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中华文化的特色八—— 节庆

第二十二讲:中华文化的特色八—— 节庆

00:00
28:33

大家好,我是夏林。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文化中国》的第22讲:中华文化的特色八——节庆文化。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中国的功夫文化,这一讲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节庆文化。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有属于自己的节日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看一看日历,上面总是标记着各种各样的节日,传统的、外来的,还有国家主导的纪念性节日等等。

因为节日是表现在时间上,时间又表现在历年上,因此我们要想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就不能不了解一点中国的历法知识。

什么叫历法呢?简单来说,历法它就是以年月日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成熟的历法有三种,一种是阳历,一种是阴历,一种是阴阳合历。阳历是什么呢?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阳历。阴历呢?阴历则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为基础,所以古老的国度最初都是用阴历的,比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等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历法,它则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呢也叫做阴历或者农历。阴阳合历什么特点呢?阴阳合历是兼顾了阳历和阴历的共同特点,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一年当中还设有24节气。这种历法自汉代开始就一直为我们中国人所常用,直到1912年才改用阳历。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同样是公元纪年,也就是阳历作为正式的立法,但传统的历法在大众生活当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我们知道是人都会怀旧的,而民族的深层怀旧,我看就是传统。传统的纪念方式之一,就是节日。下面,我就以传统历法为准,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春节是一岁之首,古时候称为元日、元旦,它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最隆重的节日,也叫过年。除了汉族之外,我们许多少数民族,比如满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侗族等也都过春节。

人为什么要过年呢?据说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曾经遭受到“年”的威胁。年是一种猛兽,力大无比。每到冬天,它就会闯入村庄吃人或者牲口,弄得百姓是惶惶不安。后来人们发现年也有害怕的东西,什么东西呢?红颜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大家便在自家的门口挂起了红颜色的桃木板,在院子里点燃了火堆,并且将竹子放进火里,让它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刚开始的时候是火烧竹子,所以叫做爆竹。宋代以后才改为鞭炮。到了年夜里,年果然来了,但它闯进村庄以后,看到红色的火光,听到了震天的声响,吓得扭头就跑。第二天,摆脱的年的侵扰的人们纷纷打开家门,走上街头,相互的道喜祝贺。以后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是贴春联燃爆竹,守夜不睡,渐渐的就形成了过年的习俗。其实,年并不是野兽,它是个时间概念,它的产生与我们的农业文明有关,是我们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的一种总结。

所以,古籍上说:“年”,谷热也。尧舜时代它称一个周期,叫做载,商代它称一个周期为岁,而周代则把一个周期称作了年。

对中国人来讲,过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很隆重,从祭灶开始就拉开了序幕。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说,每到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种种事情。所以为了让灶王爷汇报的时候多说好话,人们就准备了许多的糖果,希望吃了糖的灶王爷说出的话能像糖那样甜。祭灶之后,紧张地忙年活动也就开始了。“二十四扫门庭,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贴花花。”除此之外,磨豆腐也是传统春节的刚性动作,即使在今天,许多人自己已经不磨豆腐了,但是要从市场买一些豆腐干,豆腐丝回家。因为豆腐的谐音叫做“多福、有福”,吃豆腐可博得个“都福”的口彩,难怪大家都乐此不疲了。

过年呐,是快乐的。而除夕,吃年夜饭则是一年当中最温馨的时刻。年三十晚这一天,人们无论再忙,也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家与亲人团聚,全家人欢欢喜喜的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谈一谈新年的憧憬,说说旧年的收获,不仅品尝着美味佳肴,更是享受着全家团圆和睦的其乐融融。年夜饭之后,大家坐在家里拉家常,叙旧事,常常以通宵不眠的方式来守候着新年的足音。等到零点的钟声一响,整个中华大地立刻进入了沸腾状态。爆竹是铺天盖地,新的一年来到了。而拜年,又开始了。

过年的高峰是元宵节,因为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是非同一般的,可以说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曾经作过一首《元夕》词,其中这样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元宵节万人同乐,灯火辉煌的热闹场面。也正是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元宵的歌舞,还有人见人爱的汤圆,共同构成了万众欢悦的景观,把传统的春节推向了高潮。

二、我们再来说说清明节。清明节一般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也正好是在农历的3月上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在民间是号称三大鬼节之首。说是“鬼节”,可能有的人会心里忌讳,其实,在古代社会,“鬼”并不是贬义词,人死为鬼,鬼也就是回归的意思。每逢清明时节,亲人们都要上坟来祭扫外地的亲人,甚至旅居海外的华人,也纷纷地赶回祖籍来祭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们可以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民族传承。

清明节的中心是祭祖扫墓。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实际上,上坟的时间也并不限定清明的当天,民间素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之说,这样的习俗也是很有人情味的,显然是给人们提供时间上的便利。上坟祭扫一般它包括两项的内容,一个是坟前的祭拜,再一个就是陪修坟墓。坟前的祭拜是扫墓中最重要的活动,所以祭祖的时候通常有贡品,还要给祖先送纸钱。

除了扫墓之外,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的节俗。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是生机一片,人们结伴出游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而春天又是春情萌动的季节,男男女女外出踏青,彼此交往,相知相悦。所以踏青的时节总会有一些浪漫的事情发生。而实际上,踏青也就是今天的春游,春游在今天的社会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人人都在忙,忙本来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那忙的结果却常常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放缓一下脚步,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行走在祖先安息的地方去,去重温先人的智慧,去聆听传统的声音。这也许正是清明节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端午节。端是什么意思呢?端就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在阴历的5月5日,所以又称为端午。我们知道5月,是夏至所在,按照中国阴阳学说,也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阳最为失调的时段,这种时段常常是不吉利的,所以古人也把它称为“恶月”。在这段时间里,古人们便会采取种种的措施,以规避或者抗争大自然强加给自己的难题。比如说用艾草煮汤沐浴,用药物去除毒气等等。由此看来,端午节起源之初,就是围绕着对温邪的趋避而展开的。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端午节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不仅将艾叶悬挂在门上,喝雄黄酒,还将五彩丝系在手臂上,以除病瘟。大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关屈原的传说也被引入到端午节中,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最流行的解释了。

四、七夕节。七月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七夕节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而中国人的情人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分不开的。传说说,善良朴实的小伙子,牛郎,从小就没有父母,和哥嫂分家的时候,牛郎呢只要了一头黄牛。在黄牛的帮助下,牛郎与下凡到人间的织女结成了夫妻,两个人男耕女织,生下了一双儿女,日子过得是十分的美满。然而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自下凡以后,恼羞成怒,立刻派天兵天将把正在织布的织女掠回到天上。牛郎得知以后披上了老牛的牛皮,挑起了两个孩子是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的时候,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上了头上的簪子,在牛郎面前画了一道,霎时间,一条大河横空出世,从此牛郎和织女也只能隔河向望,永远不得相见。对此,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也在每年七月七这一天飞到了银河上,一个连一个地架起了一座桥,让两个人在桥上相见。从此也边有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而妇女们也常常在这一天晚上像牛郎织女来乞求智慧和技巧。这个传说是哀婉曲折,直入人心,他把人间的离合和天上的星象联系起来,这才演绎出如此浪漫动人的故事。

五、中秋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形成是比较晚的,秦汉时候还没有出现,到了唐代才形成了习俗,但当时的中秋节还不是一个大节。到了北宋太祖年间,官方才正式确立8月15为中秋节,中秋节这才逐步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祭月赏月等,祭月在民间,也叫做拜月、供月、愿月。

为了祭月,人们往往是提前洒扫庭院,打扫卫生,准备各种贡品,而月饼与瓜果则是中秋祭月的主要贡品。祭月的时间,一般是放在家宴之后,在庭院中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上了香炉烛台及供品。当皓月升起的时候,人们就把香烛点燃了,对月而拜。妇女们还一边磕头,一边喃喃的祈祷,祝愿全家幸福平安。祭月之后人们就开始吃月饼了,主持人把月饼按人数平均切开,每人一块,凡是家庭成员人人有份。到了明代以后,月饼已经做得很大了,回娘家的女子要在中秋节赶回婆家,与丈夫、公婆也和孩子们一块吃月饼,因而在明代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赏月也很有趣。我国至少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到了唐代已经成为当时的一大风景。宋代以后更是热情不减。人们之所以喜欢赏月,是因为特别喜欢这种氛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赏明月,边食瓜果,说说家事国事,谈谈近来的所遇所见,或者听听老人讲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充满了家庭团聚的温馨气氛。它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圆满的不懈追求。

六、重阳节。重阳节是在阴历的九月初九,在阴阳的观念当中,九它是属于阳的。九月九是两个阳重叠在一起,所以叫重阳节。重阳节也叫登高节。为什么要登高呢?因为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在肃杀的秋风中容易得病,所以古代的重阳时节也被认为是危险的季节。为了避开危险,人们就采取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办法。什么办法呢?出外登高野游,用这种方式逃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空间。由此可见,重阳节最原始的意义也是避祸和祈福。 

但必须说明的是,重阳节登高可不是一般的登高,由登高而赏景,由赏景而饮酒赋诗。登高里面含有三大民俗,哪三大民俗?品菊花酒,带茱萸佩,吃重阳糕。

说到赏菊饮酒,人们自然的就会想到晋朝的名士陶渊明。陶渊明在辞官归隐以后,曾经在他的摘自旁边种了许多菊花,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有一年的重阳节,陶渊明坐进了菊花丛中,赏菊不息,但是无酒可引,心中不免感到遗憾。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白衣使者,干嘛呢,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宏派人送酒来了。陶渊明顿时惊喜若狂,当即打开酒坛开怀畅饮起来,一直喝到大醉不起。陶渊明所用的酒,大概就是去年用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茱萸则是一种椒科的植物。到了秋季成熟,有浓烈的香气。古时候,人们认为晚秋的寒气是鬼魅恶气,容易给人带来灾害,所以就习惯把它作为祛风去邪的一种武器,或泡酒,或装在囊中作为配饰。那么九月食糕的习俗也很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称为“饵”。重阳糕的前身,其实指的也就是9月的食品。

到了后来,重阳节也就逐步演变成了祝寿节、老人节成了一种敬老的习俗。在壮族人们通常将农历的九月九称为祝寿节,在老人满60岁生日那一天,子孙们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粮缸,也叫做寿缸。以后每到九月九,晚辈们都会来为这个寿缸天量,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就被称为寿米,据说有恢复健康,延年益寿之效果。

纵观以上传统节日,我们会发现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会五千年连绵不断,之所以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来她是这么一个热爱生活饶有情趣的民族。而且在丰富的节庆生活后面还隐含着厚重的文化追求。

什么追求呢?

首先,它们都贯穿着阴阳和谐的精神。

我们知道阴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核心的范畴。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阴阳和谐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价值,如果天地失和、阴阳失调,人们就应该顺天应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调解阴阳,以达到和谐。这样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上述的几个传统节日都是被视为阴阳失调的日子,而结束活动的实质是什么?也总是以阴阳调和为目的。它表现的形式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我们中国人追求平安吉祥和热爱生活的文化品格。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

其次,他们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应当说,一个民族的节日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和志趣,因而它也是这个民族最有意义的文化特征。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欧洲及西亚的节日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欧洲以及西亚的节日大多是源于宗教,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以及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等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与宗教无关,但与农业生活、祖先崇拜有关,所以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的色彩,它折射的是农业社会生活的规律。

同时,中国传统节日的伦理色彩也很明显。每一次的节日可以说都是一次亲友们的团聚,而每一次的团聚都能唤起人们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的记忆,唤起对民族精神及文化的认同。也正是这种铭刻于心的集体记忆,才形成了持久不衰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但应当注意的是,外来的洋节是越来越热闹的,而传统的节日却日渐式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国人的深思,在开放的大潮流下,鱼龙混杂,优劣并蓄,我们可以吸收一切外来的文明精华,包括一些有意义的节日,但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迷失自我。否则文化之根一旦丢弃,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呢?

再次,它们都营造了一个温馨自由的生活空间。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节日不仅是欢快的温馨的,而且它充当了一个恩赐者的角色。它赐给人们什么呢?它赐给人们温情,赐给人们自由,赐给人们欢乐。节日到来前,人们期盼着,节日一来到,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参与其中,祭祀先人,会见平日难得见面的亲朋好友,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品尝着特定的佳肴。于是,一个节日也就成了日常生活道路的一个驿站,借着它,我们可以让终日忙碌的人们暂时歇歇脚,缓缓神,让疲劳压抑的身心得以放松;借着它,平日中断的联系可以重新的搭建起来,平时疏远的感情可以加深起来,个体的孤独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群体的融洽之中。就这样经过了短暂的调整,人们会再度聚集更大的热量,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直到下一个节日的来临。所以,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日子,它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精神上的慰藉。也许理解这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些节日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延续到今世并必将走向未来。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angstarice

    李喜辰学习感悟 阴阳合历载传统, 二十四节争艳红。 张灯结彩辞旧岁, 扫墓祭祖踏新青; 端午屈原送忠耿, 中秋嫦娥寄亲情; 七夕鹊桥探幼子, 重阳菊酒奉老翁。 农业文明打烙印, 伦理团聚色彩浓!

  • 1379605zubw

    听了夏林的“文化中国”讲座收获很大,讲座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对我国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畅谈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对过去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听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讲座通篇充满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拳拳之心和钟爱之情!为夏林的“文化中国”讲座点赞!

    听友206048173 回复 @1379605zubw: 夏老师的讲座什么时候会有,讲的真好,想现场听一下

  • 为拥有而乐

    精彩纷呈!一直听到现在,我打算听完以后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