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一代文豪泰戈尔的生平、创作以及他深厚的中国情结。今天,我们将了解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
1857年是印度独立运动的起点。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标志着这场旷日持久的独立运动有了核心领导力量,印度民族运动从此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局部运动壮大为全国性运动。从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到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运动历时90年,最终赢得胜利,获得民族新生。
19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接近巅峰。1899年,英国拥有的殖民领土达到2380万平方公里,所统治的人口达到3亿以上。到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一年,英国治下的殖民地领土增加至3300余万平方公里,是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接近4亿,是本国人口的8倍多。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国,一天24小时,总有太阳照耀在它的领地上。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本开始大量过剩。于是通过加大在殖民地国家的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90年代以来,英国殖民者不断加大在印度的投资力度,使印度民族工业遭到沉重压制和打击,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日趋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开始高涨。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哪些重大大发展阶段呢?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期,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大党,是由温和派领导人居于主导地位的。那些温和派领袖,对英国人抱有幻想,奉行改良主义,希望通过温和的协商与斗争,合法争取政治权利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断揭露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也不断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良诉求,如增加印度人在英属印度政府就任高级职位的名额、降低赋税、减少军费、壮大民族工业等。从本质上看,温和派领袖们都寄望于英国人的让步,愿意与英国人合作。因此,国大党的早期活动多为纸上谈兵,相当脱离民众。
1895年,国大党内出现激进派人物提拉克(1856-1920)。他从小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成为印度教哲学家,25岁时创办英文周刊《马拉塔人报》和马拉提语《狮报》,以抨击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宣扬民族主义及民主思想为己任。他主张采取包括暴力在内的各种手段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的民族独立。1905年,英国政治家、印度总督寇松(1859-1925)试图将孟加拉一分为二,颁布《孟加拉分省法令》,导致英印民族矛盾激化,结果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提拉克参加并领导了这场斗争。他在1906年国大党加尔各答年会上,坚持将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点纲领写入决议。在这次年会上,提拉克与奥罗宾多等人合力说服了温和派领导人,使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自治的正式决议。自治终于成为国大党全党共同奋斗的政治纲领,从而将印度民族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民族斗争的关键时刻,诗人泰戈尔也走出象牙之塔,谱写歌曲,鼓舞民众参加斗争。
从1905年到1908年,孟加拉人民顽强地坚持了反对孟加拉分治的斗争。孟加拉人民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和声援。在不少城市,群众焚毁大量纺织品等英国货物,对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1907年,国大党温和派领导人认为,激进派组织的群众斗争过火了,因而设法在当年举行的苏特拉年会上将激进派排除出国大党。1908年7月,英国当局以“煽动叛乱”罪逮捕提拉克,将他判处六年徒刑。审讯期间,孟买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
印度第一次民族运动高潮虽然被英国殖民当局镇压下去,但印度人民由此觉醒并开始掌握大规模群众斗争的武器,而殖民当局也慑于民众压力,最终被迫于1911年收回成命,宣布取消孟加拉分省法令。斗争使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得到空前强化。国大党和印度人民都认识到,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获得自由。完全摆脱殖民统治,恢复印度独立,建立印度共和国,成为共识。提拉克获释后不久,成为国大党领袖,他的政治主张获得全党认同。他领导国大党一直到1920年他去世为止。
提拉克之后,谁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了呢?
从1920年提拉克逝世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圣雄甘地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甘地全名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0.02-1948.01.30),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重要的领袖之一。泰戈尔深为赞赏甘地为国家所做的一切,称他为“圣雄”,于是这一对甘地的敬称流行开来。甘地也是印度众望所归的“国父”。他提出源于印度传统思想的非暴力主义,亲自率领亿万印度人民展开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为印度最终获得独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的“坚持真理”哲学,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哲学,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都曾受到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影响。
甘地于1869年出生于西印度古吉拉特一个富有而正统的印度教家庭,父亲曾任几个土邦的首相。家庭属于吠舍也就是商人种姓。甘地13岁时与商人之女嘉斯杜白结为伉俪。19岁赴英国,进入伦敦内殿法学院这一著名学府学习法律。留学期间,深受托尔斯泰和平主义和博爱思想的影响。1891年获律师资格,随后于1893年至1914年在南非出任律师。其间,成为当地十余万印度侨民的领袖,领导他们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同时成为一名社会改革者。
他在南非创立了“坚持真理”学说和非暴力的斗争方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继承了印度教戒律中的“戒杀”原则,也吸收了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从而创立了自己的非暴力学说。甘地认为,“非暴力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的。”他还认为,人们应当通过非暴力手段,即通过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去感化或唤醒敌对者的内在人性,使他们能够改恶从善。
甘地还阐述了真理与非暴力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他说,“非暴力与真理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正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非暴力是手段,真理是目的……如果我们注意运用这种手段,或迟或早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甘地的“非暴力”或“坚持真理”学说是一种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政治学说,为了广泛动员人民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必须找到一种能使广大民众都能接受的精神武器。他的非暴力学说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推动民众参加反英斗争上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
1915年初,甘地返回印度,不久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民族运动的重量级活动家。从1915年至1919年,他初试锋芒,在印度各地组织“坚持真理”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结果声名鹊起。1919年3 月18日,英属印度政府颁布《罗拉特法》,赋予殖民当局随意搜捕和监视任何印度人等特别全权,引发全国民众的愤怒和抗议。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斗争,掀起反英风暴。他号召全国举行一天总罢工,举行祈祷和绝食,来反对此项恶法。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法受到广泛赞赏。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通过决议,接受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策略,将不合作运动作为实现自治的方法。从那时起,甘地成为国大党领袖,同时成为印度民族运动最高领导人。
甘地先后领导印度人民举行了三次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独立的进程。
1920—1922年期间,甘地领导了第一次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在国大党加尔各答和那格浦尔的两次会议上,甘地郑重宣布,只要全党认真执行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和开展手纺等建设性工作,印度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实现自治。全党同声响应,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迅速展开。针对英国殖民政府的不合作,意味着全面抵制政府的行动,如放弃政府内公职,抵制法庭,抵制公立学校,抵制英货等等。1921年,不合作运动席卷全国,抵制英货运动给殖民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甘地倡导的手纺运动也在全国展开。甘地要求每人每天纺纱“三十分钟”,将此视为较为殷实的人们与较为贫穷的人们打成一片的途径。诗人泰戈尔对此有所不解。甘地决绝地表示,每个人都必须纺纱。他要求泰戈尔也像他人一样纺纱。无论如何,手纺运动对于凝聚人心,对于对发动农民参加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还是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的。
1921年下半年,殖民当局逮捕了一些领导人。于是,国大党决定根据甘地的建议,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即实行抗税斗争。1922年2月5日,在联合省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愤怒的农民放火烧死了22名警察。甘地获悉这个诉诸暴力的事件后,决定停止开展不服从运动。第一次不合作运动于是自行中止。
1930—1933年期间,甘地领导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将1930年1月26日定为“印度独立日”。当天,印度各大城市和农村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高呼“独立万岁”等口号。看到群众的斗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甘地决定开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又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当时,殖民当局实行食盐专卖法,不允许印度人自己制盐。甘地把不服从食盐法作为运动的突破口。1930年3月12日,他亲自带领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坚持真理学院出发,徒步前往名叫丹地的西海滨渔村。这趟食盐进军又名“丹地进军”,全程400公里。4月5日,甘地一行到达丹地,连续三周取海水制盐。由此掀起全国性公民不服从运动的高潮。于是,食盐进军产生蝴蝶效应。各地不服从运动与抵制英货运动结合起来,对殖民政府构成巨大威胁。于是,殖民当局开始镇压,宣布国大党非法,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6万名运动参加者被投入监狱。为了缓和矛盾,殖民政府调整治印政策。1931年1月25日,英属印度总督欧文提前释放甘地等。当时,由于殖民当局的持续镇压,运动的势头已有所减弱。为了使当局停止镇压,3月5日,甘地与总督欧文举行会谈,达成甘地—欧文协定。双方互有妥协:国大党中止不服从运动,政府取消镇压条例并释放所有政治犯。1932年1月2日,在甘地的要求下,国大党举行会议,决定重新恢复不服从运动。随后,殖民当局再次进行镇压。1月4日,甘地再次被捕。1933年8月23日,甘地被释放,他宣布停止个人不服从一年。实际上,全国的不服从运动到此结束。
1940—1942年,甘地发动并领导了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当局在没有与印度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就把印度拖入了战争。印度人民对此非常愤怒,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反英反战活动。1940年10月17日,甘地宣布开始实行反战的文明不服从运动。这次运动提出的目标只是单纯反战,旨在不服从殖民当局限制发表反战言论的法令,争取宣传反战的自由权利。甘地在这次运动中并没有大规模地动员民众,只是采取“个人不服从”的形式。由于没有广大民众参加,这场运动的势头到1941年就逐渐减弱。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向东南亚进军,占领了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和马来亚,并进入缅甸。在这种逼人的严峻形势下,英国人一方面迫切需要印度人民的全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又拒绝了甘地和国大党提出的印度独立的要求。英国人的态度迫使甘地和国大党采取最后的行动,即开展更大规模的不服从运动,把英国人最终从印度赶走。1942年8月8日,国大党在孟买召开会议,通过了甘地起草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退出印度”决议,这个决议宣布动员全国一切力量,开展最广泛的不服从运动,以实现英国退出印度的目标。殖民当局对此非常恐惧,于8月9日开始大逮捕行动,将甘地、尼赫鲁等148位国大党领导人投入监狱。一场猛烈的反英风暴随即席卷全国孟买、德里、浦那、阿拉哈巴德等许多城市。这场风暴也被为“八月革命”。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群众性自发斗争未能维持太久,进入1943年以后便逐渐沉寂下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日益高涨。当年,印度各地工人进行的罢工就有800多次,参加者往往达七八十万之众。在许多集会和游行中,民众都喊出了“印度独立万岁”、“英国人滚出印度”等口号。1946年2月,印度海军起义在孟买爆发。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卡拉奇等地的印度海军纷纷表示支持,影响波及整个印度海军。与此同时,孟买20万工人举行了总罢工,支持海军起义。这意味着,印度民族运动已经扩展到军队,英国殖民统治的大厦岌岌可危。在这种逼人形势下,英国政府不得不接受印度独立的要求。同年3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议会下院宣布:英国准备承认印度独立。1947年8月,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国政府交出在印度的统治权。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正式成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正式成立。
甘地的身躯并不高大魁伟,加之常年奔波,到了老年,更显得身形憔悴。为了与民众打成一片,他的生活十分俭朴,服装业十分简陋。1931年,他作为国大党的唯一代表,应邀前往伦敦参加一次圆桌会议。西装革履、身躯硕大的丘吉尔蔑视地称甘地为“半裸的托钵僧”,把国大党领袖们称为“稻草人”。
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斗争的漫长岁月中,丘吉尔一直坚决反对将统治印度的权力移交给他所谓的“半裸的托钵僧”或那些“稻草人”。然而,甘地拥有超人的坚强意志和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在领导全国性的呼吁英国人“退出印度”(Quit India)的全国性非暴力运动中,就体现了这种意志和力量。英国政府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他虽然手无寸铁,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对他退避三舍。经过27年的奋斗,甘地终于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他的非暴力主义成为印度人民的伟大思想财富,也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下一讲我们将了解印巴何以走向分治。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谢谢,
这一节也就是中学老师念念课本
看过电影《圣雄甘地》。和老师的介绍基本吻合。
按照老式教材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