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一——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信”

第二十七讲: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一——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信”

00:00
19:53

大家好,我是夏林。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文化中国》的第二十七讲: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一——国学复兴与文化自信。

前面我们对中华文化做了一些深度的解读。那么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重点谈一谈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我们大家知道,文化它是世界上最为持久的一种力量,持久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的深透,同时也说明了它的生命力的存在。而生命力又体现在哪呢?我看它主要体现在能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并引领时代前行。那么从这种角度来看,文化都是有使命的。我们回首一下世界的文明史,就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文化,当它能支撑社会稳定的时候,说明它有社会基础。当它能够引领社会前行的时候,说明它是先进的,而它既不能支撑社会的稳定,又不能引领社会的前行,而只会拖历史的后腿,甚至腐蚀人们的心灵的时候,说明它已经成了社会的包袱,也就只能被历史所淘汰了。

应当说我们中华文化走到今天也是不容易的。辉煌说明了它的过去,沧桑证明了它的曲折,但现实中它还面临着三重压力:一个是中国的开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了中国的本土。在交流与碰撞中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断裂与流失,造成了国民精神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中华文化的激励和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中华文化应当具有三大使命:

今天我们就先来讲第一个使命,国学复兴与文化自信。

讲国学复兴,不能不了解国学,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国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它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以后就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其实这个词最早是出现《礼记·学记》中的,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这里的“国学”指的主要就是官方专门设立的贵族学校。我们知道在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废止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最后的一场会试就是在开封,也就是在河南大学的贡院内进行的。时间是1904年。我们之所以说它是一件大事,是因为自古以来立国靠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嘛。但治国靠的是吏,治国理政离不开官员干吏。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有官员,那么选拔官员就必须有制度,这是国本。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各郡来推荐贤良之士,而贤良不贤良,关键看两条:孝与廉。要求干吏们在家也要尽孝,为官要做到清廉。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九品中正制”。什么叫九品中正制呢?也就是由在朝廷任职,并善于评论人物的中央官吏来兼任地方的中正。中正得按照家世门第、道德才能把人分为九等,由他来访定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根据。而到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科举制,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从这种角度来看,废除科举制也就等于动了国本。那么动了国本自然会牵动全局,并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那么废除科举制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呢?两大变化。一个是自隋朝以来设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此消亡了;二是维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此消亡。这种消亡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个后果就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而另外一个后果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一次历史性的锻炼。

而一百多年以后,中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国学复兴”的浪潮已悄然来临了。



记得在1999年的10月,国际儒联曾经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7个国家的26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2005年的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全国率先挂牌授课。一个月以后,北京大学开办了国学班,2006年的8月复旦大学也开办了“精英国学班”。这些年来,中央以及相关部委陆续发文,来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那么至于社会上兴起的“汉字英雄”、“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以及遍地开花的“现代私塾”,则将“国学”复兴的浪潮一轮一轮地推向前进。

这两件大事,一正一反,一废一立,从深层次上凸显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国学作为中国人的学问,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管历史是如何变化的,社会是如何转折的,中国存在一天,“国学”就会存在一天,中国要崛起,“国学”也一定会复兴。

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复兴它是必然的。它是我国经济强大以后对文化的呼唤,也是中华文化经过了百年反省以后,对文化提出的新的期望。那么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国学的复兴还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它还是个国家战略问题。记得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三段论”,他说,所谓的历史它主要体现在时间上,时间就像电波,它可以分为短波、中波与长波。短波时段,它是由一些突发性的现象组成的,比如革命、战争、改革等等。中波时段也叫局势,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由周期性的现象组成的,比如人口的增长,物价的升降等等。而长波对应的则是几个世纪或者更长时间不变的现象。比如地理环境,比如生态,比如文化传统等等。布罗代尔认为,短波对历史的进程是起作用的,那么中波对历史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长波才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础,它对历史进程起的是根本性作用。那么文化传统就是历史发展中的长波,这种长波证明,硬实力可以让一个国家强起来,而软实力才可以让一个国家走得远。文化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深层基础和不竭的动力。那么从这种角度来看,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复兴,它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复兴,经济的复兴推动了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复兴则引领着中国的崛起。那么中国崛起的最大意义在哪呢?我觉得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近300年来全世界的发展,都是以西方模式为马首的格局。它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布,宣布什么?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脉,中国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成功的,是天经地义的,是符合自身逻辑的。二世纪发展浩浩荡荡,前进的道路绝不仅是一条,成功的才叫做真理!


可是怎么样才能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呢?我认为,需要四个条件。

一,要有文化,有让国人宠幸而自豪的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前面讲的中华文化的五千年流变,三大高峰、三大主干、五大传统、八大特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还需要广泛的宣传。第二点是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美国学者德克·海德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中国人发明的纸和印刷术,我们将仍然生活的中世纪;如果没有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我们的社会仍然可能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如果没有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恐怕永远不会到来。”我看还不仅如此,经过近代的百年洗礼,我们的祖国现在正在大踏步的前进:我们的高铁,我们的航载火箭,我们的超级计算机,我们的量子通讯卫星,我们的跨海大桥,我们的“天眼”、“蛟龙”、手机、互联网等等,现在都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贡献巨大,但是还需要广泛的传播。三,我们的文化能支撑社会发展,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还需要创新,还需要发展。四,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从历史走向未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充满了信心。因为我们的文化虽然植根于东方的沃土,但是许许多多的重要思想,它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在1995年的时候,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这个大会干什么呢?它就是要寻找一个能够被全世界不同民族共同认可的黄金规则。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中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把这句话作为全世界共同尊奉的规则,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应当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条件是十分充足的,现在的关键是在于认识和行动。怎么行动?我认为文化自觉是首要的,要强化我们的文化自觉,你就要做到对中华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对文化的作用和规律有较深刻的把握,而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担当。我觉得当前要做的紧要事情之一,就是要对我们的国学重新认识,创新发展,以“国学的复兴”来促进我们的文化自信,以文化的自信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切实发挥出我们中华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我想,只要我们全体国民能够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就一定会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就一定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一定会有万众一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复兴的未来。

而这,也许正是一个古老文明的价值所在。

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angstarice

    李喜辰学习感悟 经济崛起国学醒, 文化长波贯始终。 了解方知中华广, 弘扬更赞炎黄宏: 汉字英雄续薪火, 诗词大会点神灯; 论语光芒助天眼, 老子神思接蛟龙。 已所不欲勿施他, 人类共奉向繁荣!

  • 为拥有而乐

    文化的复兴也是精神的复兴!

    听友206048173 回复 @为拥有而乐: 你是忠粉了

  • 为拥有而乐

    文化是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深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