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总是和别人做比较?你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你“我很好”

21.总是和别人做比较?你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你“我很好”

00:00
23:06

周小宽限时免费听! 

恭喜您被惊喜好礼砸中!

小宽精选《100首心理疗愈钢琴曲》现开放限时免费听

心理50讲课程+100首疗愈音乐,助你缓解焦虑,深度入眠!

倒计时5天,还要错过吗?

【点此立即领取,开始收听!】


本期内容

1.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在不断比较的死循环里?

2.为什么会掉进“拿自己没有的和别人拥有的比较”的心理陷阱?

3.自己和自己怎么比?

4.“活在当下”为什么很有力量?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比较”这件事。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意识陷入和别人的比较。在很多年前,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幸福感其实来自于比较。


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论断,当我们感觉到比别人优越,比别人有优势的时候,我们确实会有一种幸福感体验的增加


但是我所观察到的是,在我的咨询的工作里,在我的身边的生活中,我会看到很多人其实更多的被比较所困扰着。如果我们的幸福感很多的时候是来源于比较,那比较又比不上别人的话,这当然就会相应的增加我们的不幸福。


比这个更严重的是,我们可能还会陷入对自己的否定,我们可能会躺在觉得自己还很糟糕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甚至越来越抑郁,越来越负面。


有的人在比较中比我刚才说的情况要更严重一些,他可能会感到很痛苦,而且会陷入完全停不下来的一个关于比较的死循环。


我会观察到我的一些来访者似乎就有这样的情形,他们很爱比较,但问题是他们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项比,拿自己刚好做不到的或者做的不完美的那个点和别人做到的那个点比。


当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做到而别人已经做到的时候,他们会忽视自己所有已经做到的部分,盯着那个不如别人的部分,然后内心就被全然否定的声音给占据。


这样的比较模式,我想是相当消耗我们心理能量的,也会让我们的心理认知跌入越来越低的谷底。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学里会跟自己同宿舍的人比较,谁的家庭条件更好,谁的零用钱更多,谁考的证更多,谁接到的offer更多等等,或者谁的男朋友更帅。


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有的人会和办公室里的很多人比较,有时候办公室可能是那么三四个人,那么就陷入了和三四个人比较的怪圈,今天她穿了什么,明天他可能去哪里吃饭,假日他们是怎么度过的等等。


发个朋友圈也要跟人比,度假的时候别人带孩子去哪了,我又带孩子去哪里了?我去的地方够不够高级?


比较的条件林林总总。一个人想在所有的比较中都胜出,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处处都去比较,会让自己得到一个怎样的心理体验呢?那就是不断地体验着一种挫败感,体验着一种我很糟的感觉。


我们要去重视它,去觉察我们的内在有没有一种这样的微妙的比较模式在运转,在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一个常常去比较的人,常常要去参照一些东西才能得出“我很好”这样一个论断,那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人也许并没有稳定的自我内核,或者说他很依赖外界的评判,只有当别人都对他投以肯定的评判时,他的自我内核才能觉得我是好的。


我们小时候读书,一开始遇到的比较就是排名次,本来一个孩子觉我得考80分挺好的,可是老师一在班上公布排名,又或者拿一张大红纸或者白色的纸写上排名贴在学校教室的门口,结果你一看你这个80分是倒数第二,你马上就被挫败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带有评判的去看你,用一个打分的体系来评判你的话,你就会被放在比较之中,而你在这个比较中很可能就会体验到一种挫败感。比如说对方的评判体系并不适用你,或者说这个评判体系的分数,平均值定得非常高。


反过来,如果我们心里默默的也有一个对自己的评判体系,而这个评判体系又非常严苛,标准又定的很高,那么这种比同样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很糟糕。


当我们看到打分这样一个评判模式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了解到,我们的童年是被这样捆绑的,我们在分数中被定义,被评判,被贴标签,而父母也认同着这个由分数和排名构成的定义,所以这个定义就内化在我们心里,这个模式也变成了内心的公式。


那就是我的核心自我里面,“我好不好”是需要有一个外在的评分体系,是需要有一个外在排名的,这就是奠定了那个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比较模式的内心基础。


即使现在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退休了,并没有人再给你排名,可是这个内在声音还非常清晰,所以我们还是会不断去比。


如果以前在内心你就是一个被大家认为比较差的孩子,那可能你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价值感低,我很差,我很糟糕的内在状态。那么这种不断跟外界的比较,去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强项比,盯着自己的缺陷,其实就是一种我们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重复什么呢?强迫自己去重复体验那种低价值感。我们的本能很强烈,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就会一直活在一个模式里。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呢?我想此时此刻就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当你听到这个成年人的心理课,听到这疗愈的50节课,当你做了这个选择,我想从第一节课来到现在,关于原生家庭也好,自我认知也好,我们已经累积了很多的觉察,而这些觉察都是在和你过去的那些死循环进行抗衡的重要子弹。


我们要去打一仗,我们是需要弹药的。


在这里插一句,其实我每天都会看喜马拉雅这个课程后面大家的评论、留言,我在想我看到的这些留言,的确反馈了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意思。


我看到很多人在打卡,我没有要求大家打卡。


很多人重复地在听一些章节,写下了自己的觉察,也有很多人写到“我泪流满面”,有的人写到“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好像有了一个强烈的醒悟。


我想是的,但是那一刻地醒悟和觉察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去反复听,这是一个本能的选择。


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内化的模式,但我们的潜意识也很聪明,它们也有向前发展、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


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需要弹药去和过去的旧模式打战,和一些旧认知去辩论。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从课程中累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课程的体验里累积一种我被接纳的,我被相信的力量。


我想这是我对于我做这个心理疗愈课的理解,就是它不只是在传递着知识,它是在传递着一种疗愈的、接纳的力量。


我想回到“比较”这个话题。关于比较我必须要说还有一个真相,就是你一定是在和一个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标准在比,才会有比较的这个结构,模式。


那我们去比的时候,我们要觉察一下,我究竟是在拿什么去和什么比。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很糟,这种感觉其实是他最近几年来的一个困惑。


但我所看到的他,似乎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人,比如他在一线城市拿着月入几万的工资,也有一套价值上千万的住房。可我发现他总是有本领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别的对象,感觉到自己在这一项上就是不如别人的。


比如他会说自己的婚姻不够幸福,那他就会找到一些婚姻很美满的人去比;他有一些身体上的慢性疾病,没有那么快能够治愈,他又感到不快乐,觉得自己没有将身体调理好。然后他就和那些年龄差不多,身体看起来非常强壮的朋友去比,他说别人生活的状态比我好太多了。


他去比较得出这个“我很糟糕”的结论的时候,从来不去看他自己所拥有的,比如价值很高的房子,比如他在生活中的关系,别人对他的信任和认同,还有他的一些社会地位,就是他所拥有的,他已经创造出的价值。


这就好像一杯水,他永远盯着未满的、空的那个半杯,而已有的大半杯他看不见。我想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态。


我会将它叫做心理陷阱,我们总是拿自己没有的去和别人有的比,拿自己做的不好的和别人做的好的比,这不就跌入了追求完美的陷阱了吗?就是我在每一条跑道上都要100分,都要完美。


当然,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前面我提到的内心中总有一个“我很差”的既定认知有关。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在童年中已经有了一个“我很差”的这个内在的人格模式,这个声音一旦固化,那可能我们现在的潜意识就会陷入强迫性重复,我们会为了这样一个声音去搜集证据,而我们就会本能地不去看我那些我其实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因为那些我做得很好的部分和我们那个固化的认知是矛盾的。


关于如何跳出比较的痛苦,曾经有一些心理学的老师提出过这样的方法,说我们应该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比较中总是感到自卑。


在今天的课程里,我要提出另外的观点,也想对这个部分做一个澄清。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和自己在比,也会把自己搞得很痛苦。比如说我们谈到超越自我,可是你过去的十年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的这两年可能没有什么进步,也许还有一些下滑,这一比较你就受不了。


人生怎么可能是一条永远向上的曲线呢,人从青年到中年,到中老年,再到老年,其实在很多的内心功能上确实是有一个衰落的过程,我们能够去承受住这个衰落,承受住一些身体各项指标甚至包括智力的下滑,我们能够更平静地整合和看待这样的一个改变,这就是我们的强大。


面对现实和心理健康,如果总是要求比过去要强,也许30岁你比20岁强,但50岁你未见得比40岁强,我想如果是遵循着和自己比的道路,我们一样会有非常多的自我否定和攻击。


我讲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理疗愈课,我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方法去储备自己的心理能量,所以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够去追求上进,但我想在这个课程里强调的是,我们求上进,我们去进取和奋斗的过程,不是靠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心理健康不断进行自责和攻击来换取的,那样的上进,你真的要吗?


这样的成功,可能会带给你更大的失败,那就是你的心理健康会大打折扣,由此你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最后你没有能量了,你的关系无法经营,关系可能也会毁掉。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宽容一些,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一定要像一个上足了的发条一样?每一年都比去年更好,更进一步,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偏执的想法,我们人生怎么可能永远都在一个自我超越中呢。


我们如果永远要超越昨天的自己,要飞的更高更远,那就像电影《阿飞正传》里面说到的五角鸟一样,一直飞不可以停,脚一沾地就会死掉,那样我们会累死的。


所以我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并不是我们不够不上进,而是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允许自己用一点点丧,来保持一种放松的姿态,不让我们一直紧绷,用这种方式为我们的心理蓄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会建议大家去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要找到成功与幸福和健康之间的平衡,否则你就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去换得外界所见的成功。



我们和自己比也可以去比较内心的平静程度,心理的修通程度,内心强大的程度。


现在有一个大家很推崇的观念,那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我觉得就是一个对于不断超越的最大的否定。不断超越指的是未来,是明天,而如果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就是接纳这个当下,我们不去想明天我要做的更好,而是去满足于此时此刻。


这样在当下我们才能停下来体验到此刻的满足和幸福。如果我总是要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我就永远在一个要把当下往后扔的状态,我就永远在奔跑,根本就不可能停下来环顾到我的四周,我所拥有的一切。


而我想活在当下,其实也是一个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我们是要脚踏实地,在当下中去汲取力量的,一个人如果连当下都没有,从哪里去寻找支持你的力量呢。


如果你只能从一个自我否定这样的鞭策里去取得成功,那么我想你这个成功可能也不那么牢固,也不那么强大。


我曾经常常跟我的来访者举一个姜太公钓鱼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姜太公他很有才,他很优秀,但是我们会看到他并没有去不断的超越,他人生中很长的时间,好多年就是坐在那里钓鱼。


他并没有说我如此有才华,我一定要被国君赏识,我一定要被看见,我非常焦灼。他没有,他以一个很顺其自然的态度坐在那,接纳自己与天地万物的这样一个融合的状态。


我想这其实恰恰就是原来我们在中国文化里面最推崇的天人合一之境,这是一种心境,这是一种高,这也是一种修为。


我觉得它和心理学也是相通的,和心理学中我们不断提到的接纳是相通的。所以我想如果你一定要比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在这条路上走一走,看一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碗炸酱面

    周老师真是太专业了!以往听类似的课感觉只是获得了知识,但这对我来说套课程甚至有做一对一心理辅导的效果,句句心坎。

    周小宽 回复 @小碗炸酱面: 这就是,我想做的。

  • 1862012celk

    感谢小宽!让深陷深渊的我看到一丝光亮…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

    听友208050712 回复 @1862012celk: y

  • 一只杨阳羊呀

    每天比一比,今天的的我有没有更加接纳我自己呢? 感谢周小宽老师,让飞速运转的我,耗竭的我,停了下来,可以允许自己小憩一会,休整一番~我还会再来的,相信也会有一天,我能将小宽老师的语言内化进我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中~爱你,周小宽老师~

    周小宽 回复 @一只杨阳羊呀: 每天比一比是否更接纳自己,是一种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呢?也不要把它变成压力。接纳自己,也包括对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的接纳,对自己努力了却也做不到的接纳哦。

  • 风之彩xY

    比较只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所处位置的途径,帮助我们更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

    周小宽 回复 @风之彩xY: 👍🏻👍🏻👍🏻

  • 贝贝上有洛洛

    感谢生命里可以遇见小宽老师!让我解脱自己,获得重生!

  • fa6i9jciy6iqch4g829y

    购买了以后是可以反复的听吗?限次数吗?

    周小宽 回复 @fa6i9jciy6iqch4g829y: 可以反复听,不限次数

  • 西北风锦衣夜行

    真的是,我就一直陷入这样的痛苦,否定自己时间久了真的好自卑好压抑,感觉自己,不想跟他人交流,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又无法阻止比较,越来越负面。感谢周老师,您对我而言是救赎。

    听友193459135 回复 @西北风锦衣夜行: 和你一样的人

  • dancerxk

    我已经尽量避免比较了,可是还是八卦听多了下意识的就被比较了,社会人哪里完全避免得了,还是修炼不足?!

    周小宽 回复 @dancerxk: 慢慢降低比较的次数~

  • 1552687uzgb

    我怎么能听全课

    周小宽 回复 @1552687uzgb: 购买专辑就可以听全部课程了哦

  • 乘风破浪的女子

    每次心理焦虑的时候就赶紧点开周小宽老师的声音,赶紧心灵立马就被安抚了。因为我想活下去,积极的活下去,有质量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