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一—— 五个不同

第二十五讲: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一—— 五个不同

00:00
18:07

大家好,我是夏琳。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文化中国》的第二十五讲,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一——五个不同。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系统。这一讲我们主要谈谈中西文化的不同点。历史一再证明,不同的民族,它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有着不同的个性,而不同的个性又常常是在比较中发现的。所以每当中国处于大变革或者大转变的时候,都会有“中华文化热”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热”的出现。仔细想想,这个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改革是为了发展,而面对未来的发展定位需要更好的把握自己,因而也就更需要以外来参照系的比较。

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中西文化的比较,但这样做并不是说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没有意义。事实上,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我们中华文化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比较价值,只不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一,站在世界的立场上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他们都曾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而且又都已成为当今人类文化的主干,在人类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二,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看,它又是中华民族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必修之功。冯友兰先生当年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中华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过敌手,现在忽逢劲敌,那么对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己既往的成绩以及敌人既往的成绩来比较一下,其目的不在追究以往,而在预测未来。”是啊,冯先生这番话讲出了当初我们比较的初衷,应当说当年中西文化的比较曾经是被迫的,是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挨打,救亡图存的历史连在一起的,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下产生的。但是今天的比较就不一样了。今天的比较是主动的,他是改革的需要、开放的必然,也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做之工。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连在一起的。一百多年来历史运动,它就造就了特定的历史轨道,是这种轨道使得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中西文化比较放到了首要的位置。

那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哪些不同呢?我看主要有五点。

一,在文化精神上。

中华文化的精神总体上是内向的,是中和中庸的。由于地理上的半封闭状态,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深厚的宗法意识,他铸造了中国人平稳持重的国民性格。并由这些性格凝聚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叫做求统一、尚传承、求稳定、轻开拓。向内凝聚、自我发展就成了文化的主旋律。

而西方文化呢?西方文化正好相反,由于海洋生活的特性,由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也由于征服大海的欲望,它就形成了西方人好动求变冒险的国民性格,开放与扩张成了文化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要扩张,就必须有实力。因此,崇力上争也就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所以西方人通常把勇敢善战,能以力量征服对方作为美德,而那些勇于冒险的英雄们也总能得到人们广泛的崇敬。比如我们不少人喜欢看欧美大片,而这些大片一是场面大,二是情节激烈,悬念迭起,更重要的是每一部大片它都会塑造出一个大英雄。像007、美国队长、蜘蛛侠之类的。这些英雄能打善斗,敢于冒险,救人为难,一不留神还拯救了世界。这虽然是电影,但也反映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因为文学它本身就是人学嘛。

二,在思维方式上。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是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的。第一步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比如古印度人就崇拜梵天,古希腊人崇拜宙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而且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还崇拜猫,他们直接把猫当成了神明,猫死了以后,还可以享受贵族般的待遇,做成木乃伊让人供奉,许多神话人物也都是猫头人身。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早期图腾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在东南一带多是以鸟为图腾,中原一带多是以动物和鱼类为图腾,西北高原则是以野兽为图腾。图腾是什么意思呢?图腾崇拜实质上就是一种原始的信仰,因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命运多艰,他们相信本民族的人与某种神灵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就选择这一神灵来作为这个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所以他们把图腾看得非常的神圣。但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思维也在变化,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反倒离自然就越远。也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怎么不同呢?具体来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阴阳五行加整体的辩证思维。中国的先哲们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是物质就阴阳,而阴阳互转变化就构成了万事万物。所谓整体也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整体有机的联系。天,它主宰着人,人以志诚求得天助。所以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代君主登基了,首先干什么呢?要祭拜天地;国家遇到大事了,干什么呢?也要祭拜天地;就是人生有了重大转折,还要祭拜天地。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二元对立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征服自然的强烈的欲望,他们把征服自然作为科学的使命,认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以精神法则来战胜自然法则的,以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那么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就很容易把事物分割开了,造成了一个分裂的社会,也创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等无数对立的范畴,带来了二元判断的价值标准,从而将事物对立的性质绝对化了,简单化了,形成了非此即彼冲突对抗的社会后果。因而在20世纪的后期,它就已开始遭到了中西方思想界的质疑。

三、在语言风格上。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语言是明显不同的,其中的区别在于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

汉语是重词汇的,所以汉语的特点是简约。西语是重语法的,所以西语的特点是周严。你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上面有“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在这篇文章当中,第一句“谁有困难”中文可以不说,但英文是一定要交待清楚的。那么第二句“封锁吧”,“谁封锁谁”也可以不说,但是英文就必须要说明白。所以许多内涵,汉语里面都是可以不言而喻的。而用西方的语言来表述,就必须表达周严才行。

我们汉语重词汇,所以汉语的特点是含蓄。西语重语法,所以西语的特点是直白。含蓄的语言常常如空中之音,内涵丰富,意蕴天成,而直白的语言则是板上钉钉,一丝不苟,重在精准,由此也就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效果。我来给大家讲个古老的笑话。这个笑话说,说有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吃吃喝喝的挺舒服的,于是就想赖着不走了。碰巧天又下起了雨了,他便在纸上写了一句话,“雨天留客”,可主人不想留他,所以主人在纸上接着又写了一句,叫做“天留人不留”。结果这个客人看了以后,不慌不忙拿笔在上面又加了两个符点,于是两句话就变成了四句话。哪四句呢?“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嘿!你看看如此的语境,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断句,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此的起伏,这种语言是多么的奇妙啊!相比之下,西语也就没有这样有味道。

四、在宗教信仰上。

正如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一样,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文化它有两个源头,一是古希腊罗马文明,二是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基础,而古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宗教制度。我们知道希伯来人创立了犹太教,犹太教的经典被称为《旧约》全书。到了罗马帝国的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他们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这就是《新约》的由来。耶稣死而复活而成为基督,所以这一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在基督教看来,现世人生是一种痛苦,彼岸世界才是人的天堂,但能不能进入天堂,你全靠上帝对人类的审判,因而上帝是人类的救世主。那么上帝是怎么审判的?审判的依据有四条:一,你信不信上帝?二,你信不信耶稣?三,你遵守不遵守教义?四,你做还是没有做忏悔?这四条你都做到了,那么好吧,请上天堂。这四条做了,但没有做好,对不起,请打入另册。这四条你都没有做,不仅没有做,而且还有恶行。那怎么办?那就只能下地狱了。

与西方相比,我们中国的先哲们是很少讨论彼岸的。中国的哲学承认天命观,但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因此,当中国哲学家遇到不可解释的问题的时候,他不是求助于彼岸世界的神,而是求教于此岸世界的先则圣人,这种取向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人学的兴盛和伦理学的发达。

五、在社会规范上。

社会规范也是文化的基础条件。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确立的社会规范就是礼。在2000多年前,礼治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地选择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由于孔子等人的努力,礼治的思想根基依然是深厚的,并且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呢?西方文化则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什么道路?法治。亚里士多德对此曾经做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人治是一人之治,法治则是众人之治。人有情,有情就会带来偏私,而法无情,无情才会带来公正;人言可能含糊其词,笔下生花,而法律规范则是稳定的文字表达,具有明确性。由此他得出结论:法治优于人治,而法律才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所以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就一直是西方社会的追求目标,而法律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正是西方法治精神的核心要义。

总之,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文化确实是不同的,这五个不同点的对照,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一些,更加立体一些。但是这些不同它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基因呢?下一讲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些探讨。

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angstarice

    李喜辰学习感悟 中西文化都灿烂, 比较好行复兴船。 传承平和求内敛, 开拓冒险追外延: 苍天人类本一体, 自然社会处二元; 含蓄简约出意味, 明确完备求周严; 解脱痛苦登彼岸, 释然困惑拜先贤: 礼制思想束你我, 法律精神贯地天。 取长补短更完善, 世界大同共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