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从价格管制理论看义务教育

62从价格管制理论看义务教育

00:00
16:15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这次课转向用价格管制理论解释另一个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教育!

 

中国的教育粗略划分,有幼儿园教育、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幼儿园教育除了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过来的机关幼儿园之外,其余都是市场化的民办幼儿园,是最接近彻底市场化的阶段。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都收取学费,但学费要经政府审批,也有价格管制的问题,但随着学费的逐年提高,偏离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的程度不算非常严重。真正偏离严重到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是义务教育这个阶段。因为义务教育的本质跟外国的免费医疗一样,都是把价格管制到0,是彻底地侵犯产权,造成租值完全消散。

 

虽然义务教育在名义上很早就推行了,但实际上迟至2007年才开始真的实施。在此之前,所谓的“义务”,更多是指父母有义务在子女到了入学年龄就必须送他们去学校读书,而不是指政府有义务免费提供教育服务给适龄儿童。所以早期的时候,众所周知,虽然名义上小学、初中不收学费,但允许收学杂费。学过价格管制理论就很容易明白,这学杂费不就是签约费嘛。什么是学杂费,定义很含糊,正好用来替代学费,很简单地就绕路回到价格准则了。

 

对比医疗与教育这两个行业,由于局限条件毕竟还是有一些不同,医疗行业里的签约费方式是医生收红包,病人的钱是直接给了医生,不是给医院;但教育行业里虽然也有直接给老师送红包的,但主要的大头还是付给了学校。这是为什么呢?想象一下一个病人,除非是要动一个很大的手术,得上下打点,所有参与手术的人都要送红包:主刀的医生,帮忙的助手,包括护士在内,或多或少都要给一些钱;但一般来说病人需要直接面对的只是医生一个人,所以直接给医生本人送红包,交易费用是最低的。但学生读书就不一样了,有好几门课,不同的课有不同的老师,而且不像一般人治病去看几次就完了,读书是一直持续地进行,逐一送红包的话交易费用更高,还不如直接把钱以某种名义交给学校,再由学校分配给老师。这样因为不是老师个人向家长收红包,不像医生那样感觉是贪污,也不是油站工作人员侵犯企业的产权。但学杂费最终还是被认为是学校的乱收费,给禁止了。义务教育的定义从不收学费,扩展到连学杂费也不收。

 

接下来就变为收很多书费、校服费。我读书时已经有这样的情况,学校要求学生购买很多辅导书、练习册,其实根本用不上,而且质量低劣,用于自学都只会是误人子弟。学生用的作业本也必须购买学校自己印刷的劣质产品,卖的价格却不比市场上物美价廉的要低,甚至会更贵。本来没有校服这种统一服装,突然之间就盛行起来,开始只要求买夏装,后来又增加了冬装,强制必须天天都穿,因此得多买几套轮换,价格也普遍比市面上同等档次的服装要贵。这些就明显是属于互补品加价的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方式了。

 

另一种大量采用的方式是补课。补课因为不是规定学时之内的上课,相当于是老师加班,于是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交补课费,作为加班费发给老师。补课费到底算不算互补品加价的方式呢?有些算,有些不算。补课是增加学习时间,如果确实需要增加学习时间,如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这些毕业班,补课费中至少有一部分的确是为了支付补课的服务而交的钱。但后来补课变得非常普遍,并不是毕业班才补课,而且规定学时之内明明就能讲完讲清楚的内容,故意放到补课时才讲,这就明显是因为补课才能收费才搞补课的。这样的补课费显然属于互补品加价的性质。

 

当然,所有这些互补品加价的方式后来也陆续地被政府认定是乱收费而遭到查处禁止。不过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质量也在提升,相应地学费也要提高。书本、作业本、校服这些物品的价格再怎么贵也是有限度的,相当于是一个浅碟子,要把越来越高的学费装进去,它们已经无能为力了。于是后来出现了一个更好的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方式,那就是择校费!

 

择校费最初应该是起自借读费,源于户籍制度。也就是本地的户籍居民才能入读公立学校,外来人口的子女如果要入读,那就名正言顺要求收取学费。因为原则上外来人口的子女可以选择回原户籍免学费就读当地的公立学校,现在却随父母到这里来读书,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所以听起来收取借读费还蛮合理的。但户籍制度本身就是阻挠市场里的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管制,属于进入管制的一种,直接废除它才是正道;可是在教育领域的价格管制下却成了绕过价格管制的一个借口,它自己身为一个恶法却意料之外地成为克制另一个恶法的“神助攻”。在珠三角等外来人口众多的经济发达城市,没有户籍而要交借读费的学生占比越来越高,导致那里的公立学校越来越接近于收足学费的市场化经营的学校。为了争夺这些能带来收入的生源,公立学校也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环境的硬件设备,到教师水平的软件质量都大幅提升,以至于名正言顺的私立学校中走高端路线的贵族学校反而还竞争不过这些实际上收足了学费自负盈亏的公立学校。因为这些公立学校往往是由历史悠久的名牌学校发展过来,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了品牌租值,在当地群众中知名度高、美誉度好,比起新建的贵族学校是白手兴家、从头开始,有着更低的边际成本,更有竞争力优势。

 

在借读费大展神威的良好的示范效应影响下,公立学校进一步想出了择校费这个比借读费的覆盖面更广的名义。户籍制度让有本地户籍的学生都能免学费,还是占全部学生的比例太大了。如果以“就近入学”的名义划分学区,只有户籍在本学区之内的学生才能免学费,不就能更进一步地减少不交学费的人数吗?至于学区之外的学生要进来读书,那就交择校费吧。您看这逻辑是非常类似于借读费的。原则上学生可以选择留在自己所属的学区内免费读书,但你要跨区到我这里来占用本学区的教育资源,那就交学费吧。于是一夜之间,教学质量高的名牌公立学校纷纷重新划定学区,而且划得非常小。我见过最夸张的情况,是某家名牌公立学校的学区仅仅覆盖那家学校所在的那条路的那一侧,连同一条路的对面那一侧的房子都已经不在它的学区之内。这样的“操作”自然使得绝大部分入读那家名牌公立学校的学生都要交择校费,几乎近于完全回到价格准则。而且,越是质量高、口碑好的公立学校,择校费就越高,档次分明,这显然是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时才会有的现象。

 

然而,大家都知道后来的发展了,近年来择校费又被明令禁止。结果呢?替代出现的就是疯狂涨价的学区房!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是个特大号的互补品啊。前面说了,互补品加价的方式以前也出现过,那就是书本、作业本、校服等。但这些物品的价格再贵也是有限的,属于浅碟子,随着经济发展,教育质量上升,教育价格上涨,这些浅碟子互补品实在装不下庞大的学费,所以才转向本质是签约费的借读费、择校费。但现在政府把择校费禁掉了,而且禁止的方式就是严格按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入读学区所在的学校,不准通过交择校费实现跨区读书,于是学区里的房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天然的互补品。房子的价格相对于教育服务的价格要高很多,所以它完全没有浅碟子装不下的问题,却也带来了更加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有一句广东俗语叫“丫环比小姐还大牌”。本来买方真正需要的是学校教育,它是正牌的小姐,学区房是为了娶到小姐而不得不搭配着一起娶进来的丫环,可是房子这丫环的身价比教育这小姐的身价还高,买方的负担一下子飙升到不堪重负的程度。

 

我举一个亲眼所见的真实例子吧。我有一位同事,当年他的小孩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他为着所在学区的中学不好,就交了3万元的择校费,去了一个在本市算是属于第二档次的中学。试想一下,如果用书本、作业本、校服这些物品做互补品,那得额外多买多少书、多少作业本、多少校服才能把这3万元收回来啊?根本就是不可能。但是用择校费就很容易了。那时择校费很盛行,还有些学校会说这是基建费,学校在新建或改建新的教学大楼、宿舍饭堂什么的,要求家长凑一下钱交基建费。本质上当然都是签约费了。

 

几年后,不准交择校费了,变成学区房盛行。又有另一位朋友想将小孩送去那家中学入读,这时只能去那家中学的附近买学区房,咨询了一位刚好就是我的同事小孩入学那年在那里买下了一个很老旧的、没有电梯、还位于顶楼的公寓的人,因为彼此很熟,所以知道他那时买房的价格是60万。也就是说,就算假设这些年来所有东西都没有涨价,房价还是60万,那家中学的学费还是3万,这位朋友为了达到与那位同事一样的目的,要付出的不再是3万,而是63万!以我对那位同事的家庭经济状况的了解,要他一下子拿出3万是没问题的,但要他一下子拿出63万,就真的不行。虽然买房可以搞按揭贷款,但问题是就算只是交首期,他都负担不起,必须再向亲戚朋友借钱。

 

您还记得吗?以前的课程说过,贫富悬殊绝对不是市场经济造成的,而是政府侵犯私有产权的恶法导致的。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允许择校费,虽然有价格管制,但这种绕路回到价格准则的方式,能以近乎是0的交易费用曲线收回所有被管制价格,将租值消散减少到基本没有,一个中产偏底层的家庭是负担得起将子女送去接受中等偏高质量的教育的;但是当政府把这条绕路堵上之后,这个家庭就被彻底地淘汰出局了。

 

当然,如果是直接允许学校收学费,不搞什么择校费的绕路,还可以分期每年付1万元,不需要一下子就拿出3万元,负担会更轻,会让更多的底层家庭也上得起这家中学。只是1万与3万的差距,远远不如3万与63万的差距来得那么震撼了。坦白说,60万的房价真心不算贵,当然那是很多年前的价格,而且是很老旧的房子,但地段非常好,靠近市中心的商业区,还是学区房,这个价格很划算了。但因为房子相对于其它物品就是特别贵啊,用它做互补品来加价,一下子就压力倍增,让很多经济状况偏差的家庭瞬间就被灭掉了。还记得以前的课程说过的吗?互补品加价的那部分并不是买方的损失,那只是本来就是他必须支付的价格;真正的损失是互补品本身的价格,因为买方被迫多买了他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学区房的恐怖之处就在这里,用房子这么贵的东西做互补品,对买方的损害非常严重。政府要搞义务教育是想帮助家庭困难的家长,对不对?但禁止择校费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受害最惨的恰恰是他们啊!你们还想要这种好心办坏事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苟鲜参

    应该后面还有,感觉没讲完了

    171475582 回复 @苟鲜参: 去学些真正的经济学吧。

  • 陈深红

    市场经济最合理

  • 到味更到位

    颗颗到味,课课到位

    _Soul_ 回复 @到味更到位: 学费被义务教育管制,相继出现学杂费(签约费),书费、校服费,补课费,借读费、择校费,学区房(互补品加价)等方式回到价格准则,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而学区房表面看是互补品加价,但增加了绕路的交易费用,却其实也没回到价格准则,因为钱并没有回到教育产权人(学校)手上,而是到了学区房所有人(如同野生黄牛党)手中,学校拿不到它本应获得的收入,租值消散还是没有减少,学校会以降低质量的方式应对。

  • _Soul_

    学费被义务教育管制,相继出现学杂费(签约费),书费、校服费,补课费,借读费、择校费,学区房(互补品加价)等方式回到价格准则,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而学区房表面看是互补品加价,但增加了绕路的交易费用,却其实也没回到价格准则,因为钱并没有回到教育产权人(学校)手上,而是到了学区房所有人(如同野生黄牛党)手中,学校拿不到它本应获得的收入,租值消散还是没有减少,学校会以降低质量的方式应对。

  • 陈思勉888

    义务教育,不能搞成,免费教育。