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而人性是向善的。儒家是以人为中心,建构一个人文的、理想的社会,他所把握的就是善。至于“真”和“美”,对儒家来说都是要辅助你达成“善”这个目标的。


道家不一样,老子的哲学是以“道”为核心,就是不要以人为中心。以“道”为核心,这个价值观会怎么调整呢?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真实。譬如我们一直谈到人有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作为区分,作为避难,作为启明。作为启明代表悟道。不要忘记,“道”才是最后的、永恒的、绝对的、究竟的真实。你说把握到的是真实,一切从道而来,最后回归于道。所以你对万物什么善不善,你不要太在意,只有人类世界做这样的区分。宇宙万物本身只要是真实,都代表它被道所选择,都有它的价值值得我们肯定,肯定之后就可以加以欣赏。


所以道家的思想的特色在于,他先把善放在纯粹属于人类社会的价值,但是人类社会在整个宇宙里面,在万物里面是很狭小的一部分,并且往往会带来各种后遗症。所以你真的要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就要设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人的生命。这一来的话,你就发现,先不要计较善不善,所以老子对于“善人者”“不善人者”这些,他都非常包容。他认为道的可贵是善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人获得保护的一种重要条件(62章)。所以善人不善人,你不要太计较,都要包容。别人善,你对他好;别人不善,你也对他善,最后大家都获得善了(49章)。像这些都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从真实到审美意思就是说,如果肯定了万物都来自于道,都是真实的,对于万物就很容易都去欣赏它,真实到审美,万物都可以欣赏。所以在后面庄子思想里面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庄子·知北游》。天地之间不是有各种自然界的灾难吗?更不要说人类所造成的各种祸害了,但是庄子为什么可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呢?就是这一切都来自于道,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你只要把人类中心的观念放在一边,纯粹从道来看的话,宇宙万物都值得欣赏。


庄子甚至在别人问他道在哪里的时候,他给了四个答案:道在蚂蚁身上,道在杂草里面,道在瓦块里面,最后道甚至在屎尿里面。这也是在《知北游》里面的一段。这个说明什么?说明道无所不在。人类以为这边高贵,那边卑贱;这边非常美好,那边非常的肮脏,那是人的看法。就道来看的时候,没有这种善不善、美丑、高贵、卑贱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去做区分,因为一切都在道里面。


所以我们学了老子的思想之后,对于什么是人类应该有的价值观可以稍微调整一下,就是不要只局限在人类狭小的社会里面,不要只用一种相对的观念去区分善与不善,还要尽量学习像道一样作为母亲,对待子女是使用她的慈爱,一切都包容在内。但是你也不能说这个慈爱是很复杂的,老子也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说天地不仁,其实可以推到道本身也没有人类所想的那种偏爱,或是所谓的仁、义、礼等等。所以,从真实到审美是道家价值观的特色。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我们谈老子的价值观学到了三点:


第一点,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人类社会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人从道所获得的德,这个德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这个应用上从区分开始,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使人的欲望也是不断往错误的方向发展,最后造成天下大乱。


第二点,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设法化解这样的一种狭隘的价值观,要设法去悟道。首先要“观”,“吾以观复”“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等等,一路都要设法“观”,等于是由小见大,见小曰明。同时,你要设法去学习道的作为,进入到玄德、玄同、玄之又玄的境界,要保持启明状态,保持恒久状态,然后才能够对于人要效法地,效法天,最后效法道,而你保持自然、自己的样子,道就在里面了。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老子这一套价值观的一种方法。


第三点,最后的结论就是在一般人所追求的三种重要价值,就是“真”和“美”和“善”的时候,儒家重点放在“善”这个范畴,而老子放在“真”与“美”这另外两个大的范畴。宇宙万物都是真实,而道是究竟真实,以它为基础,作为来源与归宿,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欣赏,就会有无限的审美的感受。


课后思考:


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没有个人的体会?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竹子158

    讲的太好了,醍醐灌顶!大爱傅老师

    道谷禅音 回复 @竹子158: 同感

  • 望堂学子

    道不为人,而人需悟道。所有人类中心主义行为是人为之wei

  • 沐心阿杜

    听了好多遍了,刚听明白,很幸运,可以听到傅老师的课

    道谷禅音 回复 @沐心阿杜: 听一遍肯定是不够的,我也反复听。

  • 致真和田玉

    致真乐善,美玉美心🌹 🌹不期而遇,相伴相惜

  • mika8903

    谢谢付老师,您归纳总结的太好了。

  • 穿云雁1

    我的感悟。关于善与不善,也许善是善于感悟与呈现,让自己真实感悟以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不善者,可能底层上并不是本身的不善良,而是不善于感悟或者不善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感悟罢了,其间个体乃至团队的禀赋与脾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会让对方误解乃至误导,进而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与争斗。 当然,对于从底层出发点就是害国害民的不善者而言,则另当别论。然而,世间大恶之人毕竟为少数,不能成为应对的主流。

  • 听友249501334

    傅老师好!祝您万事胜意!🙂

  • 听友119173333

    人的价值求真向善爱美。

  • 静定一生

    傅老师,您好,老子的价值观和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有什么不同?存在的一切即然都是道产生的,那么我们都应该包容与欣赏吗?

  • 穿云雁1

    价值观,观价值。自己如何看待价值,取决于价值排序以及为实现价值所做的付出。当我们不违背世间共同价值追求,又超越了一点世俗的价值定义,而以自己内在的目标和感受为排序,进行取舍时,也许人生就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知道价值背后的精神支撑,我们可能被世俗的价值绑定,虽欲脱离而不得,甚至会祸兮福所倚呢。 然而,我们却不能仅仅归罪于社会。因为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