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9.见善如*********

00:00
06:24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杨鹏《论语》百课”,今天我们讲第79课。《论语·季氏》第11章。我先念一遍。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我先翻译一下,然后简要分析。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善,如同赶不上。看见不善,如同把手放进开水中。
 
这样的人,善恶分明。见善,急于去追赶。见不善,马上避开。
 
孔子是善恶分明的人。这与孔子de 宇宙观有关。
 
《论语·阳货》篇,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何言?四时运行,百物创生,上天何言?
 
孔子认为,上天运行秩序,创生万物,这是最大之善。人当如上天,默默地运行秩序,使万物创生,生命繁盛。人生在世,就得仁爱生命,这就是善。善是顺天,是爱生,不善是逆天,是害生。孔子之善,有宇宙观基础。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样的人,我见过这样的人,听过这样的话。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到善恶分明,努力行善,避开不善之事,是可以做得到的。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隐居起来以求自己坚持自己的志向,实践义行以实现价值追求。这讲的是隐士,因为不满朝廷和社会,不愿使自己的志向屈从于人,于是隐居避世,以保全自己的志向。但是,行动的时候,以义为标准,以求达到自己的道,自己的价值观。
 
大家注意,这是一种有些矛盾的人生定位。隐居避世的理由,是不想与世界同流合污,要保全自己的纯洁志向。但同时,又认为一旦行动,就以义为先,实现道义,这是一种心有救世情怀的隐士。有救世情怀,为什么要隐居避世呢?中间有一个未说明的理由,就是等待时机。
 
如同后来的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农村,但心忧天下,有救世情怀。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我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我没见过这种人。孔子的意思是,他不认为有这种人存在。隐居避世者,就难去行义以救世。行义以救世者,就不会隐居以避世。
 
孔子对隐士的态度是矛盾的。有时他也有当隐士的想法,例如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总的来说,孔子是积极入世者,他在行动中并不采取隐居避世的态度。《论语·微子篇》中,还批评了隐士不承担责任。
 
孔子一生,没有任何隐士的行为,他从不避世。这仍然与宇宙观有关。想想,如果上天不运行四季,不创生万物,这个世界还能维系吗?孔子是畏天命之人,以天命为导向的人,他当然行为上要以上天为准则,“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成为秩序的维护者,成为生命的保卫者。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一块再读一遍: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好,我们下节课再见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掌上国学院“杨鹏《论语》百课”,今天我们讲第79课。《论语·季氏》第11章。我先念一遍。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我先翻译一下,然后简要分析。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善,如同赶不上。看见不善,如同把手放进开水中。
 
这样的人,善恶分明。见善,急于去追赶。见不善,马上避开。
 
孔子是善恶分明的人。这与孔子de 宇宙观有关。
 
《论语·阳货》篇,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何言?四时运行,百物创生,上天何言?
 
孔子认为,上天运行秩序,创生万物,这是最大之善。人当如上天,默默地运行秩序,使万物创生,生命繁盛。人生在世,就得仁爱生命,这就是善。善是顺天,是爱生,不善是逆天,是害生。孔子之善,有宇宙观基础。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样的人,我见过这样的人,听过这样的话。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到善恶分明,努力行善,避开不善之事,是可以做得到的。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隐居起来以求自己坚持自己的志向,实践义行以实现价值追求。这讲的是隐士,因为不满朝廷和社会,不愿使自己的志向屈从于人,于是隐居避世,以保全自己的志向。但是,行动的时候,以义为标准,以求达到自己的道,自己的价值观。
 
大家注意,这是一种有些矛盾的人生定位。隐居避世的理由,是不想与世界同流合污,要保全自己的纯洁志向。但同时,又认为一旦行动,就以义为先,实现道义,这是一种心有救世情怀的隐士。有救世情怀,为什么要隐居避世呢?中间有一个未说明的理由,就是等待时机。
 
如同后来的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农村,但心忧天下,有救世情怀。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我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我没见过这种人。孔子的意思是,他不认为有这种人存在。隐居避世者,就难去行义以救世。行义以救世者,就不会隐居以避世。
 
孔子对隐士的态度是矛盾的。有时他也有当隐士的想法,例如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总的来说,孔子是积极入世者,他在行动中并不采取隐居避世的态度。《论语·微子篇》中,还批评了隐士不承担责任。
 
孔子一生,没有任何隐士的行为,他从不避世。这仍然与宇宙观有关。想想,如果上天不运行四季,不创生万物,这个世界还能维系吗?孔子是畏天命之人,以天命为导向的人,他当然行为上要以上天为准则,“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成为秩序的维护者,成为生命的保卫者。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一块再读一遍: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好,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