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正荣。
《战争与和平》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1594页的长篇小说,是从安娜·巴甫洛夫娜·舍列尔的沙龙晚会开始。托尔斯泰用长长的三章篇幅让小说中俄罗斯“和平世界”的主要人物登场。令人奇怪的是,随后,托尔斯泰就把焦点转移到一个叫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德鲁別茨卡娅公爵夫人身上,这个消瘦的“老妇人”的有一副哭丧脸。但是,当她看到机会的时候,却像饿极的野兽一样扑向需要的人。她虽为公爵夫人,但是,家道衰败,为了儿子鲍里斯,不得不拼命钻营,甚至毫不顾及廉耻地钻营。
托尔斯泰笔下,这一对母子是没有廉耻的在沙皇的官僚机构里钻营的典型。而他们母子的不顾廉耻的、幸苦的钻营,反衬着那些正在得势的官僚的得意生活。在这些得意的官僚社会中也有两部分,一部分靠皇亲国戚而轻松自如地享受特权。另一部分,已经有了权势,还想要更大的权势,所以还需要钻营。但是相比之下,他们是比较高级的钻营,但是,在托尔斯泰笔下,这一部分人也一样“寡廉鲜耻”,他们没有羞耻感。他们不仅热衷权势,还贪恋钱财。小说中华西里·库拉金一家,就是这样的人。
而在这些历史人物-半历史人物、社会人物、半社会人物构成的历史“戏景”之中,托尔斯泰安排了他最喜欢的年轻人。他们是皮埃尔·别竺豪夫伯爵,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公爵,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他们和他们亲人、情人、爱人构成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最富有生命力的生活。
这就是托尔斯泰说的“半虚构的”人物。
什么是“半虚构”性格,相对于“半历史”性格、“半社会”性格,这个概念有点不可解。按文学创作的原则,这些人物都应该是纯粹的虚构人物,但是,托尔斯泰称之为“半虚构”,托尔斯泰可能是顺嘴说下来的。但是,即使是“无意”之中的排比说法,它也“无意中”露出了托尔斯泰的创作隐秘。他的虚构人物又恰恰是他最熟悉的,最亲密的“真人”。其中有他的父亲,有他的姑姑,有他的妻子,有他的外公,有他的哥哥,有他的刚刚出生的孩子。在一百多年的托尔斯泰研究中,这些“半虚构”的人物都被一一找出了原型。
这正是我们上面说过的,构成伟大作品《战争与和平》的“潜在的积累”。
早在1847年,托尔斯泰就在日记中表明要“把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写下来”。1849年他看了英国作家斯泰恩的一部小说,自己也尝试写小说,内容是一个人的“一天”。到了1852年,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发现了浪漫主义的假面具,决定把“一切假象”揭下来。于是,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偶然闯入文学。1854年他又主动要求到克里米亚。又在战争中发现战争,写下“真实的战争”。随后,他突然放弃文学,开始家园的各种“家务”,改革庄园、开展贫民教育,考察国外的教育、经济。接着他的人生出现大的转变。他在1862年结婚,建立自己家庭。家庭的生活使他全面理解了人作为一个社会细胞的立体的生命本质。
于是,家庭中的几代亲人让托尔斯泰获得了纵向生命体验,青年人、老年人。而原有的和新建立的亲属关系又让托尔斯泰获得了横向的生命体验。这其中的亲缘关系、利害关系、友情关系、爱情关系,让托尔斯泰饱满地获得了创作的积累。这些当然都是俄国贵族,其中,优秀青年人在成长,优秀的老年人在优越雅地腐朽。
皮埃尔·别竺豪夫是全俄国的首富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小说中,托尔斯泰让老伯爵迅速死去,皮埃尔获得了全部财产。于是,他成了库拉金的猎物。“伊波利特·库拉金充其量是个温顺的笨蛋”,老库拉金几乎是拉郎配一样地把自己女儿塞给了这个皮埃尔。库拉金的女儿海伦是全俄国最美丽的姑娘。
那么,一个最富有的青年人和一个最美丽的贵族小姐结合,这不是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吗?但是,托尔斯泰笔下的海伦,是一个没有任何妇道的女人。结果,皮埃尔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不幸。最终,托尔斯泰让海伦死于“奇怪的疾病”。而皮埃尔在法国军队的战俘营经历了生死体验,也获得了新生,最后和小说的第一号女主人公娜达莎·罗斯托娃结为理想的夫妻。
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公爵是前朝大功臣的儿子,有一个极其聪明的头脑,他早就看穿了看腻了上流社会的腐朽,无奈自己的夫人却热衷这种腐朽的生活。小说一开头,他不得不跟随娇小的夫人来到舍列尔的沙龙,他那冷漠的眼神跟整个晚会格格不入。知道他的眼神碰到了天真的朋友皮埃尔,才露出一丝温暖的光辉。
这一对朋友是《战争与和平》的两个核心,这正是托尔斯泰最初要写的“十二月党人”的主人公,也就是说,他的最初创作蓝图并没有全部抛弃,而是变化一个方式放到了《战争与和平》里。这一对有正气的贵族青年,一对有理想的贵族青年,一对有批判精神的贵族青年。当拿破仑的战争来临时,他们又是一对在战场上不怕死爱国主义者。
托尔斯泰让安德烈在1805年就参加了反拿破仑的战斗,一直到1812年的鲍罗金诺大战,安德烈都是亲历者、牺牲者。
而处理皮埃尔,托尔斯泰安排了一个极富有戏剧性的设计。皮埃尔一直没有参军,也一直没有公职,但是,当拿破仑兵临莫斯科城下,他作为与战争无关的闲人,误打误撞地碰见了波罗金诺战役最激烈的部分。当莫斯科失守的时候,他有异想天开地留下来,准备刺杀拿破仑,最后被俘。
尼古拉·罗斯托夫是另一个类型的俄罗斯优秀贵族青年。他纯洁,有正义感,托尔斯泰把他处理成在战争中不断成长的贵族。而未来,他很可能是镇压十二月党人的人。
尼古拉有一个妹妹,叫娜达莎·罗斯托娃,小说第一卷第二部“莫斯科”就是从这个十三岁小姑娘的命名日开始的。
这是一个最有生命力的俄罗斯姑娘。“生命力”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标准。写安娜·卡列尼娜,也用了“生命力”的标志。
她的故事,托尔斯泰用符合女孩子“生命力”的自然的笔法一一展开。
这是一个活波调皮的女孩子。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这是一个初涉贵族生活的女孩子。这是一个充满天真幻想的女孩子。这是一个有一点野性的“哥萨克”。这是一个有一副迷人歌喉的姑娘。这是一个有天真的热情,天真的迷惘,天真的错误的姑娘。
当库图佐夫为了保存俄罗斯的后代,主动退出莫斯科的时候,在莫斯科大撤退、也是大溃败的时候。这个天真纯洁的姑娘,又变成了一个大公无私帮助俄罗斯伤兵的人。
因为这些,托尔斯泰给了这个姑娘最美好的爱情。《战争与和平》的两大主人公都深深爱着这个姑娘。
安德烈的爱情故事,小说一开始,对妻子的冷淡和厌恶,转而投身战争,。在1805年11月20日(12月2日)奥斯特里茨战役几乎死亡。
归来时本想改变自己的性情,做一个爱家庭妻子的人。但是,一进门,妻子就因为生产意外死亡。这让他变得更加灰退。正在这个时候,为了田庄事物,他来到了罗斯托夫家的领地。
进庄园的时候,看到一棵枯老的老橡树。但是当她遇到娜达莎的时候,生命力复苏了。出庄园的时候,他又看到了那个老橡树,但是,此时,老橡树冒出了新绿。
当安德烈再次看到娜达莎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向娜达莎求婚,自然得到允诺。
因为贵族的优雅,贵族的礼貌,安德烈让娜达莎等一年,再思考一下,之后再成婚。然后把娜达莎托付给自己的朋友别竺豪夫之后,就又进入宫廷。
就在这个等待中,别竺豪夫的妻子的兄弟安纳托尔诱惑了娜达莎。
托尔斯泰是一个朴素的小说家,但是,他也是一个极会编故事的小说家。娜达莎被诱惑这一情节,不是浪漫主义的设计,但是,却比浪漫主义的小说更有戏剧性。
第一,这一情节更加显示了娜达莎的单纯,同时也写出在有“库拉金”一家人的社会里,单纯又是多么危险。
第二,库拉金一家是彻底坏透了的坏人。父亲、大儿子、小儿子、女儿,都是没有廉耻的人。没有“羞耻感”,在托尔斯泰,是极大的道德评价。
第三,因为这一情节,安德烈又陷入灰色的世界。最后主动走向战场,再一次走向死亡。
第四,因为这一情节,作为“保护人”的皮埃尔更多的接触了天真的娜达莎,也让娜达莎获得了这个胖大哥哥的关怀。
这一个情节是一个很自然的“突转”。
小说在随后的情节中走向“悲伤的大团圆”。
波罗金诺战役中身负重伤的安德烈最后死在娜达莎的怀里。被法国人的俘虏的皮埃尔被游击队解救,归来见到娜达莎,两人都发现了早已隐藏在心中的温情的爱。
《战争与和平》的题材是极为丰满的,半历史、半社会、半虚构的方法,让给托尔斯泰极其自然而又自如地控制这个丰满的题材。
丰富性,这是这部伟大小说的最大特征。这节课就讲到这,再见。
不如赵桂莲老师讲的好
讲的很好!
老师讲得很好,扩展的内容是必要的,适合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有相当了解的听众。
安德烈的父亲老公爵反对娜塔莎,才将结婚时间拖到了一年后,娜塔莎之所以移情别恋,也是因为她去安德烈家,感受到老公爵的冷漠和歧视并且误会了玛丽亚公爵小姐,愤而离去。这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源于当时的门第观念
讲的非常好!有条理,有深度,清晰 深刻!
我看过《战争与和平》的小说和电视剧,又听过其他专家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听本音频觉得李老师的课很有收获。否则也许会有一些没头绪的感觉。
受益
线索不清晰,捕捉不到老师的思路。感觉还是每一段用黑体字把中心思想标出来比较好。
挑毛病的高人真多
讲的啥,讲的啥,不讲小说本说,讲各种周边
哒哒哒小马蹄儿 回复 @刘丽萍_dz: 老师讲的是文学评论,要想听得懂,前提是通读过原著,如果你读过原著,你就会明白老师讲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