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62 为什么说本来无一物?

【佛学课】62 为什么说本来无一物?

00:00
17:13

今日金句 



今日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六十二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为什么说本来无一物?继续解读六祖坛经。


据《曹溪大师别传》里记载,惠能最初弘法的时候,对听讲的人说:“我有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惠能说的是佛性。佛性难以用文字表达,所以,惠能用了一连串的“无”、“非”,就像他那首著名的偈一下子全部“否定”掉。


但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是有也不是无。那么,是什么呢?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一般人习惯文字语言思维,惠能的表达方法,把习惯文字语言思维的人逼到绝处,然后,会突然恍然大悟。


惠能的这种方法,是用文字来质疑文字,用语言来质疑语言,用文字来开启文字无法表达的那扇门。这就是惠能开创的“顿教”法门,后来成为禅宗独具的风格。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就是坛经里“本来无一物”,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什么都没有,而是本来已经具足,这些物是多余的外加的,我们要从心性层面放下这些东西。


所以,公元705年,武则天派到曹溪的使者薛简请求惠能传授坐禅的心法,惠能就给他讲了一堂课,这堂课刚开始,惠能就引了《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若人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讲了“不生不灭”的道理,让薛简明白到:“佛性本自有之,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槃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念,无知无作不住;今日始知佛性常恒不变,不为诸惑所迁。”薛简的这段领悟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意是坐禅的重点不在于坐,靠坐,坐不成佛,而要靠觉悟,靠当下的行动。你只要不造作,就能成佛。


怎样叫不造作呢?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好好生活,要随缘,不要起心向外求这求那,也不要起心分别这分别那。就这样好好地、随缘地活着,花开花落,阴天晴天,不需要离开尘世,专门去找什么佛性啊、寂静啊,专门去找,一定不会找到,本来无一物。


2.

在惠能之前,以及惠能同时代,都有不少中国的禅师对于佛法有过自己的思考,也有著作留存下来。但是,为什么只有惠能的《坛经》成了经典(成了佛经)?在惠能之前,以及与惠能同时,也有禅的各种流派,但为什么唐代后期到宋代,其他的流派都衰落了,都慢慢被人遗忘了,而惠能《坛经》所开创的南宗却越来越广泛地流播,渐渐地成为中国禅宗的代表?


《坛经》到底讲了什么特别的东西,能够那么吸引中国的文人学者,还有一般学佛的人?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惠能《坛经》提倡顿悟,没有印度佛教那套繁琐的修行过程,所以,深得中国人的欢迎。


这个回答,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说对,缘于《坛经》确实确立了一种非常简单的修行方法,让普通人不再对佛教望而生畏。说不全对,是因为《坛经》的独特方法,并非顿悟。如果你以为神秀的办法,是按照一个套路一步一步地修行,一步一步地把尘埃去掉,最终达到彻底的清净;而惠能的办法是一下子就觉悟,一下子就达到彻底的清净,那么,我们可能完全误解了惠能的本义。


顿悟不是惠能的独创。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就是顿悟,而惠能之前的中国禅师道生,也专门讨论并倡导过顿悟。惠能的独特,不在于顿悟,而在于提倡“定慧等一”,禅定和智慧等一。也就是说,他和神秀的区别,并非修行时间的长短,并非神秀主张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修行,而惠能主张用很短的时间,甚至是瞬间去修行。修行时间的长或短,不过形式上的东西。形式上的东西,正是惠能要摒弃的。


我们再回顾一下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再看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两个偈讲的修行方法,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妨用两个故事来说明。


第一个故事来自印度。有一个国王想让一个人当宰相,但不知道他能否胜任,于是,就设法考核他。怎么考核呢?让士兵把他抓起来,在他的头上放了一罐滚烫的油,对他说:只要你能够顶着这罐油走完整个闹市区,就可以活命,不仅活命,还能当宰相。但是,如果在走的过程中溅出一滴油或倒了下来,就立即处死。那个人头上顶着油,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转念一想,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放下恐惧,专心于油罐,一路走去。


士兵通知了那个人的家属,家属们赶来看着那个人,哭哭啼啼的。但那个人完全专注于油罐,只管走自己的路。又来了一堆人,大声议论路上有一个美女多么漂亮,但那个人还是一心走自己的路。又有大象疯狂乱闯,街上的人到处逃窜,那个人还是不为所动,一心集中在油罐上走自己的路。终于,走到了终点,当了宰相。


第二个故事来自中国。讲一个老贼的儿子,希望父亲把偷窃的本事传授给自己。有一天晚上,老贼和儿子说,今晚你跟着我,我把一生的技巧都教给你。儿子听后很高兴,就跟着父亲,然后他们偷偷地潜进一户富豪的家。老贼很轻巧地开了窗户,一下子就到放贵重物品的房间,很快打开一个柜子,让儿子进去看看。儿子一进去,老贼就把柜子锁上了,并大喊一声“有贼”,自己就一溜烟自己跑掉了。


那家人就被惊醒了,起来到处找贼。柜子里的儿子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下死定了,父亲没教自己本事反而害了自己。一转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于是,就假装老鼠咬衣服的声音,引来一个丫鬟打开了柜子。刚打开,他就跳起来,一掌打翻丫鬟手上的油灯,迅速跳出窗外,往院子里冲去。十几个佣人追了上来。儿子心生一计,拿起一块石头扔进井里。追的人以为他掉进了井里,都围到了井边。那个儿子很轻易地翻过院墙,溜回家里。父亲正优哉游哉地喝酒,儿子不禁责问:老爸你为什么要害我?老贼一脸无辜,说儿子啊我怎么会害你呢,今晚我不是把最好的方法都教给你了吗?而且你也已经学到了,从今以后,你可以独立行动了。儿子一听,恍然大悟,连声感谢父亲。


3.

胡适先生曾经讨论印度禅和中国禅的区别的时候,引用了这两个故事,胡适先生说这两个故事显示了印度禅和中国禅的区别。在我看来,这两个故事也显示了神秀的偈和惠能的偈的区别。


神秀的偈,表明他的路子还是印度禅的路子,而惠能的路子,已然是一种新的方向,成为“中国禅”形成的标志。当然,这个区别并非像胡适说的,第一个故事是印度禅的风格,强调“定”,第二个故事是中国禅的风格,强调“慧”。


实际上,印度禅也罢,惠能的中国禅也罢,都遵循佛陀教诲,修行的基本途径是“戒、定、慧”,他们并没有只强调其中的某一个而忽视其他,他们的区别在于:神秀的偈以及第一个故事,强调的是按部就班,按照一个过程渐渐到达目标,戒了,就能定,定了就能生慧。


你看那个故事,那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情况下,专注于头上的油罐,一步一步地排除杂念,先是排除亲情的干扰,然后是美色的干扰,等等,最后,一无挂碍,就很自在地走到了终点,在到处都是障碍的世间,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修行戒、定、慧,那么,就可以很自在地走来走去。


就像神秀的偈写的,身心本来都很清净,只不过被污染了,所以你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抹掉那些尘埃,让清净显现。这种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有一个流弊——那就是有些修行者在一步一步地修行时,忘掉了修行的本义,而专注于形式。惠能一定是看到了这种流弊,所以,他的偈,就像第二个故事,强调的是戒、定、慧三者同样重要,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整体,并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


所以,神秀的偈和惠能的偈,区别在于前者把修行分成一个程序,要一步一步地达到彻底的觉悟,而后者把修行看成一个整体,要从一开始就有彻底的觉悟。


第一个故事也罢,第二个故事也罢,神秀的偈也罢,惠能的偈也罢,都是要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都要在混乱的、充满无数束缚的世间找到自由行走的路,但是,第一个故事和神秀的偈,是要用一种固定的办法去找到办法,而第二个故事和惠能的偈,是要用“法无定法”的方法去找到办法。


所以,我们可以说,印度禅强调的是方法,强调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彻底的觉悟;而中国禅强调的是没有一定的方法,强调的是你必须从头至尾要有彻底的觉悟。所以,惠能的《坛经》带来的,是彻底自由的气息,是对于世间一切的形式不在乎的自由气息。


也可以说,《坛经》开创了一种自由的个人修行风格,是对于印度禅过于重视形式和程序的一种矫正。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惠能自己并没有否定神秀的偈,没有否定传统的印度禅,他只是认为神秀的方法适合悟性不高的人,而自己的方法适合悟性高的人。


对于悟性高的人来说,确实有可能“酒肉穿肠过,佛性心中存”,但是,后来的流弊是,人们记住了“酒肉穿肠过”,而忘了“佛性心中存”,忘了“佛性心中存”是一个前提,只有在佛性心中存的情况下,你才能酒肉穿肠过。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真的佛性心中存了,也就不会酒肉穿肠。


也就是说,如果你觉悟了,如果你的佛性显现了,那么,你做什么事都可以,都无所谓;但另一方面,如果你觉悟了,如果你的佛性显现了,那么,你就什么都不会去做了。这里的度,这里的言外之意,在实际的生活里很难考量,只能是每个人“冷暖自知”。所以,《坛经》开创的禅宗,到后来也有很多流弊,有很多野狐禅,有很多故弄玄虚。


我自己第一次阅读《坛经》是三十多年前。根据自己的读经心得和切身体会,我曾写了这样一段话:“刹那之间,十多年过去了。再好的事,过去了,再坏的事,也过去了。仿佛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其实,不说十多年,就说人的一生,甚至,人类千万年的漫长历史,如果放在宇宙间观察,也不过弹指一挥间。所以,惠能才会说:本来无一物。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能觉知到无常背后那安静的空无,那么,能有多大的事呢?”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为什么一切的形式都不重要?继续解读坛经。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观心_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自飞鸿踏雪泥。

  • 许佳玲

    心是菩提心,身是凡人身……年少时铜肠铁胃,精力充沛,不知疲惫苦恼,也甚少感觉到“多巴胺、荷尔蒙、肾上腺素、胰岛素”的刺激,几乎就不知道“身”的存在跟意义……现在变天都有可能影响身心,睡不好身体也有反应,不注意饮食身体也很快就会发出“警告”……所以以我的悟性“修行”真的是很“随缘”,追求的只是费老师所说的“平静喜乐”(做的到的话“时刻观心”)。~~那些成年之后还“纯唯心”的暂时体会不了是什么境界

    许佳玲 回复 @内奥塔: 没这意思。只是我生病的时候身体感受比较强烈,比较有“感觉”。

  • 感恩_spw

    我家狗狗被车压死了,我心里难受无法释怀怎么办

    木子_1ra 回复 @感恩_spw: 再养一只,慢慢的就好了。就像鸟儿划过长空,在记忆里留下就好。

  • 路静行

    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能觉知到无常背后那安静的空无,那又有什么事呢? 问题在于,平静,确实平静,因为知晓这因缘和合、明白这诸法无常而平静,但这平静里有淤流在涌动,淤流里充满了细菌,无孔不入。就像身上的秽,怎么挠也挠不干净。非常污秽,很不干净。

  • 听友255623348

    声音太好听了

    知之静以修身 回复 @听友255623348: 声音令人迷醉

  • 月明静悦

    真的是这样!弹指一挥间

  • Meilin美琳

    慧能和神秀的故事讲解的妙

  • 柰歆古月

    本来无一物,佛性不念善恶

  • 知之静以修身

    惜缘随缘不攀缘,自便请便不方便

  • 平静喜乐1

    不变应万变 和 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