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82.凤兮!********

00:00
13:28

《论语》82课|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杨鹏《论语》百课”,今天讲第82课,《论语·微子》篇第五章。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是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今天这一课很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楚国狂人接舆唱着这样的歌经过孔子。

关于“接舆”,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接舆”是这位楚国狂人的字。一种看法认为“接舆”不是这位楚国狂人的字,“接”指接近,“舆”指车,“接舆”指这位接近孔子所乘车辆的楚国狂人。《论语》注家杨伯峻、钱穆先生都认为指接近孔子车辆的人。

但是,屈原《楚辞·九歌·涉江》篇中提到两位有名的避世狂人,一位是“接舆”,一位是“桑扈”。“接舆”剃了个光头(“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光着身子走路(“桑扈[hù]裸行”)。

屈原提到接舆剃光头的事,内容与孔子没有关系,《论语》中也没有提到接舆剃光头的事,我们不能设想是屈原读了《论语》,才用了“接舆”这个名字。

由于屈原《九歌·涉江》有关于接舆记载,我倾向于认为接舆就是这位楚狂人的字。

这位楚狂人唱什么呢?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性怎么如此衰败呀!

杨伯峻先生翻译为“凤凰呀!凤凰呀!”这不对。凤是公鸟,凰是母鸟。

“何德之衰?”你的德性怎么如此衰败呀?这是对孔子的批评和提醒。

楚狂接舆以凤鸟称孔子,这是对孔子很高的认同和赞美,认为孔子是人中之凤,天性中有极高之德性。但同时,又批评孔子糟蹋了自己的凤鸟之天性,坏了自己的凤鸟之德性。

楚狂接舆之所以这么说,这与春秋时期人们对凤鸟的理解有关。凤鸟是祥瑞神鸟,凤鸟出现,意味着圣人出世,天下有德,天下安宁。

《山海经·南山经·大荒西经》中说凤凰是“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自饮自食,不是人能喂养的。自歌自舞,不是人能指使的。凤鸟现身,则预示天下安宁。

屈原《惜誓》中写道:

“独不见鸾[luán]凤高翔于天,会集于大荒之野。四面飞翔而盘旋,见盛德之人而后降临。”

原文:“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后下。”

凤鸟是祥瑞,品性高洁,只为盛德之人而降临。凤凰为德而来,如果天下无德,凤凰会隐而不见。

孔子自己也将凤鸟至视为圣人出世天下太平的征兆。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凤鸟不来,黄河不出图,我完了。

解了当时人的凤凰政治观,凤凰是上天为天下有德而显示的祥瑞,就能理解楚狂接舆对孔子的批评了。

楚狂接舆的批评是,孔子老师啊,你是人中凤鸟,但却周游在这些缺德的执政者之间,想从他们那儿谋取权位,往好说是想做点事,往差说是贪图利益。

凤凰从来自饮自食,不会求人喂养,你却寻求被喂养。凤凰从来自歌自舞,你却甘被人驱使。缺德乱世之中,你主动与他们同流合污,把自己弄脏了,你把自己凤鸟高洁的德性给毁了。

你是一只自甘坠落的凤凰,德性衰败了,灵魂溃烂了,遗憾得很。

孔子积极入世,一心想被人重用,甚至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

《论语·阳货》记载,季氏家臣公山弗扰背叛季氏,招孔子,孔子想去。晋国中牟的家臣佛肸背叛晋君和赵简子,招孔子,孔子想去。

孔子想这么做,子路很不高兴,认为孔子老师说一套做一套、不讲原则。家臣背叛主人,这是不忠不义,倡导忠义的孔子却想去投靠不忠不义的家臣。

孔子的辩解是:难道我是匏瓜吗?怎么能只挂在那儿不能吃呢?

《论语·阳货》原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从孔子渴求用世而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看,楚狂接舆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何德之衰!”你的德性怎么如此衰败呀?

“何德之衰!”杨伯峻解释为“为什么这么倒霉?“这解释完全是错误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事不可再劝谏,未来的事仍然可以追赶。过去的事过去了,劝了也没用。今后的事,虽然起步晚了点,但仍然可以去追赶。

楚狂接舆对孔子仍然有期望,认为孔子仍然可以恢复自己的德性,讲原则,坚决不与缺德的执政者共事,不为缺德的当政者站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停下吧,停下吧,今天的执政者处境很危险。

“已而,已而“,杨伯峻译为“算了吧!算了吧!”。钱穆也解释为“算了!算了!”意思不错,但有些模糊。这是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劝诫。“已”字的本义就是“停止”,如《诗经》中的“鸡鸣不已”。“而”是语气词。

“已而,已而”,楚狂接舆劝诫孔子要停止以前游说诸侯谋求官职的做法。

“今之从政者殆而!”今天的从政者处境危险。“殆”,指危险。

楚狂接舆不仅从德性不能污染的角度来劝孔子,还从安全的角度来劝孔子。你一心想贴上这些从政者,他们有权有势,但他们自己岌岌可危,你跟他们混什么呢?你有理想,有才华,能自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才华和命运,与这些自身难保的人捆在一起?

缺德的当政者不可能安全,权位下是火山。投靠谁就是与谁共命运,难道你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就搭进你的未来,与这些缺德而危机重重的执政者共命运?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显然,楚狂接舆歌唱的内容打动了孔子。孔子下车,想与他说话。但楚狂接舆快步避开孔子,孔子没能和他说上话。

“趋”,就是快步走。“辟”,指避开。

这位楚狂接舆确实比较特别,他对孔子很了解,知道孔子的优点,也知道孔子的毛病。有心劝诫孔子,让孔子恢复本有的德性,但却无心与孔子继续深交。

从楚狂接舆与孔子的这次相遇中,我想到一点,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比今天的中国人文雅,也比今天的中国人重礼守信讲道义。楚狂接舆深度地劝子人,采取的是歌唱的方式。今天国人交往,不会再采取这些文雅的方式了。

从孔子后来的生活看,似乎楚狂接舆的劝诫对孔子产生了影响。

如果孔子是去楚国时遇到楚狂接舆,那么他们的相遇应当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前后,孔子已经63岁了。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受到重用,理想实现不了,但好处是解决了自己和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

与楚狂接舆接触后五年左右,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从此不再围着诸侯贵族们旋转。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不再谋求当官,无心权力,而是潜心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教育学生。孔子这才真正回到自己的命运正道: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建设者。如果不是这样,历史上就可能没有儒家创始人孔子了。

孔子曾经游说的那些王公贵族们,早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不再有任何意义。孔子却在历史中冉冉升起,为以后二千多年的读书人和朝廷所尊崇。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评价孔子说:“天下的君王以至于贤人们多了,当时有荣耀,死了就消失。孔子平民出生,思想传十余世,学者以孔子为宗师。天子王侯们,在中国谈六艺的,都以孔夫子为准则,可称为至圣啊!”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是说孔子,也是说自己,站在文化思想历史传统建构的角度,站在文化模因(Memes)、文化心理模型创造的角度,与孔子和司马迁相比,二千多年来的天子王侯们算什么?

孔子后期对权力的态度,被他的学生曾子所继承。曾子全力以赴于《论语》的编撰工作,完成了《大学》和《孝经》,还教育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完成了《中庸》。

曾子的态度就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庄子》赞美曾子)。曾子穷,鲁国国君主动送城邑给曾子,但被曾子拒绝,不想受制于人。

晋国、楚国请曾子为官,曾子拒绝,不想侍候这些无德之人。全心全意进行思想建设,以待后人。

孔子后期的生活态度,他的学生曾子的生活态度,已非常接近这位楚国狂人的态度,这是一种知识人独立的态度,思想者自主的态度,这也许正是楚狂接舆希望看到的。

人总有种种欲望要满足,有超越性的理想,也有世俗的欲念,孔子也不例外。孔子身上有些追求,有些力量,是其他人没有的,这是孔子的天命指向。但是,明白自己天命指向,集中于自己能做的有永恒意义的事,这是需要有人直言提醒的。对孔子来说,楚狂接舆就是这个直言提醒者。

思想者的自主精神,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这一直是中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楚狂接舆、后期孔子、曾子这些人的存在,说明中国仍然有一个没有完全溃烂的潜在的思想、人格独立的传统。

当然,今天不仅需要面对权力的独立与自主,更需要思想者内心有信仰,面对公共利益和国家命运有坚守价值准则的勇气。

我们再一块读一遍本章,《论语·微子》篇第五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