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61 儒家和佛家有什么不一样?

【解惑】61 儒家和佛家有什么不一样?

00:00
09:22

今日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六十一堂佛学修心课的解惑时间。在问题的探讨中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但一定会越来越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一起走向觉悟。我们先来听一下提问的朋友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问:

老师我想请教一下,儒家和佛家有什么不一样?



答:

谢谢你的提问。第一,儒家和佛教在一个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都相信世界的本源是在我们的内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唯心论,相信万物唯心造,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回到内心,而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第二,他们都相信人性是善的,对于人类充满信心。也相信因果。


第三,他们的区别在于,在因果上,儒家认为因果体现在家族的传承,而佛家认为体现在个体的轮回,严格地说,佛教的因果体现在五蕴的轮回。


第四,佛家具有宗教的特点,但儒家几乎没有宗教色彩。佛家探究死后的世界,探究的是人如何通过修行出离开这个世间获得彻底的解脱。但儒家基本不谈论怪力乱神,只探究现实世界人类怎么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


这是非常大概的一个区别。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从陶渊明这样的人物,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儒释道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是佛教的儒家化,比如,汉地的佛教重视儒家的孝道,另一方面,儒家的“心学”也接受了很多的佛教的元素,尤其是禅宗的元素。所以,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释道的融合。儒释道的融合,生长出中国文化的韵味和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一方面,我觉得王阳明是一个典型。为了做圣贤,为了成为圣人,王阳明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先后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家,寻找人生的出路,最终归于儒家,但又和当时正统的儒家朱熹有所不同,开创了自成一格的心学体系。而这个心学体系,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实际的生活实践,用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自己像一个圣人那样活着。


在王阳明心学里面,儒释道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禅宗,对于王阳明应该有过很深的影响。只要我们把《传习录》中关于心、关于性的论说,以及“知行合一”的主张,和六祖惠能在《坛经》里关于心、关于性的论说,以及顿悟的主张,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惊人的一致;确如胡适先生和钱穆先生等前贤谈到的,没有禅宗,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学,也如太虚法师所言,“我国自晚唐五代以来,禅宗实为学者思想之结核”。


禅宗是非常核心的东西,但为什么王阳明终究没有成为禅宗的信徒?据说,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到山里去禅修,却无法忘掉祖母、父母,在这一点上,对于佛教有所质疑,他认为:“这个爱亲的念头,从小生成,要是这个念头可以去得,不成了断灭种性吗?”


又有一个故事,说他在杭州见到一个和尚,已经闭关三年了,几乎不曾开口说话,王阳明走到和尚身边,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句话其实颇有禅的机锋,可惜这个和尚,只会打坐,并没有真正的觉悟,被王阳明一喝,居然说起话来。王阳明又问:“你有家吗?”和尚回答:“家里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不想念你母亲?”和尚老实回答:“想念”。然后,王阳明就和和尚讨论了一番关于人性的话题,说得和尚第二天就还俗回家,奉养母亲去了。这个传说是后人渲染的,其实如果站在佛学的角度,这个和尚很容易反驳王阳明。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儒家和佛家在家庭观上的微妙而深刻的区别。


又有记载,说王阳明曾经上九华山寻访高人。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叫蔡蓬头的道士,王阳明向他请教很多问题,他一概回答:“尚未”。最后,他告诉王阳明:“看你的面相,虽然有出世之韵,但终究还是脱不了官相。”说得王阳明非常失望。不久听说九华山地藏洞里住着一位高人,又去拜访,那个高人正在闭目养神,王阳明摸了一下他的脚,吓了他一跳:“这样的险地,你怎么上来的?”王阳明表示了仰慕之情,就和他聊了起来,高人并没有指点什么,只是说:“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这些记录或许有渲染的成分,但可以看出王阳明为什么没有成为禅宗或道家的信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于亲情不能忘怀,对于现实的不能忘怀。所以《传习录》里王阳明批评佛家为了不为亲情所累,就远离父母,而在他看来,不想为亲情所累,恰恰应该充分地表现、承担亲情,也就是通过孝道,才是真正不为亲情所累;因为亲情就是我的良知,就是我的天性。


毫无疑问,禅宗也罢,道家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喜欢这个人世间,对这个人世间基本是否定的。其实儒家也不喜欢这个尘世,从孔子到王阳明,中国的儒家都是现实批判者,都认为现实是“礼崩乐坏”,只有从前尧舜禹的时代,是唯一的美好时代;但儒家不一样的是它不避世,恰恰这个世界不美好,所以更要深入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所以,王阳明的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担当。可以说,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里,把儒家的自我担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心学,其实就是他在生活里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里渐渐形成的。在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之间,王阳明更重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之中。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其中一个非常的价值,在于它是儒释道的一种融合,把儒家担当的精神,和道家、佛家的思维方式上的特点相互融合,融合成了一种人格实践,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